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的绝唱

2009-06-30潘宁宇

科教导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亡妻爱伦贝尔

潘宁宇 司 洁

摘要爱情是古今中外永恒的诗歌主题。而在歌颂爱情的作品中,有一类特殊的诗歌,被称为悼亡诗。虽然悼亡诗的对象早已离开了人世,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诗歌中所表现的那刻骨铭心的爱情。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两首经典悼亡诗的比较,分析其隐含的中西方文化及爱情观的异同。

关键词悼亡诗爱情中西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宣泄,在人的诸多情感中,爱情是古今中外永恒传唱的主题。在中西方数以万记的爱情诗歌中,有一类以爱情和死亡为主题的独特诗歌——悼亡诗。悼亡诗,顾名思义,就是哀悼回忆亡者的诗歌。但在中国古代,悼亡诗是有着特定含义的。自晋代潘岳以“悼亡”为题写了三首追悼亡妻的诗作之后,“悼亡”二字按约定俗成成为丈夫哀悼亡妻诗作的专称。说起中国历代的悼亡诗词,不能不提到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是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作品历来都以豪放著称,但也不乏感情细腻之作,引诗《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就是一首温婉含情之作。该词形象地反映出他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语言朴素自然,毫无雕琢之感。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在西方,也有类似主题的诗歌,称为挽歌(elegy)。与悼亡诗有所不同,作为西方抒情诗的一种,挽歌并不都是用来送葬的诗,还有许多诗是抒发对死亡、战争或爱情波折等人生悲剧的伤感情绪。当然,在西方的挽歌中,也有很多是虽无悼亡诗之名,实际上与中国诗歌中的悼亡诗有着一样的主题:追念逝去的爱人。美国著名诗人作家爱伦·坡悼念妻子弗吉尼娅的Annabel Lee(《安娜贝尔·李》)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诗人以哀婉凄凉的笔调写出了他与安娜贝尔·李(实际上也就是他的妻子弗吉尼亚)生死相依的爱情。此诗的表现形式采用了重复叠句式手法,其中“Annabel Lee”这一名字在诗中共出现七次,这反复出现的名字的发音,让人联想到不停响着的教堂葬礼上的钟声,一种悲凉肃穆的气氛油然而生。随着节奏韵脚的变化,诗人的感情倾诉到了高潮,他热烈奔放地向世人宣示:

“But our love it was stronger by far than the love of these who were older than we -- /of many for wiser than we -- /And neither the angels in Heaven above, /Nor the demons down under the Sea, /Can ever dissever my soul from the soul of the beautiful Annabel Lee.

可我们的爱情远远地胜过/那些年纪长于我们的人——/那些智慧胜于我们的人——/无论是天上的天使,还是海底的恶魔,都不能将我们的灵魂分离,我和我美丽的安娜贝尔·李。

以上中西方两首悼亡诗都展现了丈夫对妻子无尽的爱与思念,足以印证爱情是没有国界的。当然,如果仔细推敲,也不难发现两首诗存在不同之处。首先两首诗的写作风格是截然不同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极其简短,虽饱含深情,却非一泻而下,而是通过侧面烘托得到抒发。而在爱伦坡的《安娜贝尔·李》中,感情表达相对直白,反复吟唱,感情不断上升。

其次,虽然同为哀悼亡妻之作,两首诗的基调也是有所不同。很明显苏轼的诗更有现实感。“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短短一句诗,却充满了力透纸背的深沉之感,满是现实主义的悲怆。而爱伦坡的悼亡之作中,我们不难发现除了哀痛之情,还有诗人对他与妻子爱情的热烈歌颂。“无论是天上的天使,还是海底的恶魔,都不能将我们的灵魂分离”,这是多么有力的爱情宣言,浪漫主义的情怀跃然纸上。

两首诗歌的不同在深层次上正是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观。中国儒家文化源远流长,而儒家提倡的感情是要发乎情,止乎礼,所以士大夫们往往耻谈爱情。即使是其中的佳作,比如苏轼的这首词,表达手法很含蓄委婉,作者隐晦曲折地抒发自己的爱意。反之,爱情在西方人心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一直高扬人性、自由的旗帜,提倡自由恋爱。所以西方人对于爱情始终是抱有信心,持一种乐观主义态度的。因而西方诗人的悼亡诗作中也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超脱感。

上述两首悼亡诗的差异是中西方不同文化的必然体现,然而差异的存在并不能掩盖爱情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都是人们心灵的美好寄托这一事实。无论在儒家文化盛行的中国,还是爱情至上的西方国家,从古至今,爱情在人们心中的永远是美好的,真挚的爱情永远为人们所传诵。

猜你喜欢

亡妻爱伦贝尔
On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in Senior School
爱伦·坡与巴尔的摩的不解情缘
Unity of Effect in Scene Settings in The Black Cat
老人定制亡妻人偶就像看到了年轻的她
乌鸦
嫁给美国穷人
贝尔米兹的“鬼脸”
春天来了
亡妻作媒
贝尔去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