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中地理新教材几个问题的商榷

2009-06-25徐西锋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条目珠三角要素

徐西锋

对学生而言,教材在地理学习中发挥的独特功能是不可替代的。教材的编写应本着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态度。遗憾的是,笔者发现一些高中地理新教材(鲁教版·必修Ⅲ)中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现举例说明,以期抛砖引玉,为教材的修订提供参考。

一、 教材四个单元的安排

第一单元是有关区域的基本理论,第三、四单元是区域案例分析,基本理论与案例分析是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可以指导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是基本理论的体现,而第二单元与第一、三、四单元的联系性都不强,放在中间不妥,建议将第二单元放在教材的最后。

二、 教材P43“稳定战略”

该条目下的教材正文反复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其实质是要说明中国应采取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问题。中国摆在第一位的是要把经济搞上去,各项工作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不是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和环境保护有矛盾呢?关键要看是什么样的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表述的“发展”,力求结合中国国情,摆脱传统发展模式,逐步由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型、效益型的发展模式,体现了新的发展观。教材该段的最后一句“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也说明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问题。建议将该条目改为“发展战略”。

三、 教材P54“农业技术措施”

该条目下“在农耕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轮耕套种等耕作业”,很显然将“平整土地”作为农业技术措施。但在P55图3-1-8中又把“平整土地”列为工程措施,教材本身自相矛盾。笔者认为,“平整土地”一般情况下技术含量不高,应列为工程措施。建议将该条目下的“平整土地”删掉。

四、 教材P65“积极意义”

该条目重点讲述南水北调对水资源紧缺地区产生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把水资源调入地区称为“供水区”,此种说法不妥。“供水区”绝大部分师生的字面理解为“水源供应地”,这显然不是教材本义,极易发生歧义,建议将“供水区”改为“受水区”,与“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条目中的“水源区”相对应,以贴近生活实际,便于理解。

五、 教材P99“第三节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节有三目“经济发展快”“城市化水平高”“问题与对策”,前两目是讲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概况,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快、城市化水平高两方面。区域分析一般包括现状、问题、对策三方面,本节前两目与第三目在教材编排的逻辑关系上并非并列关系。建议将前两目改为子目,两个子目之上设“经济发展概况”一目,这样本节有两目“经济发展概况” “问题与对策”呈并列关系,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另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逐步扩大,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崛起,使珠三角地区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同时,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三角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许多外资企业由珠三角地区迁往长三角及国内其他地区,支撑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因此,珠三角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升级面临困境。除此之外,“人地矛盾加剧”是导致“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原因之一。两者应合并为一目。基于以上理由,建议将“问题与对策”一目内容增删、调整如下:

六、 关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是课程标准必修内容之一,也是考试大纲的必修内容之一,但此项内容在鲁教版必修教材中没有体现,建议增加该部分内容,以更符合新课标要求。

七、 个别语句问题

P6第二自然段第二行“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一句,没有表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建议将此句改为“包括自然要素之间,社会经济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P11表1-2-1中英国植被特征的叙述“森林覆盖率占领土面积的1/9”一句不通,森林覆盖率本身是个比值。建议将此处改为“林地面积占领土面积的1/9”。

(责任编辑关燕云)

猜你喜欢

条目珠三角要素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珠三角,2012
交锋
不服不行的搜索记录
两本《醒世姻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