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挖掘教材塑造学生人格

2009-07-03薛婉莺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挖掘教材塑造语文教学

薛婉莺

[摘 要]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思想内容,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挖掘教材的人性化内涵,关注学生心理发展;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挖掘作品中有争议的问题,多形式来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挖掘传统文学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

[关键词] 语文教学;挖掘教材;学生人格;塑造

一、挖掘语文教材思想内容,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语文教学内容思想性强,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真正把塑造学生人格这义不容辞的工作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思想内容,用范例来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对完美人格的不断追求。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周恩来、雷锋;“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等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人格高尚,是人们尤其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能力及课文特点来考虑塑造学生人格的具体措施。

二、挖掘教材的人性化内涵,关注学生心理发展

完美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健康的心理基础,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斯基为了培养孩子爱护环境的品质,曾设计了一种让物“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儿童把小树想像成人,要他们体验受伤的小树是如何痛苦……这种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极大地震撼了孩子的心灵,校园的树苗花草,从此没遭受到损害,这种方式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塑造。以此为教学方式来看,我们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它不但体现出课文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内容,而且课文注重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在认识周围社会和大自然的同时,去体验一种叫做“爱”的情感因素,而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学生懂得了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如八年级上、下册中都有以“爱”为主题的篇目,像《我的母亲》、《第一本书》、《再塑生命》、《背影》、《阿长与山海经》等。这都是对学生一种爱的教育,当我们阅读这些选文时,就会感受到母爱、师爱的伟大,当学生面对胡适的母亲(慈母严父),莎莉文老师(慈爱)这些人性化的内容时,怎能不被深深打动?当新的教材以这种人性关怀的深刻内涵,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我们应该好好把握,并拓展延伸,教化学生,当他们自己面对父母,老师时该怎样做,从而在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这是新教材赋予语文教育的最大财富,教学时要切实把握教材本身的人文性,因势利导使学生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三、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俗话说:“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具体而言,从以下几点着手:

1、教师善于情感迁移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播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首先必须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做到以情传情,以感动感。教学时,要有“两情”相融,才有“三情”共鸣。“两情”是指课文中的情感和教师的情感,只有这两种情感发生相融,才能为学生产生情感创造条件,所谓“以情动之,方能晓之以理”。学生受到教师激情的感染,于是产生“三情”共鸣,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时,方能实现“三个超越”(窦桂梅语),如《信客》的教学,学生先是被文中信客的事迹所感动,我结合自身的经历讲述生活中不被信任的滋味,激起学生的情绪,纷纷强调做人就应该讲诚信,他们要做有诚信的人,一定要诚信待人,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得到提升。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情境主要是指某种富有色彩的活动,造成能产生一种特有的心理氛围。它对人的情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创设良好的情境,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教学效果,可见情感总是与情境相伴随的。荀子也曾说:教学应以“闻见”为基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教材中的内容,有些可能是学生缺乏感受和切身体会的,所以,教学中根据需要,为学生尽可能地创设情境,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或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或如临其境。

三、挖掘作品中有争议的问题,多形式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文学作品中有的情节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不入格的地方,教师可借此创设问题,引发讨论,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明辨是非美丑,领悟高深人格的伟大。如《皇帝的新装》教学时让学生感悟何为美何为丑。再如《丑小鸭》中丑小鸭最终变成了洁白美丽的天鹅,教师可以设问:“假如你是丑小鸭在变成了洁白美丽的天鹅后,你接受记者的采访,当他们问到你对不幸和苦难的认识或态度时,你将如何回答?”还可在班内组织一次以“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辩论会,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有些课文也可进行问题的讲座,如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学习后,组织一次以“爱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既可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又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针对现实处理问题的能力,以达到“语文”与“人格”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最佳境界。

四、挖掘统文学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联为训练素材,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培养一项技能,又可以在所对之联的比较择取中透映出学生人格的灵光。比如郭沫若,根据一落榜生“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春在那里”之联作改,重新扬起了这位考生的理想风帆。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试一下,再与郭沫若的“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春在心中”作比,看看自己短在何处。也可举北宋文学家,豪放派宗祖苏轼对少年“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狂妄的续对,“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让学生续对,感悟胸怀大志的进取和做学问的谦虚。

总之,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而必须“披文入情”。让学生在艺术感染中慢慢受到教育、渗透,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通过情感交流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使学生伴随学科知识的增长,人格得到健全与完善。

猜你喜欢

挖掘教材塑造语文教学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努力培养审美能力
纵观全局 把握细节
浅析《天堂电影院》中次要人物的成功塑造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
浅析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