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奶牛乳房炎的诊治

2009-06-21贾得和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6期
关键词:治疗诊断

贾得和

摘要分析了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介绍了其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方法,并提出了预防和治疗措施,以期为奶牛乳房炎的诊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奶牛乳房炎;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321-02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病因是致病菌对机体的感染;其次是化学、物理、机械等因素造成的。如外伤、挤奶技术不佳、环境卫生不良、饲养管理失宣、激素失调、乳房缺陷和其他疾病诱发等。该病可以使奶牛的乳腺机能减退,甚至完全丧失泌乳机能,给奶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发病原因

1.1自身因素

随着年龄、胎次、泌乳月的增加,奶牛体质减弱,免疫功能下降。乳房在挤奶过程中长期受挤压,导致病原微生物容易侵入。因而导致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增高。奶牛体型不同,乳房炎发生率不同,一般后乳房较高、附着较牢固、乳头位置紧密(前,后乳头)的体型有助于减少乳房炎的发生率。

1.2营彝因素

对于高产奶牛而言,高能量、高蛋白质的日粮有利于提高产奶量。但同时也增加了乳房的负荷,使机体的抵抗力降低。

1.3环境因素

高温季节,奶牛容易出现食欲减退,使机体抗病能力减弱,奶牛感染机会增加;湿度大、卫生差、适合病原微生物及各类细菌的生长繁殖,使乳房易受感染,从而导致隐性乳房炎的发生;外界应激,改变挤奶的定势等。

2临床症状

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将乳房炎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临床型又可分为急性乳房炎和慢性乳房炎。

在乳房炎隐性感染阶段,奶牛乳房内部由于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入,造成腺体组织上皮的轻度水肿、充血,白细胞从微血管内游离到乳腺腔内吞噬致病菌,致使乳汁中含有大量的白细胞。如果奶牛营养状况良好,机体可通过自身抵抗力的提高和泌乳排出乳房内的病原微生物。而奶牛自身的生理特点以及营养、环境、饲养管理不当等原因都可能使奶牛机体抵抗力下降,乳房受病菌感染的机会增多,感染的程度逐渐加重。潜在性的炎症就会转化为临床症状。

不同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临床症状有所差异。但基本症状是患病乳房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增大、发硬、温热和疼痛,泌乳减少或停止。乳汁最初无显著变化,以后因炎症波及乳腺的分泌部,乳汁变稀薄,且有絮状物或凝块,有时可见脓汁和血液。当实质排泄管及间质受波及时,乳腺可发生坏死;当皮下组织及乳腺间结缔组织被侵害时,则呈蜂窝织性乳房炎,它与坏死性乳房炎是乳房炎中最严重的2种类型。

慢性病例。患区乳房组织弹性减低、僵硬、泌乳量减少,泌奶时乳汁不同程度地发黄和变厚。有时有凝乳块,乳房肿大。有些患布氏杆菌病的母牛,乳房很大,但没有泌乳能力。

3实验室诊断

隐性乳房炎一般没有临床表现。乳房和乳汁从外观上看常无明显变化,很难被发现,可以进行乳汁的实验室检验,以便及早确诊。

3.1、乳汁体细胞计数法

按照国际奶牛联合会制定的标准,对乳汁中细胞数进行记数。如1mL乳汁中细胞数低于50万个时,判为阴性;超过50万个,判为阳性。

3.2 LMT乳房炎诊断液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中兽医所研制。在每一检验盘中加入乳样2mL,然后加等量诊断液,将盘平置旋转摇动,使诊断液与乳汁充分混合,10min后观察,根据显色、凝集和粘附情况判定有无乳房炎。

4预防措施

4.1注意卫生和乳房保护

保持牛舍、牛身及用具的清洁卫生,尽量减少产后排出的恶露污染牛体后身;对较大和下垂乳房要注意保护,使其免受外伤。

4.2加强挤奶卫生

每头牛要有专用的消毒毛巾和水桶。挤奶前一定要先用45~55℃温水药浴乳头,用毛巾或纸巾擦净乳头上的污物,特别要注意乳头孔处的清洁。挤奶人员进入饲养区要换工作服装、鞋、帽,并用消毒液洗手,特别是在挤奶过程中要常保持双手的清洁。挤完奶后应用新鲜的0.5%碘溶液或0.1%新洁尔灭溶液浸浴乳头,以减少病原菌从乳头侵入的机会。

4.3在干乳期加强对乳房炎的预防

在干奶前最后1次挤奶后。向乳房内注入适量抗菌药物,可预防乳房炎的发生。一般常将青霉素80~100万单位、链霉素0.5g,溶于20~30mL蒸馏水中,注入乳池内,并用金霉素或土霉素眼药膏,分别注入4个乳头管内,进行封闭,也可向每个乳头管内注入金霉素眼药膏,进行封闭。

5治疗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主要是针对临床型乳房炎。对隐性乳房炎主要以控制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5.1全身疗法

在奶牛全身症状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主要采取强心剂和安那加,并同时给患畜补充液体,主补要给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为了消除炎症,必须应用青霉素类、链霉素的联合疗法或应用四环素均有较好的效果。

5.2局部疗法

5.2.1急性乳房炎的治疗。每患畜用青霉素50万单位、链霉素0.5g,溶于50mL蒸馏水中,再加入0.25%的普鲁卡因溶液10mL经乳导管注入,2次/d。也可在挤净奶以后,使用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混悬剂(泌乳期),1次/d,用药2~3d,效果明显。

5.2.2慢性乳房炎的治疗。对慢性乳房炎,用盐酸左咪唑治疗,用量7.5mg/kg体重,溶于水中经口投服。盐酸左咪唑。并非对病原菌有直接抑制或杀灭作用,而是作用于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增强淋巴细胞的反应和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5.3中草药疗法

5.3.1乳炎散。将金银花100g、蒲公英100g、连翅60g、黄连35g、花粉55g、赤勺45g、白芷45g、皂刺45g、混拌均匀加水2000mL浸泡60min,放于火炉上烧沸后,将炉火调至文火煎熬40min即成。加入250mL白酒,分装入啤酒瓶中灌服,每间隔12h灌服1次,一般2~3次即可痊愈,治疗慢性乳房炎效果好。

5.3.2仙人掌。仙人掌若寒之物,人心肺胃经,外敷具有行气活血、清热解毒之效。对急性乳房炎,取仙人掌数片,去刺捣烂成泥,涂抹患畜乳房上,1次/d,3~5d即愈。乳房红肿消失,挤奶畅通,患畜无疼痛的表现。

5.3.3清热消炎膏。生大黄120g、蚤休80g、皂刺100g、陈醋500mL、95%乙醇300mL。制法:生大黄粗粉浸泡醋和乙醇中。蚤休、皂刺共煎煮3次,过滤弃渣,滤液加入到醋、醇中浸泡5~7d。过滤弃渣,文火煎熬至流浸膏,加入尼泊金甲脂0.1%,搅拌均匀即得。使用时将患部洗清后涂搽肿胀部位,涂后几小时肿块渐散,1~2次/d,3d痊愈。该药膏适应慢性型、硬结难消的患症和隐性乳房炎。

5.3.4云南白药。将4g云南白药溶解到50mL的70%~75%酒精中,溶解均匀后,用药棉球蘸云南白药酒精在乳房肿块部位逆毛反复擦刷,使药物渗透到乳腺中,2次/d,一般经过3~5d可控制肿块,15~20d乳房肿块消失。

6体会

乳房炎病因的复杂性决定了治疗的困难性,但总的治疗原则是消除病因和病原,增强机体抵抗力。目前国内外多用抗生素、磺胺类等制剂,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没有根据病性(急性、慢性、隐性)、症状(有无全身症状)、发病时期(泌乳期、干乳期)选择有效治疗方案;二是延误诊疗,乳腺组织已发生不可逆病变;三是未完全消除诱因和病原,特别是在消除病原时,用药的盲目性是疗效不佳的根本原因。因此,选择有针对性的对致病菌高度敏感的药物是重要的一环。

猜你喜欢

治疗诊断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