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两个课堂教学案例谈起

2009-07-02王振南

新课程·上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电解质离子溶液

王振南

摘 要:本文从对新课程三维目标中强调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出发,以笔者亲历的两个创新教案为例,通过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浅析了化学课堂教学中强调过程与方法的目的意义和操作程序,提出了当前化学新课程改革中的新观点。

关键词:新课改过程与方法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课程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其中在“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中有如下的阐述:“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在以往的化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点的落实,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特别是在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学中,直接下定义、出结论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违背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有共同之处,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学习就是依靠发现”,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动进行学习,学会自我思考和探究。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设计,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案例1:《强、弱电解质概念》教学

鉴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因此教师就利用媒体直接提出第一个问题:“下列物质中:NaCl、HCl、NaOH、CH3COOH、NH3•H2O、H2SO4、Ba(OH)2、酒精、蔗糖,哪些物质是电解质,哪些物质是非电解质?”在学生的回答中,有部分学生对CH3COOH、NH3•H2O不敢确定。

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你有办法证明CH3COOH和NH3•H2O是否为电解质吗?”学生思考之后形成统一认识,因为电解质溶液能导电,所以只要测定一下醋酸溶液和氨水是否能导电就行了。

学生分组实验:把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盐酸、NaOH溶液以及醋酸溶液、氨水置于五个小烧杯中,五个灯泡的功率一样大,电极也一样,并联后接通电源,请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提出第三个问题:“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需要解决?”学生们观察后都直接回答:这个实验证明了CH3COOH、NH3•H2O和NaCl、HCl、NaOH一样都属于电解质。但随即有几位同学质疑:“为什么醋酸溶液、氨水对应的灯泡比其余三个要暗呢?”

教师提出第四个问题:“是呀!物质的量的浓度一样的这五种溶液为什么导电能力却不同呢?”课堂一下子静下来了。几秒钟之后,教师启发:“溶液为什么能导电呢?”学生略有所悟,此时有学生站起来回答:“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刚才五种溶液导电能力不同说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不相等。”教师没有立即纠正这位同学的错误说法,而是环视四周。又有同学站起来:“应该是这五种溶液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不同。”这位学生还举例:1L、1mol•L的NaCl溶液和10L、0.2mol•L的NaCl溶液,何者导电能力强?他的回答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肯定,但此时又有同学发难了:“为什么在相同的条件下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会不同呢?像HCl和CH3COOH都是一元酸呀。”许多学生思考后认为:“肯定是这些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程度不同造成的。”

此时教师接上话题:“对,原因是有的电解质在水中电离程度大,有的电离程度小。根据电离程度的大小,我们把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同学们能对这两个概念下个定义吗?”学生没有阅读教材就直接得出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在这个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只提出了几个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的回答、质疑、设计、再质疑、讨论、得出结论等环节自行得出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并且理解了强、弱电解质的实质。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起到了组织者、帮助者、倾听者和欣赏者的作用,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他们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优良品质。

案例2:《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概念》教学

教材中设计的交流与讨论:比较Na2CO3溶液分别与澄清石灰水和CaCl2溶液反应的现象,两者反应的实质是否相同?然后就直接得出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概念。教师认为这个实验只能说明Ca2+与CO32- 发生了反应,而无法让初学者判断Na+与Cl-、OH-是否发生了反应。学生还不能从反应实质上理解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因此教师设计了现象更为明显的实验来阐述离子反应的实质。

实验1:向滴有酚酞的Ba(OH)2溶液中滴加适量的稀H2SO4,观察现象。

问题1:“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学生:“白色沉淀是溶液中Ba2+和SO42-反应生成的Ba2SO4,红色逐渐褪去是由于OH-被H+中和了。”

教师肯定:“Ba(OH)2 、H2SO4都是强电解质,它们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我们把这样的反应叫做离子反应。”

问题2:“是不是电解质在溶液里的反应所有的离子都参加反应了呢?”

学生想了一下之后,纷纷发表意见,有肯定也有否定。

实验2:向3ml稀H2SO4中滴加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BaCl2溶液,观察现象。

问题3:“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还有没有其它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Ba2+和SO42-反应生成了Ba2SO4沉淀,只是不知道H+和Cl-有没有反应?”

问题4:“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H+、Cl-是否参加了反应?”

学生交流讨论后的结果有:

(1)用石蕊试液检验反应后的滤液是否还有大量的H+。

(2)在反应后的滤液中加入Na2CO3,是否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3)在滤液中加入锌片,能否产生H2。

(4)在滤液中滴加适量的AgNO3溶液,然后加入少量的稀HNO3,看能否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沉淀,来检验Cl-的存在,等。

根据最简单的原则,学生们同意用(1)、(4)两种方案来证明溶液中是否还有大量的H+和Cl-。教师用手动离心机使沉淀快速聚沉,然后取上层清液,完成方案(1)和(4)实验,从实验现象说明H+和Cl-没有参与离子反应,只是Ba2+和SO42-参加了反应。

思考问题5:“从上面的二个对比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有的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所有的离子都参加了反应,如Ba(OH)2和H2SO4反应。有的电解质在溶液中只有某几种离子参加了反应,如BaCl2与H2SO4反应。”

此时,教师提出:“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是非常必要的,它能真正揭示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于是,顺利引出了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采用了创设实验情景→质疑→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观察、设计、比较、归纳等办法,最后得出离子反应的实质。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应用材料的能力,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科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创设教学情景,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改变以往的“只注重学习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的现象,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性学习”。使教学过程不再是单纯的传授和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互动建构新知识体系的过程。由此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第七中学

猜你喜欢

电解质离子溶液
象外之象——牛健哲《溶液》短评
Sn掺杂石榴石型Li7La3Zr2O12固态电解质的制备
电解质溶液高考热点直击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钢渣对亚铁离子和硫离子的吸附-解吸特性
铝离子电池未来展望
Li2S-P2S5及Li2S-SiS2基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研究进展
固体电解质Li1.3 Al0.3 Ti1.7(PO4)3烧结片的制备与表征
例析高考对“pH+pH=14”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