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激起千层浪

2009-07-02韩金胜

新课程·上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死海课文艺术

韩金胜

摘 要:本文主要就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做了几点阐释,即要分清层次,简化思维;依题设问,调动思维;设置矛盾,启发思维;变曲为直,引导思维;结合实际,发散思维。

关键词:课堂提问艺术 思维

新课程标准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鉴于此,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问”得执著、辛苦,学生却答非所“问”的提问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代教育要求。实践证明,要提高提问效果,还得讲究提问艺术,以问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一、分清层次,简化思维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需要教师高屋建瓴,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大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例如,教《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 “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

二、依题设问,调动思维

文章的题目居于文章最醒目的位置,是文章形神之精华的凝聚。文学大家均重拟题,以期先声夺人,语文教师也应抓住文题,披文入情,巧设疑问,既培养思维能力,又引起学生探究课文的欲望。例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始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说说这篇散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2)写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这一连串的问题无不扣题而来,既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又使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脑之事。问题一提出,顿时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群情振奋,学生发言踊跃,加上老师适当点拨,很快明确了答案。

三、设置矛盾,启发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不拘一格,新颖的提出问题,使学生大脑皮层产生重锤敲击般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四、变直为曲,引导思维

文似看山不喜平。语文课堂提问也要避免直来直往地讲析与灌输,要善于转弯抹角、改头换面,留有思考的余地。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个典型的范例:“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意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捧,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五、结合实际,发散思维。

教学中的课堂提问,重点应放在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方面,把课堂真正变成启迪学生思维的园地。通过提问,使得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行发现和掌握知识,以开发学生思维,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再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但是,课堂提问的艺术仅体现在问题的价值及适度性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必须“恰当地提问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因此,教师应该研究学生的心理,把握提问的契机,创设提问的情境,选择提问的角度,不断变换提问的形式和方法,用提问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自“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只要教师在课堂提问上多下工夫就一定能使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作者单位:河北省香河县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死海课文艺术
死海可以被“救活”吗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死海不“死”等
死海效应
纸的艺术
死海不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