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强、大、优、秀”的省属中等职业教育

2009-07-09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改革与发展省属

田 兴

摘要:由广东省财政拨款的省属中等职业学校是全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坚力量。本文建议实施“1210”工程,集中资金建设省属职业教育综合型公共实训基地,成立“省属中职学校管理委员会”实行统一管理,省属中职学校优化重组,组建专业或连锁职教集团,“3+2”或“5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衔接,多方资源整合,建立统筹协调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大整体形象宣传等措施,使省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强、大、优、秀”起来。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省属;改革与发展

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政府各部门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由省财政拨款的省属中等职业(以下简称省属中职学校)已经成为全省中等职业教育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为我省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省属中职学校具有办学历史较长、内部管理规范、专业覆盖面广、规模参差不齐、长期分散管理等特点。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省属中职学校的办学现状与省政府的要求和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2006年8月7日召开的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重组省属职业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布局,做优做强省属骨干职业院校。2008年底国家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强调,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率先实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推进校企合作,建设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面向更大区域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近年来,部分省属中职学校分期分批由企业和行业管理归口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管理。集中归口管理体制的实行,使省属中职学校由过去的“行业、企业”管理,过渡到教育行政部门的“专业”管理。以上决策的提出和实施为省属中职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要做强、做大、做优、作秀省属中职教育事业,除了持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以外,建议从体制、机制和政策安排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实施“1210”工程

建议省属中职教育在“十一五”期间实施“1210工程”。

“1”——办好一个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近年来秉承“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的办学理念,在培养中职教育师资、培训中职学校校级领导及专业教师、中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议结合国家的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为中职学校培养、输送当前急需的技能型、复合型师资队伍,尤其要着重强化教师的个人实操能力和实训组织能力的培训,特别是数控、模具、机电一体化、汽车维修等社会急需专业的教师培养,同时兼顾方兴未艾的现代服务业类专业,如物流、会计、动漫、艺术设计、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专业。

“2”——针对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选择交通便利或职业学校较为集中的地段,参考香港职业训练局建设九龙湾、葵涌和薄扶林等三个专业技能训练中心的模式,集中省财政资金建设至少2所集约型、综合型的公共实训基地。兼顾省属中高职院校学生实训、社会培训(包括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再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的需要,并使其成为具有窗口型、示范性、带动性作用的职业教育实训中心或基地。例如中山市作为全省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就划出了500亩土地用于建设综合型职业教育实训中心。梅州市也在积极筹建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

“10”—— “十一五”期间,全省将建设100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议按照《广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条件》的要求,在注重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的同时,特别要求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方面进行创新,争取在省属中职学校中创建10所具有特色和规模的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其中至少2所学校能够进入全国示范性中职学校的行列。

二、体制创新

1.管理体制创新。

建议实施“两步走”体制创新战略,整合省教育厅管理的中职教育资源。

第一步:省属中职学校进一步统一管理。对划归省教育厅管理的省属中职学校,仿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模式或香港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在省教育厅的直接领导下,成立“省属中职学校管理委员会”或“省中职教育集团”或类似“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构。利用这个平台统筹管理省属中职学校,调动各校的办学积极性,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独立运作,协调发展。这样做有利于政府主管部门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制定政策、宏观调节、监督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益和效率;有利于更有效地对省属中职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和发展提高,并形成操作过程中的“防火墙”;有利于加强对学校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例如,国务院国资委在2007年1月5日提出,“十一五”期间对中央企业进行重组的重要步骤,就是首先组建资产经营公司,并以资产经营公司为平台推进中央企业重组。

第二步:省属中职学校重组与整合。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走集约型、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以招生就业前景好、具有规模效益的品牌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为核心,采取品牌中职学校与弱小职校或招生困难的职校整合的方式,做强做大部分品牌职校,使省属中职教育整体办学规模和效益得到全面提升,并在整合过程中加快创建省级示范性学校的步伐。

2.办学体制创新。

省职教工作会议已明确职业教育办学探索集团化、连锁化发展模式,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在《中国教育报》上专文阐述了职业教育集团化、连锁化发展的思路和作法,为我省中职教育办学体制创新指明了方向。职教集团化、连锁化发展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支持。建议先成立“省属中职学校管理委员会”或“省中职教育集团”,再选择其中具有一定办学优势的中职学校与行业协会、企业、科研设计院所或其他职业院校合作,建立“专业或连锁职教

集团”,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即采取“先内合,再外联” 的程序,分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连锁化发展。

三、机制创新

1.投资机制创新。

(1)发挥社会主义集中财力物力办大事的优势,在省属公共职教实训基地建设上,应集中教育厅属中职学校的区位资源、资金资源和设备资源,在“十一五”期间建设2所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厅属“窗口型”公共职教实训基地。

(2)建议尽快实行按在校学生人数核定财政拨款的政策,进一步调动学校扩大办学规模的积极性。在省属中职学校专项资金使用方面,采取扶持骨干的策略。“让一部分学校先强起来”。尤其对学校实训中心的建设项目,应尽量做到划拨资金不“撒胡椒面”,集中财力,重点做大做强若干所示范性学校的实训中心。

(3)目前实行的国家助学金政策(即入读中职学校的农村贫困或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由各级财政每年给予1500元生活补贴,分十个月由学校存入学生银行存折),对于增强中职学校对贫困家庭子女的吸引力,体现教育公平以及落实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确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首先,由于中职学生年纪较小,自控能力较弱,不一定把国家助学金全部用于补贴生活,有相当部分被挪作他用,学校和家长对助学金的使用难以监控;其次,逐月发放助学金增加了学校核发的工作量;再者,不少学校反映国家助学金的下拨经常不能按时到达学校账户,引发学生对学校的不满,出现“好事没有办好”的尴尬现象。我们建议将助学金直接抵扣学生学费。这样做既可以集中体现国家资助的力度,又能够集中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学校的工作难度,同时为逐步实施中职免费教育打下基础,真正把好事办好。经过我们随机调查,该建议得到了绝大部分学生家长的支持和赞同。

2.办学机制创新。

省教育厅李小鲁副厅长曾发表文章推荐“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作法。为了稳步提高中职学校招生数量,增强省属中职学校对初中生的吸引力,建议允许部分国家级重点省属中职学校探索“3+2”中高职分流和“5年一贯制”高职办学模式。“3+2”办学的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完成中职教学目标,绝大部分学生按中职学历毕业和就业;少部分(约15%-20%)优秀学生升入高职学院继续完成二年制高职学业。“5年一贯制”高职招收初中毕业生,在加挂“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分校牌子的中职学校连续学习五年,其中后两年挂靠高职学院按高职学生对待,考取高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5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在其他省区(江苏、浙江、安徽、新疆等)已经实行了若干年,这是构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贯通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另外,“3+2”中高职分流和“5年一贯制”中高职贯通模式也可以考虑在专业职教集团内来实施。部分省区在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时,就采取了以“高职”带“中职”,紧密联合企业、行业的职教集团模式。总之,这两种中高职教育衔接贯通办学模式的试行,应该是省属中职学校在资金投入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利用政策扩大办学规模,提高中职教育吸引力的有效措施。

在目前的办学体制下,有不少中职学校与大学联合开设成人高考的大专学历教育,有的学校招收的成人大专在校生数量甚至达到在校生的20%左右。成人大专在中职学校走俏,是中职学生和家长对目前中职教育成为“断头教育”的无奈选择,也说明中职学生的确有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的渴求。尽管目前高职学院有面向中职学生的“3+证书”考试选拔制度,但由于基础理论3门课程的考试难度较大,且中高职教学体系未能衔接,中职学生入学后又要学习部分内容重复的专业基础课,再加上学制三年,学费较高,使得绝大部分中职学生要么因为文化课基础薄弱,要么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佳而望而却步。

当前,我国正在制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如何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课题。我省也正在学习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并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按照“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指导思想,除了率先实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以外,还实行“3+2”中高职分流和“5年一贯制”中高职办学模式,必定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为我省在2011年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5%以上的目标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

3.管理机制创新。

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也是有别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与企业和社会关联度最高的教育。建议在省属中职学校中建立以目标考核责任制为主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各校发展的积极性。集团化、连锁化办学模式就是借鉴了企业发展的成功做法,目标考核责任制也可以借鉴企业管理中的有效经验。部分省属中职学校在隶属省属企业管理期间就曾经作过有益的尝试,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发展。建议进一步完善、充实和提高。

四、多方资源整合,做大省属中职教育

随着广州大学城的逐渐成熟,已经进驻的大学还有部分分散在市区内的校区。如广东药学院宝岗校区和赤岗校区、广东工业大学番禺隆辉校区和龙洞校区、星海音乐学院沙河校区等。这些校区的规模,对于大学来说较小;但对于省属中职学校来说,却具有相当的规模和优势。如果能将此类物业直接划转给省属中职学校,就可以快速创办“窗口型”、示范性省属中职学校,充分彰显省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心和力度。事实上,早些时候广东工业大学五山校区整体划转给广东外语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就是一个支持高职教育发展的范例。同时,也可考虑将此类物业资源用于建设“窗口型”省级公共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校企合作,建设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面向更大区域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校企合作是坚持职业教育特色的办学模式,也是职业院校做强、做大、做优的必由之路。建议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产业发展需求,面向企业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可以考虑选择若干家能够代表所属行业先进水平和具有相当规模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采取政府指导、财政投入、校企合作的方式在学校外、企业内建立实习、实训、培训和就业基地。财政投入经费主要用于基地的实习实训设备和设施。另外,如果能够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所在企业,按月、按其接收实习实训学生的实际人数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比起一直未能落实的“税收减免”政策,更加容易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深圳市宝安区在这

方面的作法就值得借鉴。

五、加强统筹监管,树立整体形象

通过建立省属中职学校内部管理事务协调和统筹机制,健全省属中职学校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加强省属中职学校内涵建设,注重强化品牌意识;重视社会宣传和对外交流工作,树立省属中职学校的整体形象。

综上所述,在“十一五”期间,建议通过集中资金建设2所省属公共职业教育综合型实训基地,成立“省属中职学校管理委员会”,实行统一管理,省属中职学校优化重组等举措“做强”省属中职教育;通过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和连锁化办学模式,试行“3+2”或“5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衔接贯通学制,划转部分大学分散在市区内的校区给省属中职学校扩大办学场地,校企资源共享等方法进一步“做大”省属中职教育;通过办好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统筹协调和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做优”省属中职教育;通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建设10所具有特色和规模的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加强宣传交流和树立省属中职学校整体形象等办法为省属中职教育“作秀”。相信这些措施将使省属中等职业教育事业逐步“强、大、优、秀”起来。

(作者单位:广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Z],2006-9-26.

[2]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Z],2008-12-31.

[3]罗伟其.调整布局创新体制推动职教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10-9.

[4]李小鲁.职业教育提速:比较、突破、举措[J].广东职业与成人教育,2006,(5).

责任编辑郑蔼娴

猜你喜欢

改革与发展省属
三季度陕西省属企业营收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从“跟跑”到“并跑”
关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
关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
省属国有企业多元化发展研究
云南省属国企实现首季开门红
技术创新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试论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论如何推动中专教育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