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服务

2009-06-21徐致礼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6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高校

徐致礼

摘要近年来,高校师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必要性和传统的心理健康服务方式所存在的缺陷,探讨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优势及补充传统方式的不足。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338-02

随着社会竞争的增加,高校师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也不断增加,他们急需心理健康服务来缓解压力、解开心结、平衡心理冲突,以促进心理发展成熟。同时。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网民已超过亿人,且仍在急剧增加,高校师生则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互联网络将成为一个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良好平台。

1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近些年来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研究表明,一是精神疾病成为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据调查显示,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总的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精神疾患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二是精神疾病呈上升趋势。三是神经症是主要的精神疾病。调查显示,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中。神经症患者分别占76.1%和54.8%。而神经症中又以神经衰弱为主,重性精神病比例虽然不高。但后果严重。四是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比例频高,主要有恐惧、焦虑、疑病、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等6种。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已经成为困扰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杀手”。

教育部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厅[2001]1号)、《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教社政厅[2003]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厅[2005]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成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的通知》(教社政函[2005]44号)等一系列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各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高校学生,高校教师也非常需要得到心理健康服务。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社会与学校的广泛关注,但是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却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当下,高校教师不仅面临教学与科研两重巨大压力。而且还要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增大的压力。严重影响着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当教师的心理发生扭曲时,会将自己的各种负面情绪带入课堂,从而导致各种不良的言行,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高校所构建的心理健康服务不仅要针对大学生,同时也应该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人员,以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2互联网络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优势

当前,高校中所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主要包括开设必修或选修课程、讲座、5.25心理健康宣传日、心理咨询服务等。但是高校中开展的心理健康服务非常有限,其对象基本是针对学生而将教师排除在外。在形式上也比较单调。受惠面较小。而网络的加入,将会帮助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效率,扩大心理健康服务的对象,丰富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2.1互联网有利于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具有内容广泛、功能多样、传播迅速、环境开放、作用广泛等特征,是其他任何类型的传播文化所无法比拟的。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匿名性、自由性、虚拟性、互动性的特点,其对高校师生,尤其是大学生而言是获取信息、娱乐、对外交往的不可忽视的途径。

网络文化对青年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对处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会起到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由于大学时期是自我意识确立的重要时期,网络文化形式的匿名性,可使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任意选择自己的角色,从而不断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提高自我意识的完整性。第二,处在成长时期的大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存在闭锁性和开放性等两极心理特点,即一方面渴望与人交往,另一方面又有不安全感,难以相信别人,不愿向人敞开心扉。网络文化的匿名性、互动性满足了大学生的交友心理,为大学生交友提供了相对安全、便捷、快速、廉价的交往方式,使他们能以直接方式宣泄情绪困扰。舒缓心理压力。第三,大学生求知欲强,网络文化为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提供了图、声、电、光并用的生动的场所。随着他们对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掌握,对更多更广阔的新事物、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开阔他们的认知视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性,使思维得到活跃和拓展,促进了心智潜能的开发。第四,大学时期也是性心理成熟的重要时期。由于大学生的性心理表现为性心理的本能性和朦胧性、性意识的强烈性与表现上的文饰性等特征,网络文化的自由性、虚拟性,为大学生提供了符合他们心理的了解性知识的方式。但是由于目前网络文化制度建设的滞后、网络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监管,使大量有害身心健康的内容和方式充斥网络环境,而针对高校师生,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促进心理健康的内容却非常少。

高校心理健康服务进入网络,占领网络阵地,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促进网络心理健康,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一个重要优势。用游戏、视频、互动等多种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播心理学知识、将会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扫除网络文化中的负面的影响,使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得以凸显。

2.2网络特性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便利

传统面对面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方式虽然能比较深入的帮助前来求助的个体,但是这种方式却在高校中开展得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师资问题,高校中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教师缺乏,使得能够接受这种心理健康服务的师生人数不多;其次在高校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人员往往也是教师、这使得想要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高校师生产生戒备心理。害怕自己的形象在同事或老师面前受损而不敢在心理咨询室里开放自己;同时,由于社会对于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服务的不接受,使得部分师生不敢踏入心理咨询室。由于以上原因,使得传统的交流和沟通方式不仅使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的速度较慢且广度不够,而且也不利于消除大学生求助的戒备心理。而就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讲座而言,往往因为其形式单一、内容只针对大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群体性的问题,也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环境的影响,使大学生的参与意识降低,影响力不够。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讲座往往只针对大学生。而把高校教师排除在外。

网络为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打开了方便之门。网络的匿

名性可以消除高校师生的戒备心理,使他们更容易前来求助。并在交流互动过程中更容易做到自我开放,卸下心理包袱。畅所欲言,尤其是对于一些涉及个人隐私和与性心理相关的问题。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得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能够以图、声、电、光多种形式迅速得以传播,并且使高校师生参与其中,扩大影响力,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效率。网络的互动性、自由性、虚拟性让心理健康服务能更加贴近高校师生的需求、更加生动、更具有实效性。在线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还便于记录,在会谈结束后有利于心理健康教师分析研究总结。

3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服务的形式

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应该做到点面结合,既有公开的大范围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与高校师生关系密切的一些心理问题的讨论,同时也应有基于网络的一对一的心理访谈以及个别化的心理测量。

首先。在校园网中建立专门的心理园地,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与高校师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以满足师生的需要;其次,利用BBS讨论校内外所发生的热点问题中所蕴含的心理因素,如前不久发生的大学生抢银行的事件;第三,建立网络心理聊天室,比如专门为失恋、贫困生、备受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困惑、网络依赖、职业倦怠等问题而建立网络心理聊天室,通过自我开放、经验分享、互相支持等方式来缓解高校师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开发心理小游戏,使大学生在游戏当中得到心理健康训练;利用网络开展心理测置服务,使高校师生在一个没有压力的状况下如实反映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

由于个体心理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使得对个体进行个别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成为必不可少的形式。通过BBS、心理聊天室和心理测量可以帮助发现已经出现心理危机的师生和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甚至神经症的师生。并对这部分个体进行网络上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与辅导,采取相关的措施。

4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问题

4.1师资力量不足,无法主持网络上的讨论和咨询服务

每年培训一部分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并乐于助人的学生参与网站的建设与维护、BBS的讨论的组织、聊天室的主持活动,并借助“外脑”,不定期的聘请校外的心理学专家在线培训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并解答疑难困惑,以弥补师资不足的问题。

4.2相关人才缺乏

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求心理健康教师具备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处理网站的建设和维护、网络安全技术、数据库建设和维护等专业知识。这就需要相关的专业人才介入到网络平台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

4.3无法真正代替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服务

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因此咨访关系建立的人情味相对减弱。对于有些心理问题处理效果会相对较差。利用网络开展的心理键康服务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只能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高校
网络平台犯罪及其治理对策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常规教学模式下有限开放型课堂的设计与实践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网络平台下家园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