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森林经营管理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2009-06-21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6期
关键词:森林经营基本要求内涵

程 宏

摘要介绍了森林经营管理的概念和内涵,基于森林经营管理的总目标和基本要求,指出森林经营管理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最终提出了森林持续经营与发展战略。

关键词森林经营;内涵;总目标;基本要求;指导原则;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175-02

1林经营的概念和内涵

森林经营从狭义上讲是森林培育措施的总括,即从宜林地上形成的森林起到采伐更新时止的整个生产活动。包括森林造林、抚育、主伐再更新等重要内容。从广义上讲,森林经营是围绕森林的一切经营活动。

森林经营的理论自1713年德国卡洛维茨提出森林永续利用理论以来,先后又提出了木材培育论、森林多功能论、船迹理论、协同理论、林业分工论、新林业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以及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从上述理论来看,永续利用理论是人类林业认识的第1次飞跃,它最大的贡献就是认识到森林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在培育上进行适度开发利用,才能使森林持久地为人类的发展服务;森林多功能论是人类林业认识的第2次飞跃,它最大的贡献就是承认非木材林产品和森林的自然保护与游憩价值决不亚于木材产品的价值。而且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后者对于人类的价值会日益增加并上升到主导地位;近自然林业理论是人类林业认识的第3次飞跃,认识到人力的不当干预虽然可以获得木材的高产,但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潜在的负面影响,消除这种负面影响甚至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是人类林业认识的第4次飞跃,它把当代人的利益和后代人的利益,把务林人的利益和全社会的利益,把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部纳入决策的视野,给予同样的重视。

2森林经营管理的总目标和基本要求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和普及,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作为森林经营管理的总目标已经被大家广泛接受。森林可持续经营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各个尺度上保持和促进森林可持续性的经营管理。它既是可持续林业的基础,又是可持续林业的一部分,必须服从于林业和区域可持续的发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政府间森林论坛秘书长梅尼认为,森林可持续经营应当“在没有不可接受的损害的情况下,长期保持森林的生产力、可再生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

因此,森林可持续经营就是通过在各个尺度上对现实和潜在的森林生态系统实施保护、经营、恢复、建设、管理和利用,能够在保持、提高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整体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满足地方、区域和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持续发展对森林多种产品、服务和文化价值的要求。这是森林经营管理的总目标。

由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结合森林等级结构理论和相关生态理论不难理解,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对森林经营管理的基本要求,总结起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持林地生产力,不能引起林地退化;二是维护森林的多种产品功能、服务功能和文化价值;三是保持森林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四是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五是保持各个尺度上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六是保持和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整体可再生性。

3森林经营管理的指导原则

作为森林经营管理的指导原则应当既不失原则性,又明确、具体,既要是具体的标准和指标,又要有相当程度的可操作性。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森林经营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3.1系统整体性原则

系统整体性原则要求将森林看作整体性等级结构系统。用整体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研究解决森林经营目标和森林经营管理问题。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将森林经营活动既看作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又看作是可持续林业的一部分,同时又是由内部相互联系的由不同森林景观和林分经营活动构成的整体。

3.2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制订经营目标和经营措施。保证生态系统在区域、景观和林分水平上具有可持续性。这不仅包括作为物质资源的可持续性,还包括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可持续性。

3.3公益性和社会参与原则

公益性和社会参与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充分认识森林经营的公益性特点,考虑社会要求,使森林经营规划目标和经营措施符合当地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鼓励社会参与管理和决策,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得到社区的支持。其中包括:一是森林经营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协调;二是广泛的社会宣传和教育。

3.4可持续利用原则

可持续利用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坚持森林产品收获利用与该产品的再生速率保持适当的均衡。为实现可持续利用,应当对影响产品形成或再生速率的因素有较全面的了解,通过制订可持续的经营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产品再生速率,在此基础上,提高森林产品利用量。

3.5经济合理性原则

经济合理性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中,任何森林经营活动项目都需要进行经济可行性论证,避免因缺乏必要的经济分析给经营者带来经济损失。经济可行性论证应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在可靠的经济预测基础上,充分考虑在有意义的时间尺度上的近期利益和长期影响。要充分认识到,对森林经营管理单位来说。由错误的经营决策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往往会转化为对现有资源的巨大压力,由于经济状况恶化,企业将被迫放弃原来规划的目标和经营措施,进而危害整体的可持续性。

3.6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对森林经营决策采取谨慎的态度,即在不能明确肯定该如何处置时先行搁置。森林可持续经营要求森林经营建立在充分的生态学合理性、社会满意性和经济可行性基础之上,对森林经营活动可能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但实际工作中常常会由于信息不全面、不充分,或相关知识不足等原因,无法对森林经营效果作出明确评价,而森林经营活动的影响极其深远。现在的经营措施会影响到今后数十年甚至几代人,有时会造成永远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在缺乏充分决策依据的情况下,要采取谨慎的态度,选择保守的经营措施,为今后进一步采取措施留下充分的余地。

4森林可持续经营与发展战略

4.1提高林业管理能力和水平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和提高的今天,环境与发展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森林在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提供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人类的发展也面临着日益突出的生态、资源和环境等不断恶化所带来的威胁。林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同时也肩负着改善环境、保证国土安全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建立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体系,

充分掌握森林资源状况及发展趋势,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调控,使森林资源在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也发挥其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公益性功能。通过规划和建设,要全面提升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充分体现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在保障林业快速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4.2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

森林作为自然界陆地上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组成结构最复杂、物种资源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对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地球生命系统的支柱,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碳储库和能源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污染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是人类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森林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是林业和生态问题的基础与核心。森林资源是一个巨大的、可再生的、动态变化的自然资源,要及时准确掌握森林资源变化和生态环境状况,为决策部门提供准确、详实的森林资源数据及环境发展变化趋势信息,从而保障国民经济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林业必须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立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林业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建设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建立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和森林资源行政管理体系已成为林业发展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4.3分类经营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手段

按可持续发展理论,森林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满足后代人的需要。现代林业一个重要的经营思想,就是对森林实施分类经营。根据对森林功能的不同需求,把林业划分为公益性林业和商品性林业2大类。对公益林和商品林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生态公益林按公益事业进行管理,以政府投资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商品林业按基础产业进行管理,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

4.4生态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由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五大”历史性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林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可持续发展中,应该赋予林业重要的地位。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多样需要,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

猜你喜欢

森林经营基本要求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谋求森工林区经济新发展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创新教育督导方式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克服品牌设计障碍的基本要求及对策
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考
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抚育设计分析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