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溪县象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2009-06-21金正若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6期
关键词:规划设计

金正若

摘要通过对江西省金溪县象山公园现状的分析,研究了象山公园规划设计目标和相应的技术措施,包括对公园各景区的综合布局、景观设计及园林植物配植设计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象山公园的建设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象山公园;规划设计:江西金溪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178-03

江西省金溪县位于江西东部,总面积1358km2。金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陆九渊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陆九渊,号象山,为了纪念他,特别建立“象山公园”。象山公园位于金溪县秀谷大道以北,206国道以东,总规划用地约157265.75m2,其中水塘面积为5820.00m2,现有湖面积49774.50m2

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金溪县迫切需要建设一座满足市民休闲、娱乐、游览和科普需求的综合性公园。本规划是在金溪县改扩建工程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的象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其目的是为提高金溪县的整体品位,创建公园游览服务功能,建设园林城区。

1金溪县概况

1.1气候条件

金溪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1.2树种调查

古树名木共有123株,其中黄通乡关王村的1株樟树、琉璃乡神仙庙的1株罗汉松及何源镇大窠朱家村的1株银杏为同类树种之冠。

1.3人文条件

陆九渊,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县陆坊乡青田人,世称象山先生。南宋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共著《象山全集》共36卷,《陆九渊集》中存录诗作1卷23首。陆九渊是南宋时与朱熹双峰对峙的理学大师,1176年陆九渊与朱熹对认识论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鹅湖之会”。陆九渊之墓坐落于金溪县陆坊乡青田村东山上,1193年逝世后葬于家乡青田村。1957年被列为江西省省级保护文物。

1.4土壤条件

2004年11月21日经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测试中心土壤测试,pH值为4.41;EC值(mS/cm)为0.03;有机质含量为11.18g/kg;石灰反应无。以上测定表明:金溪县象山公园的土壤为强酸性,土壤中铁、铝含量高,对植物易产生危害,钙、镁、磷、氮等有效性低,故土壤可溶性养分极低,有机质含量也低,严重影响植物生长。

2规划构思

2.1设计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公园设计规范》;金溪县象山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关于金溪县拟建公园的设计要点》;《西省金溪县西城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金溪县人民公园用地现状图;以及国家现行的相关设计规范、规定制定设计构思。

2.2设计目标

公园定性为一座兼具传统文化内涵和新世纪时代精神风貌,反映人文历史,满足市民休闲、娱乐、游览和科普需求的综合性开放空间。遵循生态原则和经济性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公园今后的长效管理问题。

2.3指导思想

象山公园是一座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公园,规划设计要突出江西城市园林的风貌,继承和发扬我国造园艺术的传统,继承金溪的人文历史的文脉,弘扬乡土文化的精粹,突出城市综合性公园的现代文化功能,使其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谐发展。

2.4设计原则

2.4.1遵循立体设计原则。对于人的视觉来讲,垂直面上的变化比平面上的变化更能引起关注与兴趣。立体设计涵盖了软、硬质景观2个方面:软质景观中在种植乔木、灌木时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原有自然起伏的地形,分高低层次突出立体种植,注重植物色块的立体视觉效果;硬质方面则运用上下层平台、道路、旱桥等手法进行空间转换和空间高差创造。在整体布局上将沿湖滨水区域标高做4段划分,即望湖区一远水区一见水区一亲水区,将人们逐渐、逐级引入到水面之中,使得整个区域在三维空间中变得丰富多彩。

2.4.2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将象山公园的水域面积包括水塘和湖水面积加在一起占总规划用地的35.5%,因此,对象山公园的设计重点之一就是滨水带景观的设计。如何让人与湖水进行安全而直接的接触式交流是这次着重探讨的议题。设计中在整个湖岸边全部围设汉白玉栏杆的前提下,采取了3种不同的处理手法:一是亲水平台,二是亲水花岗岩大台阶,三是仅有10~20cm深的浅水儿童戏水池,在保证游客安全的基础上满足人们触水、戏水、玩水的需求。

2.4.3将生态效益放在公园主体设计的首位,注重低维护的原则。考虑到日后的长效管理等实际情况,设计中在保证整体景观美观性的基础上应尽量避免需要高技术和精细维护的软、硬质景观。

2.4.4传统与现代结合,体现厚重的文化内涵。为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完美地统一融合在一起,我们尝试在设计中吸取传统园林的形式移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使人在现代景观的氛围中来感受历史的信息与痕迹。

2.5构思来源

公园以象山命名,相关主题建筑也与之关联,从而引发游客对金溪名人陆九渊的探寻。在文化内涵上寻找现代与传统的契合点,象山的命题给了创作的文脉线索,将传统运用现代的手法来给予表现。从设计角度来说,象山公园用地周边紧邻社区和公共服务区,并与金溪西城工业园区相依,因而公园必须充分考虑服务功能,满足不同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

3象山公园的规划设计内容

3.1结构功能分区

根据本案园区现状特色,尊重场地个性,重视当地的山水文化,以象山湖为中心,结合园区内特色环境,因地制宜,以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功能需要,按功能及景观效能分为入口广场区、综合活动区、林荫散步区、老年健身区、儿童游乐区、自然山水区、古塔观景区、湖光云影区、古树保护区9大区块(图2)。

3.1.1人口广场区。该景区位于公园东南面,主要包括停车场、南大门、人口集散广场、象山像、象山阁等。南大门位于城市主干道秀谷大道北侧边,位置显著,故作为重点加以修饰,以使其成为公园的标志性人口景观。由公园的性质、内容出发。在注重突出其标志性、地方性及其所示的文化特征的同时,设计时整体考虑其空间的组织和建筑形象的关系,在入口处设置一座砖混结构仿古样式的3门4柱功能性牌楼。西侧门直接通往园内停车场,以便于公园的车辆管理,所有屋瓦设计为青瓦,古朴雄伟的牌楼正中赫然雕刻着“象山公园”,其鲜明的形式可以给人游人留下深刻印象。进人大门,以景观地坪为载体直接通往象山阁,2侧设置的水池涌泉对称轴线构图也增加了几分威严崇敬的气势,将人们的目光逐渐引渡到地坪中央的象山像雕塑,既是幛景又

是点题。圆形铺地划分了人们停留瞻仰的空间,直观地介绍了象山先生的情况与精神,脱形写影,影中寄神,来营造出一个虚实相生的公园人口景观空间,并以此为入口区的景观结点,成为收尾景观。另外,1条主干道在此交汇,同时转移游人的游线,具有游览导向性。

3.1.2综合活动区。此区正对南大门人口区,为原有的一处将传统与现代、乡土与时代相结合的古典建筑。此区的功能为综合活动区,整个展馆区以象山阁为中心建筑。

3.1.3林荫散步区。此区位于西部,地形为一缓坡。根据实际地形,因地制宜,营造成一处以绿化造景为主,适合于游客散步游憩相对安静的区域。“林间对弈”是该景区的主景:围棋是以“平淡”为高境界,正是象山先生平淡无争、以静制动、不占屈人的哲学体现。因此,在这个活动区域设置一处以围棋棋盘图案作为地坪,其上点缀的围棋子可以成为坐凳,规则的树阵和小路可以看成是围棋棋子和棋线的呼应和延伸,并与相邻的健身区、儿童游乐区静动之间遥相呼应。

3.1.4老年健身区。此区位于林荫散步区的西南部。s形的花坛旁有1组紫藤木质花架,不仅给游人以聊天休息的空间,更引出1条蜿蜒的、可作健身步道的卵石旱溪,其中间设置汉白玉围栏的旱桥。旱桥的设置是为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体现,另外为游人提供一处观景平台。旱桥下的桥洞不仅可供游客游憩,更可成为一个特别的框景。从整个老年健身区外形上看。在与公园整体建筑风格和规划形式相统一的同时,赋予了现代的特征,即以人为本,为游人提供良好的观景平台和健身场所。

3.1.5儿童游乐区。面向少年儿童,融生态、科技、文化教育和参与性游乐活动工一体,给少年儿童一个亲近自然、体验社会生活的理想空间,在快乐中经受锻炼、健康成长。拟分2个专题功能区:儿童陆地游乐区和儿童戏水区。儿童陆地游乐区包括各种游乐设施;儿童戏水区的儿童戏水池与老年健身区的卵石旱溪相衔接,给了卵石旱溪一个灵动的收尾,更带给人们关于生命的冥想。

3.1.6自然山水区。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将人的活动与水环境相结合,表现出新时代明朗、开放、轻松和活泼的氛围。并将人们观水、休憩、健身等活动渗入其中;营造出浅水滩景供人驻足、嬉水,增加了空间情趣。同时,人行通道沿水系展开,把儿童游戏区、老年健身区与古塔观景区等不同活动空间串联在一起。

3.1.7古塔观景区。位于象山公园的西北部,主要表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园区内的象山塔(锦绣塔)是园内除了象山阁外另一重要的建筑,高76.69m,是江南第一高塔。它不仅是整个园区的最高观景点,更合理地处理了垂直交通和游人的观赏空间,塔内象山先生的系列展示更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象山塔与公园两大门之间由中间狭长模纹花坛进行衔接,花坛中鱼形、蝙蝠形的图式寓意着“富足有余”,台阶的两侧是红花继木和金叶女贞、栀子花构成的模纹花坛,另一台阶通向锦绣花道,台阶下来是一个树阵式广场,广场上波浪型铺地与湖滨的岸线相辅相承,塔的周边以自然式园路结合地形起伏变化的生态种植为主。

3.1.8湖光云影区。此区位于为沿湖水周边,包括湖心亭、拱桥、廊桥、“鹅湖之会”亭、游船码头、三孔桥等。象山湖是公园水景的主要展示面,其为公园基地原有,驳岸规整,除要求新增湖面外,原则上未作其他调整。设计中侧重于“诗情画意”的意境塑造:以“水面为镜,倒影为图”映射成景。①“鹅湖之会”亭:“鹅湖之会”亭是此区的文化焦点。象山湖又名“鹅湖”,在亲水平台上设计了2个亭子。命名为“鹅湖之会亭”来纪念陆九渊与朱熹二人于1176年的“鹅湖之会”,同时这个亲水平台也是人们的一个观景、亲水、休憩的好去处。②游船码头:沿儿童游乐区一旁的地坪。是由白沙和几组具有异国风情的植物构成的“碧湖白沙”小景,草坪的白沙好似蜿蜒的一条小溪,慢慢汇入波澜不惊的象山湖中。游船码头是挑出水面的一个扇形平台,码头中间有2处用栏杆围合的小水面,使码头仿佛浮在水面。③锦绣花道:位于象山湖北岸,是1条滨水台阶式步道。整条游步道由大色块绿篱、仡灌木花坛组成,游人拾级而下,可以充分临水。④水心亭:水心亭与码头、鹅湖之会亭形成三角形,互成对景,是3个湖畔极佳的观景点。此外水心亭也是象山阁的的延伸。

3.2种植设计及地形设计

3.2.1种植设计。本方案的植物配置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土质情况,选择并增加色叶及花果类植物,以丰富景观带内的植物种类及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在植物配置同时以生态造景为原则,营造多种形态各异、色彩丰寓的小森林、树丛、疏林灌草丛、林荫带等植物景观。选植当地的乡土树种,常绿树和阔叶树相结合,与灌木、地被、水生植物形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以分隔竖向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

具体植物配置:①以草坪为基调的配置。以暖季型的马尼拉和冷季型的黑麦草混合型草坪整体覆盖,使四季常绿。草坪设置是公园整体植物配置的基调和主体。②缓坡周边地带的植物配置。采用杜鹃、红继木、金叶女贞等,特别是在当地生长较好的栀子花,组成大体量的直线形或弧形模纹,体现地方植物特有的景观特色。配以银杏、雪松等观赏树,作为点缀,增加立体感及植物层次,形成简洁、开阔、活泼、明快的景观效果。以池杉、柳杉、杨树为主体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公园周围,起到阻挡城市主干道噪音的作用。③园路绿地的植物配置。园路绿地的植物配置,有观赏性和遮荫2种功能,选择香樟、广玉兰、榉树等作为骨干树种,用以遮挡东、西侧太阳辐射及为道旁座椅上的游人提供遮荫。整个植物配置以观赏为主,灵活配置,创造丰富的游览景观。④主、次广场相邻绿地的植物配置。主、次广场的檀物配置以简洁、大方、明快为主,采用杜鹃、红花继木、金叶女贞等组成大体量的直线形或弧形模纹,烘托入口氛围,主干道乔木以树坛式种植为主,主入口树干挺拔、树干丰满的棕榈类植物为主要景观特色,结合涌泉水池形成整洁、舒展、通透的景观效果。⑤建筑及水景区、沿河景观带的植物配置。水景植物配植上选择垂柳、桃花,以及能呈现水生态的墨西哥落羽杉,水边、水中适当选用睡莲,香蒲、鸢尾、彩叶美人蕉等既能改善水质又体现园林意境美的植物。⑥四季花卉。公园花卉以三季草花为主体,配以适量的新优植物。如月季、玉簪、鸢尾、花叶蔓长春、大花萱草、黄金菊等。为保证主要地带的气氛效果,公园花卉主要配置在广场、建筑、水边等人流相对集中的地带。⑦景观树的植物配置。公园的观景树配置重点选择在周边缓坡区域及大草坪中间地带。采用点植少许雪松、银杏作为观景树,减弱大草坪的空旷感。增加植物群落的观赏点。

3.2.2地形设计。本案地形较为复杂。场地总体地形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有利于绿地的自然排水。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顺应地形,节省土方,可获得地表径流;从观景角度来说,居高观赏方得妙趣。在园区规划设计中,在地形处理上注意用地形变化来围合空间,本着“因地制宜”的造园原则,尽量在满足土方平衡的前提下,仅对局部区域适当进行微地形改造,利用复杂的地形塑造出多变的园林空间景观,让游客在一步一景、极富人文内涵的园林中,细细体味象山先生的思想,以及其本人的高贵品质。在具体设计中,利用现有的地形条件,创造出利于植物生长的良好条件,创造不同的自然植物风景和人文历史景观。

3.2.3其他。①道路系统设计。主园路宽7m,次园路宽4~5m,游步道宽1.2~1.5m,组成小循环。主干道是广场式林荫道,7m道路两侧加宽到15m,以广场式铺装,大树种植,形成林荫路与林荫广场相结合的道路形式道路系统规划,路面铺装依道路不同功能而分,湖滨环湖道以大理石为主,广场以舒布洛克砖为主,林中小径则选择石板路或结合卵石。②照明及排水设计。大型铺装广场以庭院灯(广场灯)或草坪灯作为主要照明设施,作为灯光环境底景,以泛光灯照射广场上的雕塑、树木、构筑物和其他小品,并结合埋地灯来丰富广场的空间内容,烘托或热闹或静逸或雅趣的环境气氛。选用不同光色的光源,营造冷暖不同的艺术效果。花带照明设计体现线形的韵律感和起伏感,选用草坪灯、埋地灯或泛光灯勾沿边缘布置,光色选择以体现花色、叶色为原则。主干道庭院灯隔20~30m布置,草坪灯隔10~15m布置,在满足总体照明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各景观的照明要求,达到景观、功能、经济3者的和谐统一。公园水体占面积较大,水景照明设计要结合水上的桥、亭、榭、水生植物、游船等照明,利用水的镜面作用,观赏水中形成的倒影,用泛光灯照亮整个水体,来表现水体与周边环境的明暗对比。排水依据地形向城市主干道及园区道路排放,沿象山湖边放坡,往象山湖排水。③土壤改良。象山公园的土壤情况并不理想,为保证植物生长良好,成功构建植物生态群落,不仅要适地适树,还要注重种植时土壤的改良,例如施用钙镁磷肥,供给钙镁磷等营养元素。同时,还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促进植物生长。施用骨粉、腐熟的有机肥(最好是鸡鸭粪)、中性的栽培介质(pH值7.5左右)……都可有效调节土壤酸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通气性。

猜你喜欢

规划设计
电信管线资源管理系统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数字化电网技术在电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规划的设计与实现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提升榆林地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水平实现林业健康稳定生产
农村配电网升级改造规划原则及方法研究
论配网自动化的规划设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