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课堂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2009-07-02张建峰

新课程·上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小桶精心情境

张建峰

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定理、概念、要领、证明、方法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如今,“教师问学生答”成为了大多教师普遍的课堂教学模式,“无问题提问”也已成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在课堂上,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提问,而他们自身的意志、创新思维的火花,则在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中渐渐地消失殆尽。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一、精心创设利于学生提问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具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置认知障碍,拓宽问题深度,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形成主动探索问题的动力。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应有问,有问定有得。只有通过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学生才能生疑,进而产生问的欲望。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首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老爷爷把一块长方形的地分给四个儿子。老大分到这块地的1/4,老二分到这块地的4/16,老三分到这块地的2/8,老四分到这块地的8/32。老大、老二、老三觉得很吃亏,于是四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大笑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四兄弟就停止了争吵。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创设情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提出问题的强烈愿望就会油然而生。

二、努力营造利于学生提问的氛围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使学生敢问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才敢想、敢问,不怕别人笑话和讽刺。有科学家认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他们的发明创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因此,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要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提得好的加以表扬,当学生能够踊跃提出各种问题时,就可以进一步要求提高问题的质量。例如,在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一个数与众不同,要看选择怎样的标准,选择不同的标准就会有不同的答案。(1)7与众不同:理由是2、4、6、10是偶数,而7是奇数;(2)10与众不同:理由是2、4、6、7都是一位数,而10是两位数;(3)2与众不同:理由是其他数都大于3,只有2小于3……以上的问题,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种以上的答案,学生不再是一个依赖老师的模仿者。这样就有一个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又由于每个学生都经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三、注重增强利于学生提问的成功体验

创造力人人都有,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从而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因此,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大有力的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乐于提问。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评价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即使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出现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字眼。

如教学《圆》一课时,笔者让八个学生上讲台排成长方形队形进行投沙包比赛。投掷目标(小桶)放在队形内右侧,结果离小桶最近的学生获胜,对这样的比赛你有什么想法?

(指名离小桶较远的后进生回答)

生:老师,这样比赛不公平,他离小桶很近,当然就好投进去,我离小桶这么远,怎么能投进去呢?

师:那你认为应该怎样站才是公平的?快自己调整一下位置吧!

(学生自己调整成圆形)

师:为什么要站成圆形呢?

生:站成圆形,可以使每个人到小桶的距离都相等。

……

总之,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联想,勤思善问。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源头和活水,我们的教学才能永远充满了诱惑力、生命力与创造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陈堡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小桶精心情境
量出8升水
“精心、贴心、尽心” 赴一场一年一次的“约会”
精心选购 合理搭配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吾栖之肤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小桶装水
精心准备 科学实验
慧星大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