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语文探究性阅读

2009-07-02陈淡浓

新课程·上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阅读方法网络

陈淡浓

摘 要:阅读教学不能仅把文本作为语言材料来看待,失去了文学性,也就失去了阅读灵性的根。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欣赏、评价能力和审美心态,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改变阅读方法、技巧。

关键词:网络 阅读教学探究 阅读方法

传统语文教学重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积累、感悟过程,这也是学习汉语言的基本规律,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必由之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等目标,这目标的实现必须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提高阅读成效。否则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就只是数字意义上的存在,而很少有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的质量意义了,那么如何提高阅读成效呢?也许探究性阅读是不错的选择。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利用网络资源如何真正确保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那么,教师如何在自主性学习中发挥作用呢?

1.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兴趣。现在的学生往往比较喜欢网络,但是只停留在玩游戏、聊天的基础上,没有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意识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启发学生把对网络的兴趣与利用网络自主学习融合在一起,以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语文学习的兴趣,则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情境。教学《船长》一课,通过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中船体下沉、海水涌入、人们拼命逃生的画面,这不仅丰富了课文中文字的场景描写,而且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哈尔威船长那伟大的灵魂。如一位老师曾经这样教读《生物入侵者》这一课文,教师出示北美五大湖水底斑贝泛滥的图像,以直观的图景来诠释抽象的文字,文本难点得到了化解,而且更加激发了学生对该篇文章学习的兴趣。

3.教师要改变传统思维,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手段和形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利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手段和形式,比如如何寻找、筛选、甄别阅读资源,哪种语文资源更适合中学生自身学习需要等,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传统教学各种模式弊病太多,大多是因为过分重视所谓的“知识要点”,忽视了对这些要点的获取过程,利用网络资源从培养目标上就彻底否定了以前的教学理念,对以前的教学模式当然也要改变。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的同时,自身也应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把握学习宗旨,强化利用网络筛选信息的能力。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打破了以往信息数量少、传播速度慢、渠道单一的缺陷,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广阔的选择空间,同时也造成了应接不暇、无所适从的困惑。因此,提高信息筛选能力,做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就显得至关重要。一是要有明确集中的目的指向性。面对海量网络信息,选择的前提是明确集中的目的指向性,即问自己为什么查找信息、需要找哪些信息。集中目标,坚持标准,不为无用的信息所干扰,防止信息过滤中出现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的现象。二要坚持质与量的有机统一。筛选信息时要坚持把数量和质量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看搜集信息的数量,更要注重其质量。要坚持质量优先、精益求精、宁缺毋滥的原则,切忌“求多”“求大”“求全”的贪婪心理。信息论中有这样的著名公理:信息多了等于没有信息。不经过选择的信息往往是泛化的、大而不当的信息。三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较强的免疫力。网络开放性、平等性及虚拟性的特点造就了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多元性和不可控性。

2.立足生活实践,增强利用网络的创新能力。信息的搜集、选择固然重要,但没有经过加工、整合、创新的信息只是他人的劳动成果,未能体现出我们自身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和价值。为了确保信息流动的双向平衡和长流不息,个体还必须具备信息创新能力,不断向网络输出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成果,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一是要善于向他人学习。社会的发展是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个人的发展也毫不例外地遵循着这一规律。二是要体现个性智慧的火花。创新是信息不竭的源泉和活力之所在,也是主体智慧之花的绽放,真正体现了主体的理解力、洞察力、判断力、综合力和创造力的有机统一。要把创新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在生活中创新,在学习中创新。三是要有求索的精神和吃苦的准备。创新需要有问题意识,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把思维视野指向未知领域。未知领域没有可以借鉴的思想、观点及经验,能否取得成功与个人的主观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创新需要勇气,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

3.强化主体意识,提高利用网络的自主探索能力。自主性学习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调整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把自己变成“顾问”以及“参与者”。努力按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主动学习。不要轻易的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问题,对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该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一个学生解答不完整,其他学生可以补充,碰到学生真正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这样既调动了全班学生参与,克服了他们胆怯、观望、依赖教师的心理,又能使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等。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性得到发展。同时,使学生学会如何使用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去辅助他们自学,提高学习能力。

三、实施灵活的教学方法

研究表明,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探索性、发展性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新途径。实验主要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运用问题”这四个环节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实践研究,初步形成了一套可行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1.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原有的知识基础、思维策略和思想方法,找到新旧知识的契合点,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冲动,产生疑问。比如《项链》结尾处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在文本本身就是一个“空白点”,而且对小说主题的认识,主人公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理解也不能依然停留在对西方文学暴露、批判的认识水平上。

2.以生动有趣的情境把抽象的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创设最近发展区,营造学生认知心理上的悬念,让学生在形成新旧认知矛盾冲突中激起寻根问底的认知心理趋向,并大胆地提出开放性问题。教师则指导学习方法,不断将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引发、引申、引升。

3.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方法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进行大胆的猜想和迁移推类,独立地、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促进知识与方法的顺利迁移。

4.允许不同意见者进行争论,大胆相互质疑,自己做出判断,自觉矫正错误,引起“共生效应”。教师选择适当的策略进行启发、点拨,通过评价反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学习规律,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趋于科学性,合理化。

5.教师则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放到整个体系中,归纳总结整理知识,完善认知结构,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并延伸到课外,强化知识,形成简单的独到见解,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究,我们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了解到了学生渴望学好语文的强烈动机,找到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突破口。一是改革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网络语文资源;二是树立抓好教本向学本的转变,把学生由知识获得者向自主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指导者、激励者、帮助者的转变;三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足。研究不够深入,目光不够长远,思维还有局限。在研究中,虽然接收了不少新观念,也写出了不少论文,但公开发表的太少,至使研究成果展示不够。

参考文献:

1.戴曼纯.关于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几个常见错误观念和误解 [J].外语教学.1997年04期

2.黄若妤.建构主义与多媒体外语教学模式 [J].外语电化教学.2000年02期

3.马淑霞.网络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结合——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浅议 [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2期

4.李光先.论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 [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9期

5.王海波.流媒体技术在外语课件开发中的设计与实现 [A].全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C].2004年

6.王怀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04期

作者单位:浙江天台育青中学

猜你喜欢

阅读方法网络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