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科学教学的误区

2009-07-02詹志权

新课程·上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科学课科学探究

詹志权

新课程教学实施以来,作为在教育教学前沿阵地的一名教师,经历了从起初激动、热情,逐渐变为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尤其对小学科学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客观情况,深有感触。

新课程的内容是全新的,但并不意味着它完全抛开了一些旧的构架独立存在。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和吸纳了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充分考虑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科学性、完整性、教育性等特点。但它的前身是小学自然课,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诸如教师、学生、社会 、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教学误区。

首先是教师观念更新滞后。虽然在科学新课程实施初期,进行了大量培训,观摩指导,但当前的有些观摩课、公开课一味追求形式,过于浮华,不像是在教学,更像是在表演,不贴近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公开课的生动热烈与日常教学形成了鲜明对比。再加上考试成绩的压力,教师在平时根本不敢放手去做。那么是不是日常教学就不能更新突破呢?答案肯定是不。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摆脱束缚。不要幻想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刀切,人家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要针对实际情况,有选择性;要不断探索,敢于否定,打破传统的不适应的东西;要通盘考虑,打破学科界限,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

其次,学生学的方面的误区,实际上这与教师的教是密不可分的。

科学课的内容涵盖多个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但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特别是农村的小学生,知识面狭窄,自主意识不强。《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不能自主的进行探究合作,并且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因此,我们决不能要探究合作就放任不管。课堂上之所以出现学生对探究的要求、目的不明确,在探究过程中不知所从、盲目探究、收效甚微的结果,正是由于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在一旁静观其变,没有及时的进行必要的引导的缘故。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表述强调科学课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一种辩证的统一。因为教师与学生密不可分,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才能亲历各种有趣的科学观察、实验、设计和制作。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

第三,除了前两个主要方面以外,一些其他因素也制约了科学课的发展。主要就是对科学课程重视程度还不够。由于受社会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学只注重语文和数学。小学课程的作业时间更多是由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占用,“主科”课程的作业用时多,科学课作业用时少甚至没有,也影响了科学课程的质量。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以及家长普遍不重视孩子的科学教育,科学课程的现状并不乐观。许多老师反映,科学教育成了小学课程里位于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之后的不被重视的一门课程。而当今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对这一课程却十分重视,与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例如,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就编写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集中体现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主要成果:(1)科学教育不仅要超越“知识”领域,还要超越“过程”领域,即 “价值和态度”领域也应成为科学教育的目标;(2)科学教学必须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要将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和认识作为教学的起点;(3)提出培养终身学科学的能力;(4)重视教师培训,建议不仅要为学生制定标准,还要为教师教育制定标准。可见别的国家是多么重视科学课程。

实际上,科学课与其他科目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要注意到科学课程当中融合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各方面的知识。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计算、绘画、创新、审美等多种能力。我们更要加强课堂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的联系程度,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

此外,科学教学中还有很多负面因素存在。例如:传统评价手段的制约;安全因素的制约;课时没有保证等。首先是评价手段,科学课程中要求的多元化评价手段,在实际实施中并不多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科学课的评价手段单一,仍然与考试的分数为主。由于社会与家长对学生分数的过分重视和作为评价手段的试卷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主,导致了科学课的教学回到了原来自然课教学的老路上去了,仍然是教师勾划重点学生机械记忆。还有安全意识的制约。注重安全,十分重要,但不能因此就什么也不敢去做。安全因素导致一些必要的实验被取消,后果是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安全意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培养起来的,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习惯,这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这些需要教师和家长转变观念,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再有就是在科学课的课堂上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去亲历活动的过程,去研究、发现。但是实践证明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在同学们对实验做得正起劲,正为自己一个又一个的新发现而欢欣鼓舞的时候,下课铃声就响了。由此引出一个问题“一节科学课到底多长才算是科学的?”多年以来,我国的小学课时都是40分钟一节课,但是在实际的科学课堂的教学中往往不够。每节课应该有多少时间怎样去定呢?我想无论如何改变课时,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对教学质量有所保证,这种课时即便延长也是科学的。

国家推动的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是为了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其他学科学习打下基础,必将会影响和帮助学生的一生。科学课程的教学,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我们应当充分重视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当全面落实新课程的要求,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理念,推进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下一代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河北省抚宁县牛头崖镇北坊小学

猜你喜欢

科学课科学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科学课教学反思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