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现象在中国画创作中的体现

2009-07-03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中国画传统文化创作

索 启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思想对后世中国画的创作影响深远。所以,中国画的思维方式重感悟与体验,历来注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具有浓厚的经验特征和会意性。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要正确把握、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底蕴,真正认识中国画的艺术本质和价值,使作品达到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 中国画;创作;传统文化;国画精神

一、传统文化的特点

孔子曰:“和而不同”,其哲学思想意在阐释中国文化具有最大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如蒙族、满族对中原的统治和对中华传统文化体制的冲击,其统治和文化渗透的行为都持续了几百年,但异族文化都被华夏中原文化所包容。东汉时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渐渐受到统治阶级的喜好而广为传播,而佛教的发展已经融入中原文化的体系中,被加以“中国化”。佛教绘画的传入给以线条为构成基础的中国画注入了新的形式感,使中国画在技法构成、画面表现上愈加丰富,各朝画家结合现实的需要进而发展。都说明传统文化能吸纳任何其它形式的文化理念,并能加以融合和改良,使之更加适合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更强调创新和变,即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矛盾,都从它自身的矛盾中变化着。变化就能发展,发展才能创新,无穷的发展是充满生机的、日新月异的过程。此观点老子、孔子皆有论断,老子作为史官看到“社稷无常事,君臣无常位”的社会现象,认识到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说明以天地为代表的自然界和人事为代表的人类社会都在不停的运动变化着。孔子也从四时的代谢、万物的生息中看到了世界就像江河一样在流动和变化着。道教的动静观则认为,物质本体是永恒静止的,静止是绝对的,运动则起源于静止,运动着的万物最终都要回归到虚静的本体上,指引着画家在艺术创作中,体会物象基本形态的同时,思考生命运动的规律及艺术表现的方法。可以说求新、求变的思想一直以来指引着中国画家和中国画的发展。

中国绘画具有追求自然之美、强调气氛和意境的表现、画面含蓄与空白的构成的种种特点都是建立在对道的理解之上的,既符合一定的艺术规律,也合乎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特点,又独具鲜明的中国画风和气魄。作品有很多不仅是形式问题,更多的是画家的经历、心性在道的空间里体味人文的深邃境界。而道教是一种静态的内部调节性文化代表,道教美术在其初期就有重要号召力和影响力。作品大多表现道教教义和道家哲学,继承了中国古铜器、汉画砖及古代人物画等技法,其哲理思想对后世中国画的创作影响深远。

二、中国画的精神指向

中国画重气韵,谢赫的气韵之说是指能出诸实而又脱略形迹,笔法位置一任自然的一种完美无缺的画面。促成中国画发展和孕育中国画精神的道家思想,对自然山水的崇敬与喜好,其自始就是妙悟自然富于现实精神的艺术创造,是一种对自然属性的超越精神。其哲理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强调“无”是化生万物的原始,是无形无象,大象无形的体现。核心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哲理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了道的作用,无为而治的思想,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辩证法则。哲理三:“反者道之动”。“反”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反相成,美丑、智愚、高矮、胖瘦、阴阳、男女、长短、贫富、祸福等等,揭示了事物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情形,由此才能有事物转化和发展,体现老子的对立统一学说。二是物极必反,强调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揭示出客观现实的发展、运动规律。如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富贵而骄等。其哲理基础指引着中国画家的思维方式及创作理念。哲理四:“贵柔守雌”,“弱者道之用”。强调柔弱胜刚强,柔弱处上,强者不得其死等观点。是中国画家崇尚水之品性,“智者乐水”的见证。而孔子提出的“上善若水”是把具有水的品性作为人的最高品格,是中国画在水墨恣肆中,挥洒性情、彰显个性、凸显张力,体现德性的理论依据。

中国画历来注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崇尚笔墨表现的传统审美观念。“以形写神”是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一文中最早提出来的。之后,宗炳提出“澄怀昧像”和“畅神”的艺术主张,传神就是要表现对象的生生活力和精神气质,这主要体现在对客观的把握方式上就是“以形写神”。畅神是要表现作者的主观精神和感情,体现在对主观的把握方式上就是笔墨表现。此观点的提出扭转了中国画的审美倾向,确定了中国画艺术表现的发展方向。

以写意为宗旨的中国画在选择其达意的表现形式时,是以重神轻形为原则的。它不注重物象的明暗体积,不追寻物象的写实关系,而是画家主观感情与意念的外化,“以自然形象为本,艺术形象为变,自然形象为具体,艺术形象为典型”(石鲁《学画录》)。中国画一开始就不满足于描绘客观事物的外在形体,而把主观与客观、心与物、天(自然)与人放在宇宙中进行观察,并着眼于自身感受的概括。以线与墨描绘成形中之形,画面不连接现实中之存在,而连接作者感觉之形体。其受特定思维影响所造就的意象式造型表现,正是中华民族的理想、愿望以及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三、诗意与画境共通

画是空间艺术,诗是时间艺术。画写定型,诗写变化。想要把诗情转化为画境中的形象,就要在静态的画中求动,表现出时间性,使受众者产生联通的感觉,充分调动受众的想象能力,在色彩与形象中听到音乐,在静止中感受到变化发展,是中国画通过诗的方式来完成对画面的表现。画中有诗,实质上是体现着中国画创作的全过程和全部因素,即就是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创作构思、艺术想象、意境表达、形象塑造等等的表现。

中国画与诗词都是以形象思维的方式创作,如唐诗宋词,其意境美妙绝伦,常被运用到画面中来表达画家感受。苏轼赞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此成为中国画高境界的追求,也说明画是无声诗的显现。王维兼有诗人和画家的品性,在他把对生活的观察表现于艺术创作时,诗与画之间就必有相通之处。艺术形象在中国画创作中与诗词的创作中有其共同之处,宋郭熙《林泉高致》中写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是对这一理论的有力证实,说明诗与画在艺术形象的处理上相互补充与提升。诗与画在表意方面,是依据物象的基本形态来进行思考与表现的,都具有形象思维的共性,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艺术是情感的产物,画与诗乃艺术家对自然、生活的一种感悟,情感自然流露的形式。情感就是作者的情绪,就是说画家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分别注入笔端,渗透进画面中了。无情不成画,无情无画意。中国诗与画创作历来讲究对自然物象的关照,也反映出了艺术家审美心理在更高层次上的精神升华,是艺术家在人类生命意识上的深层觉醒,是更深意义上对人类生存和社会进步的关照。体现一定的诗情画意,画可借助诗的引申,增加画深远的意境。具有诗般的高深学养和真挚的情感流露的作品又被称为哲理画,其画具有深层次的生活寓意,立意深刻,揭露社会现实或对艺术的一种剖解。在诗与画的创作过程中,对生活的积累与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这能激发创作的激情,使思维活跃,诗与画的共同特征就是有真情实意的一种表达。

中国画的创作中倡导“迁想妙得”,正是对自然物象的一种深层理解后,灵感的激发带来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它是艺术家对自然的一种感悟,对生活的一种体验、对情感的一种承载,在任何时代,中国画在创作中都不能,也无法脱离对自然的感悟与体验。灵感是促使创造性的先决条件,无论是中国诗词,还是中国绘画都以此为基点。是艺术家在形象的创造过程中,思路突然开朗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绘画体验方式。其是绘画创作的源泉,激发绘画创作的欲望。“偶得佳句”、“信手拈来”等表明艺术家在长期艺术创造过程中灵感的突然显现带来的艺术行为。灵感是艺术家长期沉浸在艺术创作中,对作品的表现方式、意图、程式等绘画因素处于茫然或困惑、或焦虑,通过自己对艺术的执着与专一,终获得解决的途径和方法;灵感的来源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瞬间爆发,是质的飞跃,超越思维的表现。这种获取灵感的方式需要心灵得以放松,沉浸在艺术的想象或虚拟世界,进行一种资源优化组合的结果,音乐、诗歌、绘画皆以此悟。

四、中国画的虚实观

虚实观念的提出是老庄哲学思想的精神所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化生万物的原始。有和无是虚实的一种变通方式,而“无”是衍生“有”的条件。老子言“知白守黑”、“黑白成象”、“阴阳相生”,倡导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共存性和可知性,视认识的完美为“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思维方式与认识观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式的理想认识观,也突出了中国文化强调主观意识的特性。

中国传统绘画很早就掌握了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张萱《捣练图》、明徐渭《驴背吟诗》等等,在表现空间上都有一个共通的方式,那就是在一片空虚的背景上集中突出表现人物行为姿态,删减背景的刻画,这种表达方式不是偶然的,像是中国舞台上的表演一样,不设置逼真的布景,仅有少量的道具或是桌椅,主要依靠演员表演,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这也正符合中国画对于表现空间,营造意境的需要,在画中人物的形态、动作完全按照画家的意图来进行调配与布局,各有其貌,仅仅靠画中的人物动态行为就能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环境,观者在欣赏绘画时就会忘掉画面空灵的背景,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的表现,画中的人物与观众进行精神的交流而达到艺术创作最深的意趣。这些在中国戏剧的表现方式里是一脉相承的,又相互影响着,同时也体现了在立足中国文化艺术熏陶下的国民总体心理结构、精神指向的追求。这种对虚实的认同,在中国画的创作中一直以来继承与发展着,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多元格局的演化,中国画的虚实观有着新的发展思路,当然在笔墨技法上的虚实是基本的,审美的心理上依然遵循着虚实相生的传统观念。其绘画注重内在修养与意境格调。对虚和实的认同观念是反映人的心灵活动的艺术创造。

黄宾虹画山水法,虚当以实求,实当以虚求,作画不能只言疏密,先要求之意境。画言实处易,虚处难,虚是内美。虚实相间是气脉上下之连贯,气脉连贯作品才可有灵动之感,气势跃然。清笪重光《画荃》中云,“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强调了艺术的真与美,突破了自然主义与形式主义的片面性,是民族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一语道破虚实之玄机。

中国画的创作自然而然的受到中国其它门类艺术(如戏剧,音乐,书法,建筑,民间艺术等)的影响,相互补充、相辅相成,都富有高度的节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风格,笔墨的潇洒飘逸,意境的体现无不是对现实生活真实的表现。舍弃了虚实观,继而以现实和自然的方式来进行创作,也就是舍弃了民族传统。

综上所述,中国画的思维方式重感悟与体验,具有浓厚的经验特征和会意性。在中国画的研究和创作中,正确把握、审视、体验和学习前人留下的艺术精华,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底蕴,才能真正认识中国画的艺术本质和价值,使自己的作品达到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南羽.黄宾虹.谈艺录[C].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

[3] 潘天寿.徐建融.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4] 李永长.美的培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 宗白华.美学的散步[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6] 余秋雨.艺术创造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7] 叶圣陶研究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中国画传统文化创作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Jazz
书画名人汇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