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农业高校图书馆服务“三农”

2009-06-21刁志凯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6期
关键词:三农优势目标

刁志凯

摘要为“三农”建设与发展服务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职责,光其是具有信息资源优势的农业高校图书馆更要不烁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意识,发掘为“三农”服务的优势,开展以“三农”为主体的特色服务。为“三农”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农业高校图书馆;“三农”;优势;目标;逢径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395-0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三农”问题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改革、稳定、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要加快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发掘和利用信息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社会日益向信息化发展。农业高校图书馆不应只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在新的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打破传统,走出校门,大力开展以农业科技为主体的文献信息服务,服务于科技兴农政策,创建高校图书馆的品牌特色服务。

1农业高校图书馆服务“三农”的优势

1.1农业高校图书馆拥有事富的特色馆藏资源

农业高校图书馆都非常重视文献资源建设的规模和特色,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以浙江林学院图书馆为例,到2007年。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100余万册,电子图书55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近2000种,报纸100余种。另外,还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如多媒体光盘、中外文网络数据库等,能够提供图书、期刊、报纸、专利、标准、事实数据等多种类型的信息。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不再仅限于本馆的现实馆藏。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网络上丰富的电子资源。另外,许多农林院校图书馆还根据自身和地区的特色,开发出具有本地和本校学科专业优势的特色数据库。这些电子资源共同构成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

1.2农业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农业高校图书馆拥有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工作人员,其中有相当部分馆员有农业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和研究的成果直接服务于农村,可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高校拥有大量的农业专家,这些专家通过科技支农、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为地方的农村建设发挥着作用。勤工助学学生及大学生志愿者也是一支潜在的人力资源队伍。他们可以利用寒暑假去农村做一些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服务于农村。

2农业离校图书馆为“三农”服务的目标

农业高校图书馆为“三农”服务的目标应该是创建学习型新农村,其基本目标是:以农民为发展主体,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组织创新为突破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其具体目标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提高农民信息利用能力

农民是农业信息的主要利用者,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利用信息能力的关键。实施“信息兴农”战略,必须让农民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要加强对农民信息知识的普及,激发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使其真正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效益。同时,要注重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和信息技能,使其能尽快掌握获取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2.2加强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

农业信息化需要一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现代化信息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才能够规范地完成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服务。要提高各级农业部门信息服务和管理人员的信息质量意识,加快建立一支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人才,不断引进和充实具有较高学历的懂农业经济、有实践经验、善于分析预测的专门人才,全面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加强农业信息员队伍的建设,通过培训农业干部、技术员、致富带头人等一批信息需求量大、接受能力强和分析鉴别能力强的信息用户作为农业信息中介。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进村入户搭建良好的平台,以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2.3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培育具有现代精神文明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新一代农民

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高校图书馆要创建以“三农”为主体的特色服务,首先要从提高农民的素质入手;通过实施创建学习型农村的一系列活动,促进中国农民队伍素质提高,形成以具有初、高中文化素质的农民为主体,以大、中专毕业的农民为先锋队。一大批城乡结合型的中、高级人才活跃在农村大地,每个农民都有生存的一技之长,不再为就业、物质生活所迫,而以文化生活为基本追求的局面。

3农业高校图书馆为“三农”服务的途径

我国农业要融入世界农业经济的大潮。各个层面的农村用户都必须掌握世界农业发展的技术,彻底改变因信息不畅导致的生产盲目和无序,达到增产增收。这就要求农业高校图书馆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快速提供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以知识型情报、数据资料型情报、事件型情报等信息类型,为他们提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性研究方面的信息内容;向决策、管理层用户提供调研、调查等综合性、结论性文献;向乡镇企业用户提供产品市场分析报告、新产品开发调研报告等专题信息产品;向农村技术人员、农民提供种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及流通领域的市场信息。

3.1开展科技成果信息转化服务

农业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如何为学校各学科取得的科研成果寻找市场,并在信息服务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本馆特色的服务体系,是农业高校图书馆走出校门、拓展服务对象、为校外的社会需求服务的一种新形式,是其服务功能拓展的很好体现。农业高校图书馆应凭借新农村建设的东风,配合农业科研成果推广部门深化信息服务,将众多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农村去,使农业高校研制开发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将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在实践中碰到的科技难题和疑问反馈到学院专家教授手中,由专家教授亲自答疑解惑,充分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如青岛农业大学孟昭礼教授发明的系列高效安全仿生农药、史衍玺教授发明的环境友好型作物专用缓释控释肥都是农作物增产增收的好帮手;动物科技学院研发的高效无公害猪鸡饲料添加剂预混料配制技术、肉鸭与肉仔鸡无公害养殖技术等对畜禽养殖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编辑技术需求、信息资料,进行跟踪、参与式服务,解决成果应用者的疑难问题。

3.2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

统筹规划并建设和完善一批具有相当规模、适于使用和能定期更新的公益性农村网络信息基础数据库。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要加强规范引导及标准化管理,确保数据库资源的通用、共享和后续开发。农业高校图书馆要发挥优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农村开发一批实用性数据库;还要充分开发多媒体农业信息资源和产品,这些资源和产品应图文并茂、形象逼真、示范性强、易于操作和接受,用农业科技推广和产品信息发布的先进手段来更好地满足农村信息用户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3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提高他们的水平

农业高校图书馆可利用本校的学科人才优势,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和图书馆信息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为有一定文化的回乡青年、复员军人、青年骨干和头脑灵活、勤于学习钻研的种养能手、专业户等农业信息用户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农业信息识别应用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农业实用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成为科学种田、信息致富的带头人。

3.4加强基层图书馆(室)建设

构建乡政府—村委会—村民小组3级基层单位构成的图书馆(室)网络,这是比较可行的乡镇图书馆(室)的模式。原则上,每个乡镇设立1个中心图书馆,村委会设立1个图书室,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建立1个流动图书站。农业高校图书馆应发挥优势,总结自己的宝贵经验,并结合农村的地域特点和实际情况,帮助农村办好不同模式的图书馆。健全基层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并就图书馆如何开展业务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对基层图书馆(室)人力资源实行定期培训,增强其业务能力。对没有条件的边远山区。可以设立流动科技图书箱,定期更换书刊,将图书馆服务送到农民家门口,为农民学习知识提供方便。农业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区县图书馆或乡镇图书馆(室)建立为农业服务的专类分书库、特色音像资料室,尝试以分书库的形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提高馆藏农业文献资料的利用率。

总之,作为信息服务部门的高校图书馆,应紧紧围绕信息兴农这一主题,努力探索为“三农”服务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质量和品位,更好地利用信息来促进农业的大发展。

猜你喜欢

三农优势目标
赞分盐镇裕牛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画与话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