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与学的完善,需要师与生的努力

2009-07-02梁安成

新课程·上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教与学数学课程师生关系

梁安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但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能否真正转变。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新课程的教学观,才能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以下是我个人对新时期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要提高认识,转变理念

新《数学课程标准》体现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活动的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的网状关系,而教学就是在这种网状关系中进行的。教师和学生是教或学的中心人物。只有充分认识,转变理念,才能完善好每一堂课。

二、学生要努力拼搏,积极进取

当今社会,特别是农村的孩子,部分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高,在数学学习中,存在以下不足: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模糊不清;学生自学能力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读书被动,无自觉性;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对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特别是分组探讨,很难取得很好效果。每位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与实效性,做到努力拼搏,思想上积极进取,数学教学将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课堂中,调节好师生的关系

教学中应有互动、协调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都具有独立人格价值,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和表达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是交往。如果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将严重剥夺学生的自主权,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摧残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将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将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让学生体会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种分享理解,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总之,新教材带来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巨大变化,给教师、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空间。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不再以知识形态来呈现,而是以行为的方式来呈现;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作者单位:贵州省从江县贯洞二中

猜你喜欢

教与学数学课程师生关系
楷书的教与学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教与学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奇异值分解的教与学
组合数学课程教学浅探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