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术角度谈艺术美

2009-07-28龚碧花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11期
关键词:艺术美程式美术

龚碧花

摘要:本文从美术方面谈谈对艺术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美术;艺术美;程式

说到艺术,人们会很快想到美术,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等。限于专业,我只从美术方面谈谈个人对艺术的一些认识和看法,想必能一斑窥见全豹。

艺术的外在形式可以是事物,可以是声音,也可以是行为。美术的表现方式则是通过实物呈现的视觉艺术。“美”是美术作品生存的根本,一件作品失去了“美”,则毫无价值。美学家说过:“美术作品一定要美。”这个“美”正是艺术美。艺术美是一种独特的美,它通过艺术作品表达一种思想、理念并引人思考,使作品从形式上,内容上达到完美的结合,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优秀的艺术作品虽然令热爱艺术的人爱不释手,但它不一定是“美”的东西,它或许看上去很难看。很美的东西不一定具备艺术美。拉非尔的画可谓“二美”结合(艺术上的美和世俗中的美相结合),他的作品总是给人甜美的感觉,波提切利的作品亦多以“美”而著称,他们的作品因“美”而打动人,而梵高笔下吃土豆的农夫,割耳朵的自画像,毕加索“解剖”的妓女,抽烟斗的男人等,看起来给人以恐怖或悲悯,不会使人想到美。而他们的作品则更能打动人,给人以震撼力,打动观者的心灵,这便是艺术“美”之所在。现代艺术往往不能以美术称之,但它们能引导人们的思考,它们依然很“美”。

艺术上形式与内容的问题始终被人们闹得喋喋不休,偌大得一个中国,大部分艺术作品都是千片一律。形式和内容居然都有不成文的“规定”,山水画必然是“斧劈”、“披麻”,要有山有水有云有树有房屋,否则不是山水;油画则要讲笔触,讲肌理……,中国人习惯于守程式,讲法则,笔笔皆有出处,说《芥子园》害了几代学国画的是有些道理。设计行业亦然,凡是“祖国”、“中华”题材的,长城、故宫、天安门等。艺术上最忌程式化,公式化。本来前人的法则自有前人的道理,但一定成为定理,便会失去生命力。一般都说内容决定形式,但也不一定,有时有了好的形式,未必是先有内容的。艺术本无定法,没有固定的程式,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也没有定法。艺术需要感情,美需要感觉,一切艺术类都是作者和观者心灵之间感觉的交接和 碰撞而来的。

我们看到一副绘画作品,被其深深地吸引,沉浸在艺术的美妙之中。而旁边有人在解释:什么颜色大胆,笔法朴拙,构图奇特,黑白处理得当,这画似乎是哪儿哪儿的山水……说得愈是具体,愈是显得不美。真正的美是模糊的。美往往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因为美来自情感,人的情感是微妙的,抽象的,模糊的。我们看达利的画,会被深深地震动,但我们说不出到底“美”在那里,一旦说得仔细,达利的画也就失去吸引力。达利自己也拒绝解释他的作品。他说:“我和你们一样看到我的画感到惊讶。”艺术往往毋需太多的解释,艺术是感性的,它的美是属于感觉的,是“从心造境”(郭若虚语)的。千万不要把本来模糊的东西说得十分具体。

既然美是情感产物,那么产生艺术美的唯一源泉是真情实感而非技术。技术可以帮助表现情感,但技术绝非艺术。伟大的艺术品并非技术性都很高,相反,真正的艺术品,其手段往往是笨拙的。而技术上相当高妙的,艺术性往往不高--因为他缺乏感情。原始社会留下来的朴拙的岩画、石刻,虽然手段极其落后,然而并未丝毫影响其艺术美,相反增加了艺术性。汉、唐雕塑,洋洋大气,气魄宏伟,充满时代的激情。其手法质朴、古拙。而明清的雕饰品,大部分虽技法精熟,雕饰精到,技法上远胜于前代,但大都流于程式,过分的雕饰必然导致庸俗,让人看了并不觉得很美。罗丹说,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同样,真正的技巧是忽视技巧的。为艺术而艺术,为技巧而技巧,必然难以产生艺术的美。梵高在绘画时,自己被深深地感动,他富有激情的笔触完全是他情感的自然流露。他不会想到要用如何如何的技法等等。一切服从于艺术家的情感。真正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艺术家,中国只有徐渭,西方只有梵高。艺术家是因情感而激动而创作,而非为创作而情感。

艺术作品因有艺术美而生存,但现在艺术品是可以复制的或用人来复制,或用机器复制,艺术品被复制了。艺术美被复制吗?这当然要看被复制的程度。复制的与原作越接近,其艺术美则会被复制一部分,但作品可以复制,作者的感情是不会被复制的,即使作者本人复制本人的作品(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会这样做的),也不可能复制的一样,因为很难再达到当时那种情境了。这也是一些艺术家的创作会有高峰和低谷的原因之一。北大美学家彭锋先生认为当艺术家作品被复制得一模一样时,艺术品本身显得不重要了,判断一件作品是否为意识品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是艺术家创作的。我有不同的看法,其一是艺术家如果没有艺术作品,何以为艺术家?一个被认为是“艺术家”的人,其生活方式又何以判断是不是艺术家?其二,难道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任何“作品”都是艺术品吗?例如有一件作品的作者是一位普通人,时间久了,那位普通人成为知名的艺术家,那么那件作品是不是艺术品呢?即便是伟大艺术家,也有失败作。看来判断一件作品是否为艺术品的唯一标准是看其是否有“美”,罗丹说:“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所谓“性格”,就是不管是美的或是丑的,某种自然景象的高度真实,甚至也可以叫做“双重性的真实”;因为性格就是外部真实所表现于内在的真实,就是人的面目,姿势和动作,天空的色调和地平线,所表现的灵魂、感情和思想。要使自己的作品有“性格”,艺术家本人必然是有“性格”的,艺术品永远是艺术家个人的表现。在艺术家的眼力,自然中的一切都具有性格,因为艺术家所看到的,是他心灵的滤镜所透过的,事物蕴藏得意义。艺术发展到今天,呈现出近于混乱的局面,什么样的形式都有,打乱了我们原有的艺术欣赏习惯,人们感到艺术欣赏今天很难有一个标准,但什么样的才叫有“性格”呢?似乎又很难确定,尤其是西方的一些“现代艺术”,有的像是再做游戏。因为古典艺术是以和谐为美的,而现代艺术的特点是不和谐。不“美”,但往往令人思考。在当今杂乱的“艺术游戏”中,我们应该冷静地去看,如果在其“游戏”的内部传达了某种内容和趣味,那就值得我们欣赏,如果“游戏”里还透露出一种人生的体验,一种生命的体验,而且很巧妙,引人深思,这个游戏便是一件作品了。--艺术如何变,是不会脱离感情的。“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的心。”(狄德罗[法]语)改变的只是表现方法和形式艺术表现的是站在自然前面的人的情感。吴冠中提出的“风筝不断线”也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鲍诗,西方现代派美术,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罗丹艺术论》197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

[3] 王明居,模糊美学,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4] 刘冶贵,中国绘画源流,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5] 温肇桐,中国绘画批评史略,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6] 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上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7]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8]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9] 蒋勋,美的沉思:中国艺术思想刍论,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10] 于安澜,画史从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11] 张育英,中西宗教艺术,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艺术美程式美术
增程式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延长优化
英语程式语可学性的语言模因论解读
海报设计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基于Motor-CAD的增程式电动车发电机设计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探析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美
增程式电动环卫车APU启停控制策略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