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西南地区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措施和条件

2009-06-21冯春福王黎明杜世凯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6期
关键词:秸秆还田措施

冯春福 王黎明 杜世凯

摘要根据鄂西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土壤类型,阐述了秸秆还田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重要性,介绍了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措施和适宜务件。以期为鄂西南地区秸秆还田提供参考。

关键词秸秆还田;措施;适宜条件;鄂西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S1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257-01

鄂西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垂直差异性十分显著,形成了高低差异明显的典型立体农业,常年伏旱秋旱频繁出现。农作物种植以玉米、水稻、马铃薯、红苕、油菜、小麦为主,蔬菜、烟叶也有一定的面积。土壤类型多属黄壤、红壤和石灰(岩)土。其中黄壤、红壤偏酸、缺磷、黏重,具有酸、黏、瘦、薄的特点,有机质含量低;石灰(岩)土有机质含量为0.6%~2.0%,全氮含量0.040%~0.17%,全磷含量0.04%~0.07%(有机磷为3~4mg/L)。全钾含量0.05%~1.00%(速效钾为50mg/L),属低贫土壤类型。为了实现农业生产高产稳产、农民增收增效,除了推广优良品种、实行先进栽培技术外,加大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是重要措施,其中农作物秸秆还田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

1农作物秸秆还田的重要性

1.1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养分含量的提高

农作物光合作用产物的1/2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氦、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秸秆还田后土壤中磷钾养分含量增加。其中尤以钾素的增加最为显著。1年若秸秆还田15t/hm2。可增加有机质2250kg/hm2。连续3年秸秆还田后。可使土壤速效磷含量提高2.5%~4.8%,速效钾含量提高8.4%~15.1%。全氮含量提高0.013%。有机质含量提高0.009%~0.150%。

1.2秸秆还田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肥性能

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新鲜腐殖质生成,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蓄水能力,降低黏土的黏性、沙土的散性。土壤通透性的改善,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对土壤有机质平衡有重要作用,可显著促进土壤有机质含置增加并提高质量。同时,还可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磷源,以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秸秆还田后。细菌数在肥土上增加0.5~2.5倍。瘦土上增加2.6~3.0倍。

1.3秸秆还田对农作物生态环境有良好的作用

秸秆覆盖地面,干旱期可减少土壤水分的地面蒸发量,保持耕屡水分吸附;雨季时缓冲大雨对土壤的侵蚀,减少地面径流和水土流失。覆盖秸秆隔离了阳光对土壤的直射,对土壤和地表温热的交换起到调剂作用,秸秆腐殖化后一些有机化合物缩合脱水形成腐殖质。改善了土壤持水、吸水、黏结性状,从而提高土壤自身调节水、肥、气、热的能力。同时存在很好的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若秸秆覆盖与除草剂配合处理,抑草效果更好。

1.4秸秆还田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由于根茬粉碎疏松和搅动表土,能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能,破坏玉米螟虫及其他地下害虫的寄生环境,故能大大减轻虫害,一般可使玉米螟的危害程度下降30%。

2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措施

2.1直接还田

2.1.1人工覆盖。秸秆可整草或粉碎撒铺,力求均匀。做到“草不成团,地不露白”。同时结合平衡施肥,施氮(N)150~300kg/hm2、磷(P2O5)75kg/hm2、钾45~75kg/hm2,覆盖秸秆3t/hm2,其肥效相当于氧化钾75kg/hm2,可酌情节施钾肥。

2.1.2秸秆翻压。翻压应利用前茬作物秸秆。收获后立即进行,秸秆应粉碎为8~10cm,匀铺地面。如播期临近。可结合碳酸氢铵撒施草面,一并翻入作底肥,100kg玉米秸秆需补充氮量1.7~2.0kg,100kg稻草秸秆需补充氮量1.0~1.5kg。旱地秸秆翻压,1个月内不宜复耕,以免将未腐烂的秸秆耖起来影响整地质量。

2.1.3秸秆地膜覆盖。地膜覆盖是鄂西南高山和二高山地区的一项有效增产措施。秸秆地膜覆盖是在覆地膜前先覆盖1层粉碎的秸秆,以增强覆盖的效果,地膜破损后可继续发挥秸秆的覆盖作用。

2.1.4秸秆氨(碱)化处理。秸秆氨(碱)化处理后还田,有利于秸秆腐烂。方法是当季秸秆收获后用碳铵10kg加水20~30kg,泼浇于100kg秸秆上,薄膜内温度20℃以上封存15d即可达到氨化效果。

2.2过腹还田

经调查,鄂西南高海拔地区90%以上农作物秸秆用作猪、牛、羊过冬饲料和牲圈垫料,猪、牛、羊粪和牲圈垫料产生的厩肥作基肥还田,是一种很好的秸秆还田方式。

2.3堆沤肥还田

玉米秸秆与泥土、人粪尿等混合堆置而成。在田边地角就近扎堆,于通气条件下堆置发酵产生大量热量,堆内温度高,腐熟快,养分含量高。高温发酵过程中能杀死其中的病菌、虫卵和杂草种子,堆制过程中要保持适当的含水量,一般以堆肥材料量最大持水量的60%~75%为宜。保持堆内有适当的空气,有利于好气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加入适当的石灰,保持微碱性环境。

2.4沼液(沼渣)还田

近年来。当地政府积极推行五改三建和新农村建设,在广大农村推广秸秆沼气,已形成“农作物秸秆一沼气一沼液(沼渣)还田种植农作物一农作物秸秆”的良性生态循环模式。沼气解决了农民群众的生活用能。沼液(沼渣)的使用既可大大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降低化肥、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又可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土地保水、吸水、透气、保温等能力。经实际测试,连续施用沼肥3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可增加全氮0.05%,土壤容重减少0.2g/cm3,空穴度增加6.6%,土壤微生物十分活跃。沼液(沼渣)还田模式能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5草木灰(火)土还田

灰(火)土主要以农作物秸秆、枯枝落叶和杂草为原料,覆盖1层细土烧制而成,一般用作底肥。凡是植物所含的矿物质元素,火土中几乎都含有,其中含量最多的是钾。其次是磷。还含有钙、镁、硅、硫及铁、锰、铜、锌、硼、钼等微量元素,是一种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养分齐全,肥效明显的无机农家肥。尤其适用于有病虫害的玉米秸秆还田。

3秸秆还田的适宜条件

3.1选择好还田方式

鄂西南商海拔地区宜采用手工覆盖、过腹还田、草木灰(火土)还田等方式;二高山地区宜采用直接还田、过腹还田、堆沤肥还田、沼液(沼渣)还田等方式;低山地区除采用直接还田、过腹还田、堆沤肥还田方式外,宜太力推广沼液(沼渣)还田这一良性循环生态模式。

3.2合理配施氮磷钾

玉米秸秆的碳氮比值较大,一般在60~85:1。微生物在分解作物秸秆时需要吸收一定的氮营养,与作物争氮,影响苗期生长,因此秸秆还田时,一定要补充氮素。适量施用磷钾肥。秸秆还田应与配方施肥相结合,进行合理施肥。

3.3秸秆施用数量要适宜

采用翻压和手工覆盖方式,干玉米秸秆用量以4.5~6.0t/hm2为宜,过多反而会阻碍下茬作物根系的生长。

3.4防治病虫害发生

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时要选用生长良好的秸秆,不要把有病虫害的玉米秸秆还田。以免病虫害蔓延和传播。

猜你喜欢

秸秆还田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转炉炼钢脱磷原理及措施
分析放疗科辐射防护措施及安全管理模式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玉米高产栽培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
RW腐熟剂在玉米秸秆还田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蒙城县小麦秸秆全量还田试验效果及启示
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