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

2009-07-28陈海燕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年11期
关键词:骨干教师模式培训

陈海燕

摘要:课程改革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培训顺应了骨干教师继续教育的宗旨,解决教师培训中的种种弊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骨干教师的培训研究中,我们形成了“二型七环”的骨干教师培训模式,这种模式为骨干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拓展于广阔的空间,提高了骨干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并带动了教师群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骨干教师;培训;“二型七环”模式

教育的发展取决于教师,教师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中骨干人才的影响和带动,课程改革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然而,在对骨干教师的培训中出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经费困难,时间限制,针对性不强。而培训顺应了骨干教师继续教育的宗旨,这种“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培训具有目标的直接指向性、组织的自我指向性、内容的现实针对性、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性。因此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的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骨干教师的培养中,我们根据“因材施训”的原则,对骨干教师的培训从模式类型Ⅰ到模式类型Ⅱ通过分层——研训——指导——定向——专修——独创——发展,形成了“二型七环”的骨干教师培训模式,为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提供拓展的广阔空间,并提供目标实现的可能。

1 “二型七环”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教师发展的需求具有多元化,教师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教师培训的多样性。一方面,不同时期、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师的发展要求各不相同,造成了教师的差异;另一方面,在大体相当的时空条件下,教师的素质或发展期望,包括教育教学的观念与水平、知识与能力、职业道德与情感态度等又因人而异。这些个体的差异,要求我们按照实际情况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可供选择的培训模式。

2“二型七环”模式构架

模式类型Ⅰ:分层——研训——指导——定向。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新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教学方法、信息技术(高级),目标是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现代性创新型的骨干教师。培训运作的基本程序:分层建组,提出目标;分组教学,进行研讨;分类指导;教学技能综合考核;反思总结;各自确定发展方向。被评估确定为优秀层的教师可以进入模式类型Ⅱ的培训。模式类型Ⅱ:定向——专修——独创——发展。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增加专业特长培训和课题实验研究,目的是培养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培训运作的基本程序:分类定向专家指导专家研修(确定要点课题进行研修,或送培专修,或外出挂职锻炼)反思总结,形成自己独创的教学方式,并确定新的发展方向。

3“二型七环”模式的具体操作

建立目标。我校对每位骨干教师提出了终身追求目标:“高尚的师德修养,广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业务专长。”面对不同层次的骨干教师又具体地提出了不同要求,从教龄上分“三年”、“六年”、“十年”三个阶段,从角色位置分“省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和“校级骨干教师”四个层次。并明确提出了各级骨干教师的具体标准。省级骨干教师:要有省级优秀课或观摩课和省级论文并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同时要参加省级科研课题实验。市级骨干教师:有市级优秀课或观摩课和区级范围的获奖论文,在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或在市级教研范围做过教研教材介绍,有市级研究专题。区级骨干教师:要有区级优秀课或观摩课和区级范围的获奖论文,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或在区教研范围做教材介绍,有区级或校级研究专题。校级骨干教师:有校级优秀课或观摩课和校级获奖论文,能在校内或教研组内做教材介绍或教学经验介绍,有校级研究课题,在区校科研验收中获一等奖。

建立制度。如何从制度上保证研究,我校建立了新课程研讨制度,确定每周四下午第八节课程时间为“新课程教研日”,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学情况,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如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问题会诊、教师与专家对话、专题研讨、教育沙龙等。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在实践与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学校还建立“校长课改讲坛”、“教育改革创新论坛”,要求教师每周做一次教后记、提高一个典型个案、上一节研讨课、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提供一个研究的问题等,举办教学开放周、学科教学观摩研讨。同时,规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计入继续教育学时,教研工作作为新课程实验评估的主要条件之一。通过这些制度保障,使教学研讨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建立机制。在骨干教师培养中,我们对不同素质的教师,采取了分层次、分类指导的做法,坚持抓一部分、带一部分、促一部分的策略,建立以校为本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研机制,即学校自培工作三级台阶制,收到了理想的效果。第一阶段,带教制。对教龄在3-4年内这一层次的年轻骨干教师,实行师徒带教制,学校挑选同组内师德优良、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务过硬的中年骨干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与新骨干教师签订正式带教合同书,期约为一年,学校规定指导教师每周至少要听年轻骨干教师一节课,并认真分析讲评。年轻骨干教师每周至少听指导教师2-3节课,认真作好听课笔记,写好听课体会。学校还规定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开放式的,全体教师都可以随时听课,与其研讨交流,认真组织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汇报课,开展名教案、名课、优秀课件的评比活动,定期对他们的教案、课堂教学、教学模式、班级管理等进行观摩、交流。一年后根据合同上要求逐项考核评估,对考核成绩优秀的师徒双方予以奖励。第二阶段,帮教制。对教龄在六年内这一层次的骨干教师,为确保年轻骨干教师“断奶”后仍能在比较长的周期内得到全方位悉心帮助,继续实施帮教制。带教老师不再由学校指定,而由青年骨干教师根据所需自己选择,在得到所选择老师认同后再次建立帮教合同,一年一次。帮教制主要是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群体力量,由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具体负责,通过加强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活动,对这些青年骨干教师继续在组内加以培养、指导,做到“六个一起”,即一起分析教材,一起把握教材难点、重点,一起设计教案,一起试卷命题,一起听课、评课,在教育教学的业务能力上带着(或者说是“逼”着)青年骨干教师一起上。这种以校为本的研讨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在职培训融为一体,促进青年骨干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第三阶段,导师制。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各方面都成熟起来,逐步成为学校的中流砥柱,有的已崭露头角,有的已成为省市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教师了。对已经成长起来的这一层次骨干教师我们要求他们打造品牌,既备课品牌、教案品牌、课堂教学品牌,从而促进他们的业务能力精益求精。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与考察中,我们留心观察,以“公平选优,以才取人”的原则选拔优秀的苗子(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再次实行导师带教制。指定学校师德优良、教学业务过硬、教科研能力较强的高级教师,全方位地对这些青年骨干教师悉心指导培养,培训地点设在课堂,一边教学一边研讨。培训者先亲自上课,然后结合实践讲理论,一会儿给教师讲,一会给学生讲,将新课程的理念通过课堂直观表现出来。有的时候请教师先讲,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培训者走上讲台,组织教学,进行即席指导,引导教师讨论,整个课堂变成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场所。在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员”,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把自己当作被动的受训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研讨。讲座学习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不再单纯的讲理论,而是分析案例,在案例中让教师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这种全新的培训,构建了一种新的校园文化,为教育管理者与教师搭建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使教师们受到了空前的锻炼和提高,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经过1-2年时间的指导培养,使之成为区市级乃至省级、国家级的骨干教师。加强骨干教师培养,优化了骨干教师的素质,提高了骨干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他们的工作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的价值更能得到体现,他们的高层次需要更能得到满足。

因此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始终体现了极强生命力,它继续将以蓬勃向上、健康发展的态势成为学校工作的主旋律。

猜你喜欢

骨干教师模式培训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二)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第九届全国硬笔书法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绍兴举行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