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汽车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09-07-28郑书伟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11期
关键词:自主创新路径选择汽车产业

郑书伟

摘 要:随着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自主创新问题日益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文在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尤其是存在的突出问题后,结合国内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道路选择,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路径选择

我国汽车生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成为制约我国汽车产业壮大和发展的重要“瓶颈”。

1 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汽车企业发明专利明显偏少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关于《我国汽车行业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调查》报告显示,1985年至2005年,我国共受理国内、外企业涉及汽车的3种专利申请31497件,其中国内企业申请15686件,国外企业申请15811件,各占总量的50%。在受理的发明专利中主要来自国外企业,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的98%来自国内企业申请。3种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最高,保护时间最长,对市场的控制度更强。因此大量的发明专利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使得国内企业在激烈的汽车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境地。

1.2 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水平明显落后

据调查显示,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与授权按技术领域分布的特点为:国内和国外企业专利申请量前5位的技术领域完全不同。国内企业在车辆传动装置、运送特殊物体车辆、车辆防窃配件、照明装置的布置和货运车辆领域专利申请最多,而国外企业专利申请最多的领域是车上保护装置、燃烧发动机电气控制、排气处理装置、车辆座椅和发动机叶片。目前,许多中国合资企业经常吹嘘其整车国产化率达60%到80%,但核心零部件往往排除在国产化率的范畴之外。因此,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建设方面,很大程度上在于培育关键零部件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

1.3 研发经费短缺,投入不足

虽然我国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数量不断增加,但与国外大型汽车生产企业相比,我国整体汽车行业的研发投入却远远低于国外一些大型汽车企业的投入。同时,我国汽车产业的研发人员数量有限,技术创新能力有待于提高。

2 汽车产业建设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

随着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得到高度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摸索出合适的自主研发道路。以奇瑞、吉利为代表的国内民族汽车企业,在树立自主品牌的道路上艰难地探索出自主研发之路,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以奇瑞公司为例,该公司自成立之初就确立了自主创新的发展思路。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奇瑞选择了一条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通过以我为主、联合开发、融合国外资源等方式,逐渐掌握了开发技术和开发流程,有效地降低了研发成本,同时也加强了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建设。其产品研发体系已建立起以汽车工程研究总院为核心,以国内分院、海外分院、-控股设计公司为支撑点,与关联零部件企业和供应商开展协同设计,同时兼顾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的综合体系。奇瑞轿车仅用几年的研发时间就跨越了反向工程、模仿创新阶段,2002年进入了正向研发阶段,造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品牌车型。目前生产的整车、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产品均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公司也积极引进海外已掌握世界领先核心技术的一流人才,参股和控股一批关键零部件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等渠道,形成较为完善的自主配套体系。总结奇瑞公司的成功模式有如下特点:在确立了自主创新的发展思路和定位后,有效整合国内外人才和技术资源,通过与世界上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团队合作开发,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中打造自己的研发力量,积极地为我所用,从而使该公司走在汽车产业自主品牌建设的前列。

尽管民族汽车企业通过长期的奋斗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吉利、奇瑞等企业都无一例外地卷入了与国外汽车企业抄袭车型的官司。不难看出,要全面推进汽车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单凭民族企业的摸索和奋斗是远远不够的。有效利用国外合作伙伴的资源和优势,通过合资模式来发展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是一种不错的选择。1997年6月12日,通用汽车中国公司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共同组建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汽车设计开发中心,即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2003年5月,泛亚汽车技术中心与上海通用汽车在各自保持独立法人的前提下进行了资源整合,负责上海通用所有车型的工程开发,同时承担上汽集团的部分自主开发工作、通用中国的相关工程任务,以及上汽通用五菱的重大产品工程项目。几年来,上海通用的拳头产品别克君威、赛欧、凯越的身上都融有泛亚的研发之功。总结泛亚研发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灵活主动地利用中外双方的优势、有效整合全球技术资源,通过引进——国产化——改型——自主推出新一代车型——自主推出全新车型的模式来推进自主研发。泛亚的成功经验表明,合资汽车企业完全有可能做好自主研发,并能对中方母集团的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无论是民族汽车企业摸索的自主研发道路,还是合资企业利用合作伙伴的技术优势来推进自主品牌产品的开发都是有效的路径选择。对于不同的汽车企业,可针对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研发模式,健全和完善自主知识产权建设,以增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

3 推进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一,增强汽车企业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自主知识产权是促进汽车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也必将是衡量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国内汽车生产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汽车企业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原则,跟踪研究国际前沿技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适用技术。

第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研发投入。要促进汽车产业的长足发展,需要搭建强大的联合研发平台,大幅增加国家在这方面的研发投入。国家应加大投资补贴力度,大力扶持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汽车生产企业,鼓励组建核心技术开发的工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尽快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同时,在技术引进政策方面,政府应对涉及汽车生产制造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技术转移项目实行优惠,鼓励和促进更多的核心技术的良性转移,并深化引进技术的扩散效应。

第三,自主研发过程中注重吸收消化,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从国外引进较为先进的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国内汽车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技术含量,增强企业竞争力。但我国汽车产业在技术引进上容易重引进而轻吸收,重生产设备等硬件引进而轻核心软技术的引进,这无疑对企业深化自主研发形成严重障碍。长此以往,势必使国内汽车企业丧失自主创新的动力,形成对国外技术越来越强的依赖性。因此,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应加大消化吸收的力度,通过研究、分析和仿制等手段,全面掌握引进的先进技术,并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合适的改进,从而更为有效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自主创新路径选择汽车产业
解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