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乐寻“宝”,“老”百姓的新时尚

2009-06-29

老同志之友 2009年9期
关键词:收藏者粮票碑帖

曹 旭

“乱世藏金,盛世玩古。”我国民间收藏源远流长,从象征历代官宦、富商、文人雅士显赫身份的金银珠宝、古玩古物、名人字画,到新中国成立后普通百姓家族流传的首饰、家具、纽扣、邮票等,无一不记录了历史兴衰的脚步,无一不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信息。

“这个陶罐30元卖吗?”“这双‘三寸金莲绣花鞋多少钱?”每逢星期六和星期天,不管是北京的潘家园,还是长沙的清水塘,前来逛古玩市场、地摊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以银发者居多,他们个个聚精会神,在琳琅满目的古董堆里淘“宝”, 与商家讨价还价。

中国收藏家协会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古玩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超过7000万人,而且每年以10%~20%的速度递增,收藏品年交易额近200亿元;其中,1.4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1/3从事收藏。由此看来,民间收藏业已成为退休人员的一种时尚爱好。

藏友逸事

吴膺五

民间寻“宝”各显千秋

小小粮票见证一段特殊历史

“这张面值为10斤的大米票,1996年还只卖200元,你猜现在升到多少钱了?1400元。”63岁的吴膺五翻出珍藏的一套套粮票,指着其中一张面值为10斤的说,“这是我国1955年‘统购统销后发行的第一套粮票,现在市场上全套估价1万多元。”

吴膺五收藏的几十万张粮票,有解放后的,也有清朝和民国时期的;种类有全国通用粮票,军用粮票,还有各省、市、县乃至人民公社发行的粮票;面额最大的5000斤,最小的只有5钱。

“收藏粮票就如同读一部‘断代史,一部断代粮食史。”吴膺五说。近年来,粮票成了收藏家的香饽饽,市场行情一路上涨,有的价值上万元。

入行建议:

一般来说,发行时间早、面值比较大的粮票较为值钱。建议粮票收藏爱好者,从收藏地方粮票开始,不要贪大求全。

王小夫

甘做古代碑帖守望者

近年来,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碑帖艺术,在众多收藏品种中却被日益边缘化。去年底,在湖南省展览馆举办的一场历代碑帖展上,上百余件精品碑帖勾起了许多老市民的回忆,这些碑帖的主人就是被称为“古代碑帖守望者”的王小夫。

我国民间收藏政策还未放开之前,王小夫就从效益不好的单位内退,冒着“走私文物”的风险,走乡串巷收古董。刚开始,他瓷器、玉器、字画,样样搞。后来发现碑帖收藏捡漏儿机会多,就专事碑帖收藏。他收藏的400多件碑帖,大部分是存世十分稀少的宝贝,如《谷朗碑》《麓山寺碑》《大唐中兴颂》等。

王小夫说,他之所以数十年如一日在故纸堆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源于自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

入行建议:

收藏书画碑帖,首先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其次,名家大师的作品仿冒者较多,真假难鉴;三是珍贵的书画碑帖,最好到大型拍卖公司和国家文物商店去买,勿轻信地摊货;四是投资不宜过大,不能动不动把全部家产都投入进去,期望赚大钱。

徐狄

10年情迷“梅兰芳”

在众多收藏者中,62岁的徐狄是个另类。他收藏的既不是珠宝玉器、书画古玩,亦非邮票、粮票等大众化的东西,而是中华民族文化领域的国粹—梅兰芳京剧舞台剧照和电影剧本、海报及戏票。

“这是1936年梅兰芳在上海演出的《生死恨》和《抗金兵》剧本,这是贴在戏院外的海报,这是戏票。”徐狄翻开珍藏的两本梅兰芳京剧舞台剧照和电影剧本,以及海报、戏票,向记者一一介绍。

徐狄说,梅兰芳一生演出的剧目达上百个,最负盛名的有称之为“梅八出”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双奇会》《凤还巢》《宇宙锋》《生死恨》《洛神》《游园惊梦》。此外,还有20世纪20年代的《嫦娥奔月》等。这些剧本,他收藏了五六十种,计有上千个。去年,他把剧本、海报和剧目单上梅兰芳的一些剧照翻拍冲印出来,寄给了梅葆玖先生,梅葆玖收到父亲这些珍贵的照片后,马上回信表示感谢,两人结下了忘年之交。

入行建议:

在梅兰芳旧版书中,民国时期发行的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各种戏剧艺术画册是一个重要品种。此外,梅兰芳到美国、日本、苏联等国及在国内各地巡回演出剧目的戏单、海报,亦价值不菲。

新闻追踪

痴迷收藏为哪般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收藏爱好者中,中老年人占到了60%以上,而且是藏品拍卖中的主力。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认为,当今老年人之所以热衷于搞收藏,主要有三个原因。

之一:晚年投资理财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艺术品收藏投资成为金融证券、房地产之外的另一个热门。翻开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拍卖年鉴,记者发现这样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不少拍品反复露面,而且价格一次比一次高。比如一件粉彩山水如意万代琵琶尊,在1995年北京瀚海拍卖会上的成交价还是220万元。而7年之后在中贸圣佳拍卖会上,成交价已高达1100万元。这样的投资回报率,不得不让人惊叹!

“现在除股票、房产、储蓄、保险等几个领域外,个人最能驾驭的理财方式恐怕就是收藏了。”一位范姓老人告诉记者,首都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场交易额一年达到十几亿元人民币,成为一大支柱产业。

之二:弘扬民族文化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藏书家何光岳,退休之后一直致力于家谱收藏和写作,收藏家谱4万多册,孤品1万多册,完成包括56个民族、1.6万个姓氏的《中华姓氏源流史》系列专著。何老藏书,只藏不卖,完全是为了搞历史研究,留住中华文脉。

收藏界有个通俗的比喻—“小学生记住10枚铜币,就记住了10个朝代”。一件古物就是一段历史,多一位民间收藏爱好者,就多了一位民族传统文化的欣赏和传播者。民间收藏让传统艺术品从过去的艺术殿堂走入寻常百姓家,这些古物就能“活”起来,使炎黄子孙潜移默化地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从而净化心灵空间,激发民族自豪感。

之三:为了健康快乐

73岁的王大爷坦言,收藏让他的晚年生活充满了乐趣。他说他退休后持之以恒搞收藏,目的就是为了“买健康”。

事实的确如此。许多搞收藏的老年人,由于经常动脑筋,经常走乡串巷逛古玩市场,经常与藏友交流,不但锻炼了身体,还调节了无序的枯燥生活,延缓了衰老时间。国外医学临床证明,收藏对高血压、胃病、神经衰弱、精神烦躁等病症的治疗效果比较理想,已有20多个国家把收藏列入心理疗法的正式科目。

特别提醒

谨防市场重重陷阱

收藏在给“老”百姓带来了收益和快乐。但一些人由于盲目行事以及对收藏知识的缺乏,加上文物造假者比比皆是,难免给自己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和精神上的打击。为此,文物鉴定专家提醒老年收藏爱好者,要注意几种常见的文物造假手段。

骗局一:编造“贱卖名家字画”谎言

前不久,来自台北的周女士,提着一大捆齐白石的《红烛见鼠图》等五幅字画来到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经专家鉴定,花费120万元人民币购买的这五幅字画全是赝品!

原来,周女士的父亲轻信了卖主的“故事”。 卖主说,这些字画是朋友收藏数十年的宝贝。最近因老人患重病,不得不变卖,原来可以卖300多万元的名画,现在只卖120万元……周先生被打动,毫不犹豫地出资买下。

专家提醒:名家字画价值昂贵,骗子往往给那些普通字画戴上“名家大师作品”的光环,收藏者千万要小心。

骗局二:瓷器赝品“自残”冒充古董

许多收藏者认为,不完整的、有缺陷的瓷器就是真品。造假者往往抓住这个心理,故意把仿制的新瓷器打坏,冒充值钱的文物。这种造假行为,被行内戏称为“自残”,收藏者应特别注意。

几年前,钱大爷在古玩地摊发现一个瓶颈断了的玉壶春瓷瓶,这可是一件值钱的老古董啊!他与摊主讨价还价,当即以1200元买下,当宝贝一样收藏了几年。后来文物专家鉴定,结果证明这只是一件工艺赝品,仅值100多元钱。

专家忠告:古董仿品“自残”冒充文物的现象,花样翻新。比如一个清花瓷瓶,瓶口和瓶底都是老的,瓶身却是新烧制的;还有的把老瓷瓶碎片粘嵌在仿制品上烧制,半真半假,很难辨认。

骗局三,“上山下乡”和“虚假出土”

“上山下乡”就是将赝品送到乡下,存放在农民家里,然后再带城里买家去乡下买所谓的“老东西”,牟取暴利。这种文物造假手段,迎合了很多收藏者认为农民手里的东西都是从地里挖出来的真品的想法。“虚假出土”,就是造假者预先把赝品埋到古墓中,然后告诉古董商贩,说某某墓葬年代久远,有值钱的随葬品,并带着商贩去墓地当面把所谓的文物挖出来,往往使买家信以为真。

2004年,中国古玉器研究会会长侯彦成去山东鉴赏一位企业家收藏的古玉。这位企业家告诉他,这批玉器是他花100多万元,经朋友介绍从农村收来的,有些还是刚刚出土的。但经过鉴定,这批带着泥土、散发着泥香的“古玉”,全部是仿制品。

专家忠告:“上山下乡”和“虚假出土”,是文物骗子惯用的伎俩。按照国家现行法规,古墓中的文物是不允许私人挖掘和买卖的。

银发收藏热方兴未艾,对于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大有裨益,应充分发挥政府文物管理部门和收藏协会以及老年大学的作用,对民间收藏者在专业上进行正确引导,培养正确的收藏理念和良好的法治意识。同时,加强对民间文物鉴定机构的指导和监管,让这些“专门人才”更为“自由”、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收藏爱好者。

猜你喜欢

收藏者粮票碑帖
月光的收藏者
古玉的传统方法与科学技术鉴定的优劣势比较
《伊犁河流域厄鲁特人民间所藏托忒文文献汇集》古籍收藏者索引
在粮票堆里遨游
碑帖硬临
碑帖硬临
碑帖硬临
碑帖硬临
粮票:承载着多少人的记忆
小粮票,大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