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英课堂文化的差异

2009-06-25

江西教育A 2009年5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英国老师

廖 亮

2005~2006年,笔者在英国利兹大学就读英语教育硕士课程。在这段学习期间,笔者参观了一些学校,听了很多堂课,深切感受到中西方在教育文化方面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一、 师生关系

在中国,学生称呼师长为某老师,即便是英语老师,也是习惯尊称加姓氏。而英国学生常直呼老师的名字,他们的老师也很乐意接受这样的称呼。在笔者刚去英国的时候还觉得这样直呼老师的姓名很不礼貌,时间久了,就觉得这样称呼反而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这句话足以体现教师在中国教育文化中不可动摇的神圣地位。对于学生而言,对老师的绝对服从就是尊师的体现。传统的中国教师是无法容忍西方学生同自己讲话时的那种平等的姿态,更不必说上课迟到、嚼口香糖,甚至公开质疑教师的观点。然而,在英国,我们经常看见很多的英国学生在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参与课堂讨论,教师也会坐在学生旁边,一起讨论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英课堂气氛的明显差别,前者紧张、沉闷,学生被动,然而,后者是轻松、愉悦的,教师在课堂内担当的角色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课堂活动的参加者。

二、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传统的中国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属于应试型的。教师会花大量的时间同学生一起练习应试技巧,通过搞“题海战术”来帮助学生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所常运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传统的。究其原因就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还有一个看似微不足道但也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我国的成班率很高。每个班学生人数一般为40~60人,像这样的大班授课制很难达到师生互动的状态,而英国的班级人数仅为3~15人,最多也不超过30人。这种小班授课制更有益于各种小组讨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能更有效地开展,同时教师的关注面将会更加集中。

相对而言,西方的教育体制被称作是素质型的。教学的目标重在开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并不是通过他是否在各种考试中取胜,而是看他是否具备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英国的英语教学课堂,教师更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有热情地、有兴趣地去学。笔者在英国学习英语教学法期间,我们的导师并不是从理论上跟我们说什么是“全身运动反映教学”(Total Physical Response),或者说这是权威英语教育家研究的,非常切实、有效的英语教学法,而是先让我们自己在课堂上体验这种教学法,然后让我们去讨论它的利弊和运用的局限性,这就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活泼。

三、课堂中心

在讲座式和讨论式的课堂中,中国留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前者。他们习惯被动地去接受信息,希望教师能把关于一个主题的全部知识倾囊相授,而不愿让教师提太多的问题。因此,英国教师往往认为中国学生在口头交流方面很被动,甚至很薄弱。在他们眼中,中国学生宁愿从事全班性的集体活动或是个人活动也不愿意参与小组活动。然而,中国学生们自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很积极,虽然不太主动活泼,但一直保持着和教师的同步思维,存在的不足只是不太适应结对子、分组讨论之类的课堂交互活动罢了。

另外一个值得指出的就是,“沉默是金”“静水深流”等传统观念对中国学生的影响深重的。很多中国学生不善张扬,这也正是为何外国人认为中国人“难以琢磨”的原因。“Dont be shy, speaking please!”是外籍教师在课堂上出现频率很高的一句话。“我们到课堂是为了听老师讲,而不是听其他同学讲课!”对于抱着这样观点的中国学生而言,小组讨论为那些喜欢“炫耀”的西方学生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久而久之,中国学生对这种“无意义、无收获”的课堂活动越来越反感,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体现。同时,他们认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其他同学可能给予的答案或结论并非是标准的,甚至是错误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讲解方应该是教师,而不是任何其他同学;如果真有必要进行分组讨论的话,也应该把它放到课后,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从教师那里获得标准、正确的答案。

不同的是,英国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课堂更像个讨论会场。教师不是费力地把一个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而是设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必须积极投入到活跃的思维当中去,热烈、生动的讨论自然也就会时常发生了。当学生遇到很难理解的问题时,会立刻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会再次设法引导学生的思维,直到解决问题。师生之间的这种不断交流自然会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似乎在逐渐变小,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仍然存在并且将一直存在。笔者希望通过对中英教育文化中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进行略述,能够为国内教育同行提供中西方文化方面的交流并取长补短。同时,为立志远赴英国留学的学生做好应对中西方教育文化冲击的心理准备。◆(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英国老师
英国的环保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