APP下载

风景旧曾谙

2009-08-04

中国铁路文艺 2009年6期
关键词:乌镇风情老街

张 美

经年旧约江南,梦里有时曾去的浙江桐乡乌镇,果然“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家家都靠水,处处可停船。其一河两街临水筑房,逐水而居依水成市的亲水家园,把江南的水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桥因水生物因水秀,水因人家而灵动。朝朝暮暮。在水的浮浮沉沉中,小镇沿袭民俗,民生富足而安逸。使得走进这里的人们自然而然感受到古朴恬静的氛围,不用寻寻觅觅便可随意拾起一种浮生偷闲的心情。

比之同为江南水乡六大古镇周庄的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繁华和喧嚣,乌镇自有一番淡泊如水的风韵。西栅老街只有若干老人还生活在保存完好的明清老屋里,他们几乎做不动什么事了,每天就在木门边石墩旁,兀自守望着河水悠悠岁月悠悠,并不知也把自己守望成古镇的风景。他们风霜的面容神态安详,就像乌镇历史长卷正在摊开尚未翻过的一页,虽已发黄依然历历在目墨香犹存。一些规模依旧已不再经营上着门板的店铺,散发着极易察觉又几可触摸的上个世纪初的味道,没落、沉寂。也使得今日的乌镇独具几分尚古复旧、不事张扬的个性。

乌镇的濒河廊棚晴可遮阳阴可蔽雨,在廊棚下纳凉、下棋、闲谈、读书或行走,体味到的是古镇人家生活的精致和细腻。酒作坊及花布作坊的工人们依然因循古老的工艺生产,置身其中油然生出一种久违了的亲切,疑是时光倒流。

如果说户户舟楫长街曲巷,水乡的风光大抵如此,那么毫无疑问茅盾先生就是乌镇的一张文化名片,他的力作《子夜》多次被搬上电影和舞台,尤其是《林家铺子》虽然反映的是乱世资本经营的无序无奈,却让林家铺子声名鹊起,大凡来乌镇的人都愿意到此转转,并到铺子斜对面的茅盾故居探寻一番先生成长的足迹。在品尝乌镇特产的“姑嫂饼”时,我心一动就买下几盒,打算送给女儿的姑姑,聊表与其姑嫂的情义,并给母亲捎上两盒,送给年近八旬她的老嫂我的舅妈。

走上“应家桥”头回望老街:叠落起伏的马头墙,清爽如洗的石板路,斑驳透漏的木窗格,如茵绿水还有拱形桥洞组成了古镇婉约自然的风情。故居、桑绸、皮影戏馆、走桥等存在形式是乌镇文化脉传的具体体现。千年岁月舟来人往风情依旧。古镇有着历史之厚重却没有沧桑之负累,水之滋润风不留痕雨不留尘,纸伞雨巷温言软语,令流水人家清淡如许风雅如许。诚谓一方水土一方人,只有这水做的江南,才能流淌出一唱三叹的昆曲和曲终意未尽的丝竹水韵来。

不远处一尾木船徐徐荡来,只一位老者端坐船中,不揣冒昧我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路?老者应允。于是欣然上了船。但见腰身粗壮的船娘一身平民化的蓝印花布衣裳,丝毫不似诗词中“翠钿红袖水中央,青荷莲子杂衣香”江南女子之柔美,却有着健康勤劳淳朴开朗,一把摇橹一肩风雨一种生活,令远道而来的我暗暗自愧不如。沿河道延伸的街道与船并行,岸边花木扶疏河里轻浪萍花,夹岸茶肆酒幌轻曼风摇,有如无声的亲情的招呼惹人心热,老街、水巷酝酿着浓郁的水乡风情。不知不觉,已是轻舟晚凉后,满城夜微茫,坐看家家炊烟起,一任沉年往事烟波里。那背负行囊的朦胧身影。是游人还是即将离乡的游子?河埠水边是谁在相伴着谁回家?

古人倡导世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为读行天下积累学识。我以为读书固然重要,然一些书本上的知识往往带有作者的主观意识,难免失之偏颇,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于自然山水间领略天高地远,在市井村廓中浏览人文景观,耳闻目睹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民俗风情、历史掌故,便是旅游带给人的教益。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游山玩水。人在旅途美好的事物总是与我们擦肩而过。此情可待成追忆,面对良辰美景我们两手空空而来同样空手而去,你我他不过天地间匆匆一过客。古人仗剑行天下,一身胆识豪情几人懂?我今逍遥走神州,赚得几分智慧与几分难得的糊涂,足以应付未知人生的任何变数。

哲人说在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即熟视无睹。江南于我实在是“旧书不厌百回读”。每处风光都自有乾坤,每道风景都令我回味,每次旅行都似故人相见,尚未离别已期待重逢。及至回到京城梦里也是古越的风情柔婉的吴歌……

猜你喜欢

乌镇风情老街
老街谣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乌镇
风情之旅
老街(外二首)
Xu Qixiong: Master in Gongbi Style
西部风情
唐时风情诗为伴
在乌镇做一场戏剧的梦
乌镇,来过便不曾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