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明之花放异彩

2009-06-25辛冬妹

江西教育A 2009年5期
关键词:历史名人西村红领巾

辛冬妹

故事

2007年9月,宜春市袁州区西村小学成立红领巾乡村文明理事会,共有54名会员,会员全部是经过推选的少先队员。理事会最初的工作是进村入户,配合村、镇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以打扫卫生、美化乡村环境为主要内容。

2008年3月,这样的理事会在西村镇各小学全面推开。理事会通过每月进行卫生评比、开展主题队会、主题宣讲、开展结对帮扶,以“小手牵大手”的方式,让清洁卫生习惯、文明礼仪风范、科学致富之风在乡村荡漾。

学校负责人告诉记者,理事会成立以来,红领巾们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家长搞卫生,美化庭院,引导家长树立健康的生活意识。据悉,西村镇西村村小江口村民小组,有10多户人家买来垃圾桶,像集镇居民那样,将生活垃圾专门“安置”。

背景

西村小学成立红领巾乡村文明理事会,最初的出发点是帮助村民改变卫生习惯。实践中,随着红领巾们活跃的身影在乡村靓丽起来,不少具有创意的活动一步步跟进,拓展了理事会的实际内涵。

据该校负责人介绍,红领巾乡村文明理事会每月25日对各家各户的卫生进行评比,分清洁户、最清洁户、待清洁户几个档次评选,在乡村人家刮起一股比清洁、比卫生之风;每月的少先队队会上,该校开展“与家长共读好书”主题活动,中国“四大名著”、种植与养殖技术知识读本等书香味很浓的书籍进入普通农家;学校还利用每月宣讲的形式,以“八荣八耻快板词”、卫生健康知识宣传等为内容,给沉迷于打麻将、打扑克的父母送去一份“清洁剂”。

2007年以来,袁州区组织全区小学生阅读《知荣辱、树新风》、初中生阅读《中外道德楷模100人》、高中生阅读《做文明之星》等读书活动,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高尚的情操感染人和教育人;围绕“知荣辱、树新风”主题,引导各中小学校开展作文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教育广大青少年知荣明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西村小学围绕这个“大主题”,极富创意地开展了“从小热爱家乡,长大建设家乡”活动,将袁州区的历史名人与少先队主题活动结合起来,每个少先队中队都用一名历史名人命名,比如一年级的“易安华中队”、二年级的“张自烈中队”、三年级的“袁继咸中队”、四年级的“卢肇中队”、五年级的“刘梓华中队”、六年级的“郑谷中队”,对应历史名人的业绩,各中队突出主题,学有目标,德有内涵。易安华是袁州区辽市乡人,从小热爱劳动,孝敬父母,生活自理能力强,抗战初期担任过第八十七师五二二团上校团长;全国抗战爆发后,任第二五九旅旅长,1937年12月在南京保卫战中壮烈牺牲。以易安华的事迹为参照,该校在一年级中队中开展主题为“小皇帝下龙床”的活动,通过开展系鞋带比赛、给父母洗一次脚、向父母学一招、帮老师做一件好事、小鬼当家等活动,引导学生提高自理能力,增强自立意识,体验劳动艰辛,从而培养热爱劳动、热爱人民、尊敬父母、勤劳节俭的品质。

感言

“小手”的作用力有多大?西村小学的探索是一个很有力的证明。“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文明则国文明。西村小学成立的红领巾乡村文明理事会,看起来是一双双小手,但当这些小手握成拳头,并在实践广阔的天地中加以施展,小拳头便有了无穷的作用力,足以拉动“大手”,从而产生更大的动力,推动乡村和谐社会建设。

让“小手”更加有力,需要给少年以足够的“营养”,西村小学开展“从小热爱家乡,长大建设家乡”的活动,将历史名人的精髓融入到主题教育活动中,内涵深刻,具有很强的引导功能,有利于培养少年中的“德之标兵”。◆

猜你喜欢

历史名人西村红领巾
红领巾要戴好
《红领巾》的“童年照”
“一元的多样性的音乐”——西村朗《雅歌》中Heterophony技法研究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北海市西村港跨海大桥主桥总体设计
“红领巾”是谁
抢注历史名人故里行为的法律效力研究
历史名人身份大起底
南京尹西村东晋家族墓
我国历史名人文化产业发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