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双宾语句动词的分类及特点

2009-07-15王文斌

现代语文 2009年5期

王文斌 王 苹 田 甜

摘 要:目前,语法学界对汉英双宾语句的外延大小、内部小类和结构层次划分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然而却很少触及它在两种语言里的类型差异。本文从用作双宾语句谓语的动词性能出发,对汉英两种语言里的双宾句类型进行了分类和特点归纳。

关键词:双宾语 转移性 论元增容

双宾语句是汉英语言中很重要的一种基本句型,对它的研究,学术界一直没有间断过,尤其是针对什么样的动词能进入双宾语句式,各家认识不一。汉语中对能进入双宾语句的动词分类,少则两类[1],多则十四类[2],处于中间状态的有朱德熙、范晓的三分法,还有四分法、六分法[3]等。各家对汉语双宾语句动词的分类各异,主要是因为划分标准不同一。英语中能进入双宾语句的动词分类也没有定论,比较核心的观点是Jacobson(1966年)的分法,他把带间接宾语的动词从语义上分成三组:1.与格动词,如give,句式转换时,可用to标记间接宾语;2.使役动词,如make,句式转换时,可用for标记间接宾语;3.诱使动词,如ask,可用of连接间接宾语进行句式转换。其他各家观点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

汉英双宾语句的基本语义是物质的转移,基本句型是V+O1+O2,动词是其意义核心。对比分析后,我们以为,汉英语言中最具代表性的双宾语动词应分类如下:

从上表可见,汉英语言中给予类、取得类、问告类、称封类双宾句普遍存在。古代汉语中表为动的服务类双宾语句在现代汉语里已基本消失,而表示制作服务类双宾语句在英语里却比较常见。下面做具体分析。

一、给予类

该类双宾语句中,O1一般都指接受的一方,O2一般都指所给的事物。O2经过谓语动词的作用从主语那里转移到O1,即施事者的动作行为使O1得到O2,O1是O2转移的终点。这类动词后大都可以加“给”字。

古汉语中常见的该类动词主要有:与、予、易(锡)、赐、馈、餽、归、遗、诒、贻、施、赠、送、授、寄、给、赏、还、偿、分、付、输、进、献、奏、贷、借、假、资、致等。如:

(1)周公易(锡)小臣单贝十朋。(小臣单觯)

现代汉语里常见的该类动词主要有:送、赠送、卖、还、退、交、发、递、赏、嫁、许、奖励、给3、赔、输、贴补、拨、献、孝敬、托付、救济、推荐、寄、租、借、换等。如:

(2)我过三五天准还你钱。

现代英语里常见的该类动词主要有:give、offer、pay、render、allot、award、accord、grant、lend、sell、rent、return等。如:

(3)John gave Mary the book.(约翰把书给玛丽。)

古代汉语中给予类双宾句的转换式为“V+O2+于+O1”,例(1)可以转换为“周公易(锡)单贝十朋于小臣”。(由于用语经济原则,古汉语中一般不出现所谓的转换式。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笔者为之赋以转换式,下文亦同。)现代汉语中给予类双宾语句的转换式为“把O2V给O1”,如例(2)可以转换为“我过三五天准把钱还给你”。现代英语中该类双宾语句的转换式为V+O2+to+O1,如例(3)可以转化为“John gave the book to Mary”。可见,在该类双宾句的句式转换上汉英存在共通性,尤其是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间,句序完全相同。三者都把句子的焦点前移,现代汉语中的表现更为明显。

二、取得类

在这类双宾语句里,O1一般表示受损的一方,O2表示客体事物。O2所指的事物经过动作行为的作用,从O1处转移到动作行为的施事处。O1后加上“这儿/那儿”,一般可用“从”字提到动词前面。

古汉语中该类动词主要有:夺、取、贾、得、求、受、收、贷、罚、窃、要、赋等。如:

(4)司徒期聘于越,公攻而夺之币。(《左传·哀公二十六年》)

现代汉语里该类动词主要有:买、偷、拿、拔、抢、夺、娶、赚、赢、诓、骗、坑、讹、哄、罚、倒(倒他一杯水)、缴获、分、租 、借、换(向内义)等。如:

(5)他买了小王一只鸡。

现代英语里该类动词主要有:gain、win、get、earn、save、buy、take、lose等,如:

(6)His honesty gained him such a good reputation. (他的老实厚道使他得到这样的好名声。)

很多学者对该类双宾句存在质疑,认为英语中这类句子虽然动词后带了两个宾语,但是句子主语不是表人的动作执行者,而是原因、方式、工具等,整个事件不具有转移性和交接性,因此,这类动词不属于双宾语动词,也就是说,英语里基本上没有取得类双宾句。笔者认为,从形式上看,它符合一般语法书对双宾句的定义,即动词后带了两个宾语且二者不存在直接的关系;从内容上看,该类句式存在着物质从无到有的转移性。如例(6),其中“such a good reputation”本来不属于“he”,是他的“honesty”使他后来获得的。英语中给予类双宾语句之所以得到语法界的一致认可,主要因为其中的物质转移性特别明显,而取得类双宾语句的物质转移是建立在从无到有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认为英语中是存在取得类双宾语句的。在句式转换上,汉英该类结构具有相通性。如古汉语中“贷人五斗米,送还一石粟”可以转换成“贷五斗米自人,送还一石粟”。现代汉语中例(5)可以转换成“他从小王那儿买了一只鸡”。现代英语中例(6)可以转化为“He gained such a good reputation from His honesty.”。其中,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的句序相同。

三、问告类

该类双宾语句主要表示信息的传递。主语把O2告诉给O1或主语向O1询问O2。该类双宾句中的O2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语句,而给予类与获取类则只能用名词、代词作O2。这正反映了人类社会交际活动的两个主要方面:前一类属于精神生活方面,如知识技能的传授;后一类属于物质生活方面,如产品用具的交换。适应前者的需要而产生的动词,动作所及的范围大,一般以抽象的事件为对象,因此O2可以是名词或语句;适应后者需要而产生的动词,动作所及范围小,一般以具体物件为对象,因此,O2只能是名词、代词。

古汉语里常见的该类动词主要有:告、示、教、诲、训、言、语、问、说、申、喻、讼、诉、传、晓喻等。如:

(7)夫子语我九言。(《左传·定公四年》)

现代汉语里常见的该类动词主要有:教、问、通告、告诉、嘱咐、吩咐、答应、回答、答复、报告、打听、讨论。如:

(8)大爷,我报告您个好消息!

现代英语里常见的该类动词主要有:tell、write、read、wish、teach、state、mention、express等。如:

(9)I'll read you the letter. (我把信读给你听。)

古汉语中问告类双宾句的转换式为“以O2 V O1”,如例(7)可以转换为“夫子以九言语我”。现代汉语中问告类双宾句的转换式为“把O2V给 O1”,如例(8)可以转换为“大爷,我把(个)好消息报告给您”。现代英语中问告类双宾语句的转换式为“VO2toO1”,如例(9)可以转换为“Ill read the letter to you”。现代汉语和英语在这组句式转换中句序基本相同。

四、称封类

该类双宾句主要表示称谓、呼语的空间传递,O1被动地被加以O2的称谓或呼语。与索取类一样,很多学者认为英语中不存在此类双宾语句,认为它不符合转移性的条例,应该把O2看成O1的宾语补足语。笔者认为,该类句式中存在着非物质层面的转移,属于双宾语句。

古汉语里常见的该类动词主要有:谓、封、呼等。如:

(10)是故阖户谓之神,辟户谓之乾。(《周易·系辞》)

现代汉语中该类动词主要有:称、称呼、叫、骂。如:

(11)那次见面,我们恭敬地称他“首长”。

现代英语中该类动词主要有:call、name等。如:

(12)We call him Jim for short.(我们简称他为吉姆。)

古汉语中该类句式可转换为:VO2于O1,如例(10)可以转换为“是故阖户谓神于之,辟户谓乾于之”。现代汉语中该类句式可转换为:把O1V为O2。如例(11)可转换为“那次见面,我们恭敬地把他称为‘首长”。现代英语中该类句式的转换式为VO2ofO1。如例(12)可以转换为“We call Jim of him for short”。

五、服务类

该类双宾语句主要表示动作执行者为动作接受者服务。在古代汉语里,这类动词主要用于“为动”双宾语句,其前一个宾语是动作行为的目的、原因或关涉对象,它和谓语动词构成“为动”关系,即“为宾语而动”;后一个宾语则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是谓语动词支配的直接对象,它和动词的关系则是一般动宾关系。“为动”双宾语句可分为一般动词为动双宾语句与动词“为”构成的为动双宾语句两种。其均可变换为“为+O1+V+O2”。如果这个动词是“为”,则可变为“为+O1+为+O2”(“为1”是介词,“为2”是动词)。这类动词主要有:“为、作、树、陈、引、立”等。其中,“为”出现的次数最多。如:

(13)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现代汉语中,这类动词与句型基本没有,这与“为”的语法化有关。

现代英语里,用在该类双宾句里的动词,主要为表制作服务义的动词,主要有:draw、paint、fry、peel、light、iron、make、bake等。如:

(14)Shall I fry you an egg?(我给你煎个鸡蛋好吗?)

现代英语中该类双宾句可以转换为VO2forO1,如例 (14)可以转换为“shall I fry an egg for you”。进入该类双宾语的动词带有很强的使役性。

除了上述五种具有代表性的双宾语句外,汉语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双宾语结构,那就是含有虚指宾语的双宾动词,如“睡他三天三夜”“管他三七二十一”。

能进入双宾语句的动词一般要求为三价动词。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论及行为和人物的关系时说:“一件事情也许牵涉到三方面的人或物件,这个时候就会有两个宾语出现。”由此可以看出,所谓双宾语动词,就是含有交接事物意义的他动词(及物动词),用它作谓语来叙述一件事情时,必然要牵涉到三方面的人或物件:第一方面是人,第二方面是物件,第三方面是人(这里所谓“人”,也可能是“人格化的事物”,所谓“物件”,也可能是“事物化的人”)。第一方面的“人”把第二方面的“物件”交给第三方面的“人”,或者第一方面的“人”从第三方面的“人”那里取得第二方面的“物件”。第一方面的“人”总是动作执行者。

然而,从上面分析的结果来看,有些二价动词也进入了该句式,这就涉及到论元增容现象。论元增容主要通过句式投射,即一个句式整体意义“上加”到动词的过程,从而使本身不具有“转移”意义的动词进入双宾语结构[4]。论元增容现象在汉英语言中都存在,但在现代汉语中的表现尤为明显和活跃,有一部分一价动词借助虚指的“他”进入双宾语结构就是最好的例证。古汉语中也出现过该类用法,如《大雅·生民》中:“艺之荏菽”“种之黄茂”中的“之”就没有确切的指代对象,属于虚化用法[5]。英语中不存在包含虚指宾语的双宾语句。

(本文为宁波大学预研究项目[xyy08007]成果。)

注 释:

[1]何慎怡.英汉双宾语句比较[J].古汉语研究,1994年增刊.

[2]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3]张建理.英汉双宾语句认知对比研究[J].外国语,2006,(6).

[4]白瑞雪.双宾语结构中的论元增容现象[J].山东外语教学,2001,(1).

[5]王丹凤.《史记》中常规双宾语句语义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2).

(王文斌 宁波大学校长办公室 315211;王苹 田甜 宁波大学文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