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态安全素质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

2009-06-22彭文武

中国集体经济 2009年4期
关键词:发展对策大学生问题

彭文武 周 巍

摘要:中国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而世界能源和矿产资源供给不但有限而且很不稳定。中国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目前中国已逐渐认识到要根本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通过公众生态安全意识的提高和自觉的生态安全建设行动。因此,大学生生态安全素质培养成为提高公众生态安全意识的一个有力手段和有效措施。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大学生生态安全素质教育的现状,探讨解决目前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安全素质;问题;发展对策

中国高校非生态环境类专业的学生占到了90%以上,对这大部分人而言,生态环境教育尤显其重要性。高校对非生态环境专业的生态环境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将是中国生态安全素质教育向前发展的严重障碍。显然,大学生生态安全素质教育的提出是由于现代社会所存在并不断恶化的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而引发的。它的教育过程不仅仅是揭示人和自然的关系,它警示人类必须反思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学生生态安全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国未来生态环境状况的优劣,关系到中国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中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生态安全素质教育蕴涵着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必将成为21世纪发展的基点和依据,是提高全民族生态安全意识的基础工作,也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措施。

一、大学生生态安全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生态安全意识较低

1、对生态安全建设事业、对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漠不关心,处于一种麻木心态。

2、没有自觉参与的意识。即使参与了,也是搞形式。

3、生态伦理水准不高。生态伦理强调公众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过健康和健全生活的权力和生物享有可栖地不受污染和破坏的权力。因此,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不得侵犯他们利益,不得危害物种的生存和损害地球上生命维持系统,但是许多大学生侵犯他人的环境权的现象仍随处可见,说明了大学生环境意识的低下。

(二)生态安全教育专业性强,普及率低

很多高等院校生态安全教育仅仅局限于城市、资源、生态及其相关专业,且是作为专业课进行教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其他专业则很少或没有开设生态安全教育课程。造成大学生整体的生态安全意识较差,自然观生态观意识比较淡薄,生态观、环境观、节约观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较差。

(三)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传统的靠讲台说教的知识灌溉方式依然是生态安全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生态安全教育更是一种感性教育,离不开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浪费、水体污染等生活教材。因此,加强实地考察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是高等院校生态安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四)生态安全教育投入不够

首先体现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由于资金投入少,师资素质受到很大影响,很多进行生态安全教育的老师自身并非环境专业或生物专业毕业,未接受系统的培训,自己的生态安全意识和环境科学知识不能到位。有些学校的生态安全教育教师甚至是其他课程教师兼任的。师资素质的低下必须会导致生态安全教育的不力。其次体现在生态安全教育的教材建设滞后于教育上。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在大力推行生态安全教育,相比之下,教材建设发展较慢,一些教材质量不高,大量是知识陈旧,缺乏新思维和新理论,很少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即使使用较多的《环境保护概论》也主要是自然环境科学知识,很少涉及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的人文素质内容。

(五)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缺失严重

1、人类中心主义倾向明显,常常做出捕捉野生动物为美食,或以折磨野生动物为乐等残酷的事情,对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缺乏应有的尊敬、爱心和同情心。

2、过度浪费。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大学生甚至成为家庭中过度消费的“主力军”,不仅为了生活便利而追求“一次性用品”,而且为追求时沿而过早过快地废弃尚能使用的物品。

3、缺失社会公德。生态环境既然是人类共同生存的空间,个人的环境行为也就是社会行为,社会行为必须遵循社会公德。然而时下的大学生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或口香糖残渣、乱扔废旧电池等有害物品的现象也已司空见惯。

(六)生态环境科学课程安排几乎空白

绝大多数高校至今还未把提高非生态环境专业学生的生态环境科学素质列入培养目标中,还没有把基础的生态环境教育课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生态安全科学课程安排的空白将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阻碍。高校各个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将会在不同的行业担当不同的职责,其中不乏各级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如果他们没有受过应有的生态安全教育,很可能回沿袭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传统模式。

(七)生态安全教育师资缺乏且素质不高

目前,中国许多高校严重缺乏从事生态安全素质教育的师资就更缺。给非生态环境专业学生上生态环境课程的老师多是由化学系、物理系抽调的老师进行“兼任”。由于未受专业培训,未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他们的传授多是对一些生态环境现状的陈述,很难系统地、深入地把生态安全科学讲透彻。

二、加强大学生生态安全素质培养的对策

(一)进一步抓好非生态环境专业学生的生态安全教育问题

1、增大资金投入,提高师资数量与质量。地区政府和高校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扶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高素质的生态安全素质教育方面的师资。安排相关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如,参加进修班、研讨班;参加学术研讨会;到国内生态安全教育较成功的地区做国内访问学者;出国进修、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等。

2、调整课程结构,设置相应的《生态安全学基础》课程。应将《生态安全学基础》课程设置为非生态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讲授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生态安全建设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如对财经、政法、管理类学生可进行环境生态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等学科的传授;而对于理工类学生,则应进行环境工程学、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污染智力、环境法规等知识的传授;而农医林类学生则应学习环境医学、环境监测学、荒漠化智力、绿色产品等知识。对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生态安全素质教育还学要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举办专题讲座,就目前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进行探讨,如伊拉克战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实地考察,如,三峡库区水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等,加深学生对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的认识;还可通过学生会、团组织、党组织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走上街头进行环保咨询,通过宣传为自己的环境知识提供实践机会。

(二)注重生态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

生态学不仅是一门专业,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生态意识的强化是生态安全教育诸环节中的先决条件。学生对生态问题的分析水平越高,判断能力越强,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越高。人类在深刻反思工业文明的过程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这就是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我们还必须强化对生态文化的研究,扩大生态文化对下一代的教育机会,使我们的生态文化以宣传和和教育的基本方式传达给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这样的传达过程中,不论是社会宣传还是高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不是让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传统的生态保文化,而是在学习、研究生态文化的过程中,提高理解生态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自立能力,不仅使受教育者形成对生态文化的认同感,而且形成对生态文化的鉴赏能力。

(三)积极采取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形式教学

生态科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涉及生物、化学、土壤、水文、经济、法律、政治等多门学科,采取多学科交叉形式教学不仅传递新科技和新文化,而且发展了科技和文化,并导致教学内容的逐步革新。生态安全教育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包括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辩论会、课外活动公益实践等活动等。教学时间宜安排在1-2年级,教学重点主要讲授基本的生态环保知识,教学内容应分为两块:一是公共部分内容,主要是生态教普和环境法;二是专业课程中了解生产、服务流程中所产生的三废及其治理技术。因此,可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可采用核心课程形式,即以某一问题或学科这核心,将其他学科组织起来围绕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比如旅游管理专业就可以围绕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这一核心,结合当地实际和地理环境、旅游资源、旅游政策、旅游法律等知识,对学生进行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规划、旅游环境容量预算及其旅游区环境污染的监测及防治等各方面进行教育。

(四)要加强与环保部门的合作,积极开展“绿色校园”创建活动

从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学校管理等多方面推进生态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行为,引导师生参与全社会的生态建设行动。除接受必要的环境保护课堂教学外,成立生态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一定的简单项目的环保技术监测。如旅游管理专业可进行水质常见细菌监测、水质色度、悬浮物监测等。同时积极开展生态建设活动,在节假日参加当地的生态宣传和维护活动,如植树、种草等;在校园积极开展改善环境质量、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通过课外活动,使环保认识、环保情感、环保行为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特别是通过开展参观、调查、环境监测、清除社会环境的白色污染和公共环境宣传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养成学生的环保行为习惯。

(五)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节约意识

生态安全教育应该使高等院校学生明白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生态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使每个大学生自觉约束自己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许多破坏和污染环境事件的发生,主要是人们缺乏环保与环保无序行为的结果。要从根本上改善环境,防止环境产生恶化,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安全宣传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全社会都来关心环境保护。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中国餐饮业累计实现零售额3346.3亿元,同比净增507.2亿元,增长17.9%。2004年,中国人均餐饮消费576元,上海市人均餐饮消费水平为全国人均水平的3倍,而餐饮市场发达的广州市人均餐饮消费高达414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倍以上。然而,在这巨大的增长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浪费。上海市容环卫局废弃物管理处的统计数据表明,上海餐饮业每天产生泔水垃圾1100多吨。由于这是滤去液体后的“干重”,实际上,上海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超过2000吨。其中这样被浪费掉的,保守估计也占总量的一半。2004年,中国餐饮业消费总额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约占GDP总额的7%;而同期美国餐饮业消费总额3760亿美元,约占GDP总额的3%。这当中有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恩格尔系数偏高的因素存在,但浪费的原因也不容忽视。

目前,中国政府提出“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真正要实现这一点,还需要人们从最基本的“吃”做起。生态学家不断向全社会发出警告:“人类已经可以不靠捕猎野生物种为生了,人类的贪欲和畸型的、过度的消费最终将毁灭人类自己。”这绝非危言耸听。

参考文献:

1、郭高中,柴爱新.谁在阻止节约型社会的建立[J].瞭望东方周刊,2005(8).

2、王文勇.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05(8).

3、徐春霞,罗胡英,吴宾凤,刘喜梅.非环境类专业大学生环境教育问题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

4、顾秉林.加强高等环境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中国环境报,2005-09-22.

5、杨绍陇,陶丽琴,王菊萍.南京高校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3).

(作者单位:彭文武,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作者为副院长;周巍,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发展对策大学生问题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