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中启迪创新思维 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2009-07-02石雪梅

新课程·上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虫子课文精神

石雪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我们的教育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学校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而阅读教学则是语文教学中基本的而且又非常重要的环节。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用创新精神引领阅读教学

让创新精神走进阅读教学,首先是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在语文教学这块芳草地上,有许多教师开始了自己特色的阅读教学。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的“五步阅读法”等等,就是创新精神的结晶。语文教师除了要学习教育家们的创新精神外,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尽快具备创造型教师的品质。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型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还应具备以下非智力特点:有创造性动机,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热爱创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创造性,能运用启发学生思维的新方式进行教学;善于用自己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带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具有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研讨的平等思想和态度。

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渗透自我的情感理念,启动个人心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对课文做出解读,获得深刻独到的感悟,养成独立思考的创新思维品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应该进行“六训”,即“引导——讲解——点示——拨挑——评价——规范”,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它不再是填鸭式,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讲读法,而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载体,鲜明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质疑研讨,启迪创新思维

我国古代哲学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质疑是思维的开端,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只有对课本进行认真研究、全面思考、深入理解,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且这一思维过程具有很大程度的创造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象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大。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而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前一位学生通过想象把诗句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后一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爆发出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课堂解疑是解决学生疑问的主要途径。有些疑问,可能是个别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不具有普遍性,但也不可弃之不管。教师可以在作业本上标明“这个问题仔细读一读课文第三段就会找到答案”,“这个词可以查词典解决”或简短地给出答案。他们尝到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甜头,在下一篇课文预习时,就更加积极、踊跃,从而超额完成质疑作业。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三、自由品读,张扬创新个性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是按照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思路和教师的教案相去甚远,这时,教师千方百计地要把学生的思路往回拉,往自己的教案上靠。这样的结局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另外,从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关系上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经常被教师的讲解和所谓的标准答案所束缚,使阅读这种本应该是阅读者极富主观性的个体再创作过程,成为机械、呆板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被泯灭。总之,教师、学生、文本三张皮的状况充斥着阅读教学的课堂。

有一篇文章写道:“墙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下来,这是他又一次失败的记录。然而过了一会,它又沿着墙根一步步往上爬。”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感叹道:“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着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挠啊!我遭到了一点挫折,我能气馁、退缩、自暴自弃吗?难道我还不如这只小小的虫子?”第二个人注视着它,禁不住叹气道:“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头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它就是不反省,不肯看一看,唉!可悲的虫子,反省我自己吧!我正在做的那件事如果再失利的话,我应该学得聪明一点,不能再闷着蛮干一气了,我是个有头脑的人,可不是虫子。”一只小小的虫子给了人不同的启迪,得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结论,由此可以看出,人是有思想的人、有个性的人,对于一些问题的答案,没有固定的模式,尤其阅读更是如此。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一千个人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有些夸张,但其中蕴涵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群体阅读,但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依归,应该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把读还给阅读主体,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追求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和谐统一,这样,才能合理兼顾三者的关系,形成合力,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具价值和意义,使学生的个性学习得到充分的肯定,使课文发挥最大的作用,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尊重和保护,使孩子的创造力得以培养。一句话,使学生通过有意义的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是创新教育最直接的催生物,它充满了改革精神,洋溢着时代气息。因此,教师要瞅准时机,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形式,尊重他们的个性思维,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才能培养出有探索精神、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

作者单位:河北省卢龙县职教中心

猜你喜欢

虫子课文精神
住在砖底下的虫子
虎虎生威见精神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虫子的信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