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字词教学成为亮丽的风景

2009-07-02高扬青

新课程·上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识字课程标准汉字

高扬青

“一字一词都是故事;一字一词都是风景。”最近听了几位语文老师的字词教学,眼前忽然一亮:字词教学竟然如此美丽,如此引人入胜。

一、一个字一个故事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借助工具书识字。长期以来,老师更习惯于强调借助工具书识字,而忽略“喜欢汉字”、“对汉字的兴趣”、“识字的愿望”的培养。这成了识字教学的瓶颈,我们看下面这个案例是如何打破瓶颈的。

案例:老师教学“犹”,学生组词“犹豫”,学生不理解“犹豫”的意思。老师讲故事:一个小朋友轻松自在地走在放学路上,突然看到前面路中间有一条狗,龇牙咧嘴,张牙舞爪,要咬人的样子。这个小朋友当时一愣,后退了几步,看着狗没有扑过来的意思,就蹑手蹑脚溜着墙跟走了过去。然后让学生表演,老师提醒,这中间有一个地方就是“犹豫”,请同学们看过表演之后指出来。学生表演之后,同学们争相发言,都正确地指出了表示“犹豫”的动作。很抽象的一个词,就这样具体化了。

从案例看出,老师通过编故事、讲故事、让学生表演故事,在轻松愉快中理解了“犹豫”,同时也让学生感到了识字的乐趣,无形之中,使学生爱上了汉字,喜欢识字,培养了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二、一个词语,一份阅历;一个词语,一段生活

关于高年级词语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词句的表达效果;能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事实证明,联系上下文、使用工具书学习词语,学生感到枯燥,积极性并不高,学习效果也不好。而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词语,则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一:老师指导学生学习“雾霭”。老师让学生谈谈有雾的早上的情景和感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不仅谈了薄雾、大雾的气象,而且也谈了置身薄雾、大雾之中的感受,本来让学生一头雾水的“雾霭”一下子清晰起来,学生既学会了“雾霭”的意思,也有了深刻的“雾霭”的感受。

案例二: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瓜分”。老师提问学生吃过西瓜没有,学生异口同声“吃过”。老师让学生说说吃西瓜的过程,学生按照“洗瓜——切瓜——分瓜——吃瓜”的顺序,兴趣盎然地七嘴八舌。老师提示:其中有两个步骤就是“瓜分”,还没等老师说完,大家就嚷起来:“切瓜,分瓜。”波兰被列强“瓜分”的抽象的表述表象化了,同时也带出了学生对“列强”的理解。

由此可见,只要把词语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对词语的学习、感悟,会有喜出望外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的习惯,使词语学习更加生动,词语的意义也更加丰满。

三、内部语言表象化,让词语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有些词语特别抽象,很难用语言表述,因此,新课程标准在词语学习上使用了“体会”、“理解”的表述。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词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解、体会,展示出来呢?看下面案例。

二年级语文老师教学“挺拔”。“挺拔”,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用语言表述实在困难,经常是老师苦口婆心地讲给学生,把解释抄给学生让学生背,到最后学生还是不知道“挺拔”的意思。而张老师的教学不是这样。她不要求学生用语言准确地表述,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了“挺拔”的姿势,并且比赛,看谁更“挺拔”。相继参加比赛的同学一个比一个做得“挺拔”。学生不能用语言表述的意思,通过肢体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了。这说明学生不仅明白了“挺拔”,而且也感悟了“挺拔”。

由此可见,有些词语不一定要让学生用语言准确地表述,只要学生能够体会出词语的意思,感悟出词语的内涵,我们同样可以说词语教学是成功的。

总之,中国的语言丰富多彩,汉字具有深刻的内涵,感悟汉字,体验词语,让词语教学成为美丽的风景,老师应该能够做到,并且能够做得更好,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字词教学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就会是充满乐趣、极具吸引力的语言活动。

作者单位:辽宁省营口南楼经济开发区南开小学

猜你喜欢

识字课程标准汉字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识字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