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海洋社会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2009-06-22张国玲

中国集体经济 2009年4期

张国玲

摘要:和谐海洋社会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态平衡、法制健全、文化繁荣的统一,实现人海和谐共处、双向给予,海洋活动中人际关系和谐,公平分享海洋利益,可持续地利用海洋资源,海洋世界祥和安定,海洋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和谐海洋;海洋社会;海洋战略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在海洋世纪,海洋社会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海洋社会的研究,在全球化和生存关怀的语境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和谐海洋社会建设服务于海洋社会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海洋社会稳定的维护,归根结底,是新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一、和谐海洋社会的内涵

什么是海洋社会?杨国桢认为:“海洋社会是指在直接或间接的各种海洋活动中,人与海洋之间、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的组合,包括海洋社会群体、海洋区域社会、海洋国家等不同层次的社会组织及其结构系统;海洋社会群体聚结的地域,如临海港市、岛屿和传统活动的海域,组成海洋区域社会。”庞玉珍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缘于海洋、依托海洋而形成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以其独特的涉海行为、生活方式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结构的地域共同体。”崔凤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基于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区域性人与人关系的总和。”张开城认为:“海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海洋、海岸带、岛礁形成的区域性人群共同体。海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人海关系和人海互动、涉海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以这种关系和互动为基础形成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在内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就是海洋社会。”

和谐的海洋不是人不“在场”的海洋审视,而是人“在场”的前提下海洋系统状态和海洋活动的科学思考、行为选择。因此,和谐海洋社会不是一种海洋自在的表征,而是全面考量人的活动中的互动和人的活动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和互动状态。所以,和谐海洋社会涉及人与海洋的关系和海洋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两个方面,旨在实现人海和谐共处、双向给予和海洋活动中人际关系和谐,公平分享海洋利益、可持续地利用海洋资源,海洋世界祥和安定、海洋文明健康发展。

建设和谐海洋社会要树立正确的海洋观,注重资源开发的适度、有序和海洋生态的保护、培育,关键在于海洋物质文明、海洋政治文明、海洋精神文明、海洋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和谐海洋社会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和谐海洋社会建设需要正视海洋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是海洋社会中的不和谐音符。

(一)“三渔”问题中的不和谐音符:弱势群体如何走出困境

2004年9月8日《法制日报》刊载来自农业部渔业局综合处的一份材料指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渔”(渔业、渔村、渔民)是“三农”的重要内容,渔民是农民的一部分。然而在不少地方,“三渔”问题就如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一样被边缘化了,被忽视了。2005年1月21日南方网专稿:《“三渔”问题不亚于“三农”问题渔民转产转业迫在眉睫》:渔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捕捞渔业经济滑坡、部分渔民生活非常贫困,甚至出现返贫。如湛江32个渔港有18个渔港没有资金投入建设和维护,渔港基础设施破损,渔民的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安全得不到保证。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污染等原因,渔业资源持续衰退;受国际海洋新制度实施及北部弯划界的直接影响,渔区大面积减少;加上油价上涨、捕捞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海洋渔业面临严重的冲击。2007年8月10日羊城晚报以“出海动辄亏损渔民出路在哪”为题报道:渔民出海总亏本,有的干脆把船废弃,不出海。

(二)海洋管理中的不和谐音符:政出多门,“群龙闹海与群龙管海”

沿海省市的海洋开发思路和举措都是值得肯定的,但“行业用海矛盾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海洋综合管理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表现为开发上无序无度,管理上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各自为政、职责不清。“群龙闹海、群龙管海”是近年来从专家到官方的共同忧虑。“群龙闹海”导致开发上的无序;“群龙管海”导致管理上的虚位、缺位、越位,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规避责任、无视后果、从众心理、观望态度、短期行为、本位主义、政策盲区、合作陷阱成为常态。项目研究将结合蓝色产业带管理探索海洋综合管理的有效形式。

(三)人海关系中的不和谐音符:开发无序与环境危机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大,大规模、高强度的不当海洋开发加速了中国海洋环境和生态的恶化,加剧了海洋环境灾害发生的频度,直接威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也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据统计,每年从工厂和沿海城市直接排入海水或是经江河间接排入海里的污水达100亿吨,致使海洋生物链遭受破坏。近年来,沿海地区普遍存在的盲目围海造地、大面积挖砂采石、乱挖珊瑚礁、滥伐红树林等活动,严重破坏了海洋的生态环境。赤潮发生频率,规模和危害大增。

(四)海权问题中的不和谐音符:海洋国土危机四伏

中国的海洋处在多事之秋。近年来,中国与周边临海国家海域划界的潜在矛盾逐渐表面化。除了渤海是中国的内海以外,其他海域都与相邻、相向周边国家存在划界矛盾,同时与一些国家还存在着岛屿的主权争端。尤其是中国南沙群岛海域已经呈现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海域被瓜分的严重局面。维护中国海洋主权权益的形势十分严峻。占中国陆地面积1/3的“海洋国土”安全正受到多方面威胁:150余万平方公里争议海域面临被瓜分危险;40多座岛礁目前已被其他国家非法侵占;富饶的海洋资源每时每刻在遭到邻国不断攫取,维护海洋权益刻不容缓。但海洋维权困难重重。前国家海洋局长王曙光表示,这项工作涉及法律、政治、经济、军事、科研等许多领域,是一项系统工作。国家需要有完善的法规、综合性的政策、明确的目标,需要建设相应的机构和队伍,形成协调机制。目前,中国在这些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维护海洋权益的法规还不健全。二是海上执法力量分散、执法体制不顺、执法船只和设备相对落后、执法资源得不到有机的整合。三是维权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严重滞后,问题千头万绪,缺乏整体考虑。四是中国维权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体系,特别是海洋权益信息决策系统,海上维权监控和应急响应系统等还远远没有形成。

(五)协调发展中的不和谐音符:海洋经济不能一枝独秀

国家强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统一,由此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设和谐的海洋社会也一样。如前所述,建设和谐海洋社会要树立正确的海洋观,注重资源开发的适度、有序和海洋生态的保护、培育,关键在于海洋物质文明、海洋政治文明、海洋精神文明、海洋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海洋法治中的不和谐音符:执法不力

1996年中国制定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海上执法力量薄弱,对违法行为的监督、打击力度不够。现有巡航执法队伍分属不同部门,执行部门各自规定的使命。由于部门执法力量之间缺少配合与协作,不法行为有空可钻。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执法队伍装备普遍很差,技术手段相当落后,不少部门巡航监视船舶数量少,船体旧,性能低,必备器材严重不足,飞机、遥感接受装置等先进设备更显不足。海上犯罪是相对于陆上犯罪而言的,是指发生在海上(包括港口、码头、浅海、滩涂),侵害海上目标(包括船只、网具、船用仪器、渔货、钱财直至海上作业人员),主要以船只为载体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海上犯罪活动严重干扰正常的渔业、航运,威胁生命安全。如海盗、武装劫持、恐怖主义、偷渡、非法贩运人口,贩毒和贩运武器等。

(七)海洋观念中的不和谐音符:只见“雄鸡”,不知有海

面对当今严峻的海洋形势,我们的海洋观教育、国民的海洋意识却没有及时跟上,心中不知国土有海。《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9月11日以“中国海洋观教育十分薄弱”报道,共青团中央曾对上海大学生做过一次抽样调查,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只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1995年,广东省出版一本教育青少年的《新三字经》,曾引起海洋界人士极大的不安。由于作者和编辑都缺乏海洋意识,有关国土观念的教育,完全局限于960万平方公里陆地的黄土地,而将祖国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统统摒弃在外。2000年国庆节,北京中华世纪坛向公众开放。精致的入场券上面写着这样的文字:“圣火广场,用960块花岗岩铺设而成,面积为960平方米,象征幅员辽阔的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广场东西两侧的叠水象征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与黄河。”之后,“世纪之夜”大型群众联欢晚会和2001年1月1日中华世纪坛开幕式纪念册的有关介绍词,再次重申了这个象征意义。表明当前进行海洋观教育,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是多么重要。

(八)海洋决策中的不和谐音符:局部思维与海陆两分

地方在制订海洋区域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时,囿于行政区划,不能积极地实施辐射内外、海陆一体的方略,企业缺乏集群效应、规模效应。局部思维导致地方保护主义、本位主义。甚至恶性竞争牺牲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最典型的是上海海运业,海港货源短缺不从根本上寻找解决办法,而是恶性竞争甚至严重负利率运输,自己企业吃亏让外国人看笑话占便宜。《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强调海陆一体化开发。陆地开发建设活动必然对海洋开发提出更高要求,向海洋要生产和生活空间,要食物和水资源等。海洋开发向深度和广度的方向发展,海洋产业群逐步增殖扩大,它们对陆岸基地和腹地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因此,要根据海陆一体化战略,统筹沿海陆地区域和海洋区域的国土开发规划,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海岸带国土开发区。但人们往往习惯于把海洋和陆地割裂开来。陆上经济发展不考虑海洋,海洋经济发展不考虑陆地,造成海陆两分的局面。

(九)海洋产业中的不和谐音符:“一产”落后,“三产”滞后

强国必须强海。强海的应增强海洋经济实力。中国的海洋经济实力如何呢?如果单从某些传统海洋产业的产量来看,中国的海洋经济已经相当可观,但是如果从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来看,中国作为一个海洋资源大国,离海洋经济强国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的渔民大多是开着机帆船在近海作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还没有成规模的远洋渔船队,而周边的日本、泰国、韩国、俄罗斯在这方面早已世界闻名。就传统海洋产业而言,中国还处在粗放型、主要依靠劳动力、科技贡献率很低的水平。所以我们要以科技强经济增实力,才能赢得话语权。《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的海洋产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尚需加速,海洋第三产业亟待扩大,这些都是海洋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的海洋产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改善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将直接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洋产业也可以分为第一产业(海洋渔业)、第二产业(海盐及盐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水直接利用和深海采矿业)、第三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目前,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为5:1:4。要逐步将海洋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调整为2:3:5,争取尽快建立低消耗、高产出的海洋产业结构。

(十)海洋地理中的不和谐音符:重陆轻岛,重近轻远

国际法中的“领土变更方式”涉及先占、时效、添附、割让、征服以及民族自决、公民投票、收复失地、交换领土等。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先占、时效和收复失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一种友好的表现,“不以武力相威胁”也同样,但事实上的占有和占领即使是非法的,也有一个时效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成了一种沉默的默认,为避免“默认”和“时效”,要有积极和及时的应对,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坐失“先手”。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重陆轻海、重陆轻岛、重近轻远,在20世纪后半叶,没有及时对中国海域进行勘测,没有对中国海域内的海岛及时驻守、管理和开发,结果给他国以可乘之机。目前多国占据我岛的局面,堪称“切肤之痛,后悔莫及”。如南海诸岛大部被外国占领,在中国东部沿海,钓鱼岛和苏岩问题最引人注目。我们知道,中国东海是中国历史传统水域,苏岩附近海域是鲁、苏、浙、闽、台5省渔民自古以来活动的渔场,长江口渔场和舟山渔场是中国固有海区,近代以来包括日、韩无一国家对此提出过异议。历史古籍确认苏岩属中国无误。清末民初地质学、地理学进步以后,更证实了苏岩位于东海大陆架上,是中国大陆在海底的一部分,它位于中国领海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是中国领土。但韩国人假借科学研究之名,行占地圈海掠夺资源之实,给中国苏岩取了一个韩国名“离於岛”。韩政府投资212亿韩元(约2亿人民币)在距苏岩最高峰的南侧65米处,打桩兴建了一座高76米(水下40米,水上36米)重3600吨,相当于15层楼高的巨大钢筋建筑物,还把它取名为“韩国离於岛综合海洋科学基地”,其实就是一个向中国扩张领土和领海的大型前哨基地。对此我们要据史力争。钓鱼岛问题也一样。

三、和谐海洋社会建设的向度与对策

只有建设和谐海洋社会,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建设好和谐的海洋社会。我们认为,和谐的海洋社会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态平衡、法制健全、文化繁荣的统一。

强调海洋经济发展,是在发展中求和谐,在和谐中谋发展。中国是海洋大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我们的民族复兴大业与和平发展,必然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即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离不开海洋事业的发展和强大,在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必须通过海洋强国而走向世界强国。直面海洋、走向海洋、开发海洋、兴海以强国是中国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强调海洋科技进步,是说和谐海洋社会建设离不开科技进步。在21世纪,建设科技海洋是战略任务,海洋科技是当今世界尖端科技之一,海洋高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当代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特征。如今,世界各国在海洋上的竞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激烈,而这个竞争实质上是高新技术的竞争。谁在海洋高新技术方面领先,谁就会在世界海洋竞争中占据主动,就能从海洋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经济利益,就等于拿到了资源宝库的钥匙,拥有资源开发的先手。就21世纪科技发展而言,海洋科技是本世纪人类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之一。

强调海洋生态平衡,是要求人们走出人海关系中片面索取甚至掠夺的心态,以建设性的态度对待海洋,建构人海双向给予的良性互动系统,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保护海洋、反哺和回馈海洋。处理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海洋。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强调海洋法制健全,是要使人们的海洋生活、海洋开发活动纳入法律化、制度化轨道,使海洋世界祥和、安定、有序。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权利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中,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开放的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在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利益上的冲突和碰撞时有发生,要求社会建立完善的利益协调和调控机制,就不能不借助法律手段。海洋的特殊地缘特征、特殊的经济功能和社会效用,决定了它是一个利益关系冲突的高发频发区,从而更需要健全的法制。

强调海洋文化繁荣,是认为和谐海洋的构建要高度关注海洋文化、深入挖掘和研究海洋文化、大力宣传海洋文化,弘扬优秀的海洋文化传统和海洋文化精神,寻找海洋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积极发掘海洋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文化海洋建设不仅是涉海产业和涉海群体的需要,也是民族和人类发展的需要;不仅是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经济建设的需要;不仅是现实的紧迫任务,而且是长远的战略任务。

中国是海洋国土大国,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海洋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海洋生态状况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在21世纪这个海洋世纪,我们应该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把和谐海洋这台戏唱好。

参考文献:

1、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磨合[J].厦门大学学报,2000(1).

2、庞玉珍.海洋社会学:海洋问题的社会学阐释[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6).

3、崔凤.海洋社会学:社会学应用研究的一项新探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7).

4、张开城.重视海洋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建构[J].探索与争鸣,2007(1).

5、王孟霞.“海洋权益”:一个敏感而沉重的话题[J].中国船检,2004(4).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作者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