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淮丘陵地区板栗丰产园营建试验

2009-06-21董吉庭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6期
关键词:板栗

董吉庭

摘要通过技术干预措施探索矮化密植早产技术。结果发现:板栗栽植宜选择树冠紧凑、耐修剪、品质好、成熟期较早的品种,以4m×4m或4m×5m的初植密度建园,保持馒头式冠形可达到速生丰产的目标。

关键词板栗;丰产园;营建;江淮丘陵地区

中图分类号S6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147-02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属壳斗科板栗属植物,为我国特有、分布较广泛的干果类经济林,因其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经营周期长、丰产性稳定、果实营养价值丰富、香糯甜美,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素有“铁杆庄稼”之称。江淮地区由于气候地理环境特殊,丘陵岗地土壤干旱瘠薄,板栗为各类栽培果树的首选树种。为此,笔者在江淮地区进行营建速生丰产板栗园试验,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安徽省江淮之间的滁州市南谯区腰铺镇西林场,东经118°10',北纬32°20',气候属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4.5℃,年降雨量1041mm,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合多种树木生长,典型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该地区由于梅雨、干热风、夹秋旱和降雨规律性不强,导致多种果树速生不丰产,丰产不优质,经济效益无保证,从而得不到广泛推广。试验地朱大山海拔高50~200m,土壤为石灰岩、石英角斑岩发育的普通黄棕壤,土层30~80cm,土壤质地由粘壤至砂壤,肥力较差;建园前林地为人工黑松林、黄檀和山槐次生林、槲栎薪炭林等。试验地面积为10hm2

1.2试验设计

针对板栗经营现状,按照“矮、密、早、丰”原则进行技术设计,一是以初植密度6m×7m、4m×4m、2m×4m几个代表性密度建园:二是种苗类型,选嫁接苗、实生苗、实生栗树几个类型;三是良种筛选,共收集省内外20个板栗品种进行多目标经营模式设计;四是丰产树型设计,包括乔林式、扁平式、馒头式等。

2结果与分析

2.1密度对丰产园建立的影响调查

根据板栗寿命较长的特点,一般采用实生苗、大株行距造林,技术标准为6m×7m。为了达到速生丰产、早产的经营目标,本试验有目的进行高密度造林,选择4m×4m、2m×4m等几个密度。造林时间为1999年3月,整地方式为块状,规格为60cm×60cm×40cm;苗木为一年生苗,苗高80cm,管理上采取块状抚育、割灌等常规措施。2004年3月进行矮砧多穗嫁接,2006年12月进行树冠调查,主要指标为骨干枝数量、冠长、冠幅等。

从表1可以看出,板栗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较高。可一次造林成功。第1年造林、第6年嫁接、第8年树冠成型挂果,平均冠幅2.5m×2.5m,说明嫁接方式、树冠大小对初植密度无直接影响,但对速生丰产性影响很大。4m×4m试区,栗园郁闭度达到0.5,5年后郁闭度0.7以上,产量达到2500kg,初步达到速生丰产指标;6m×7m试区。嫁接后第3年郁闭度仅有0.2,10年后才能达到合理郁闭度标准,但产量仅有952kg,仅达到4m×4m试区38.1%,并且林地较为荒芜,管理难度大,单位面积产量较低;2m×4m试区,嫁接后第3年就完全郁闭,郁闭度达到0.9左右,已经超出板栗合理经营郁闭度0.7的水平,出现了树冠扁平、冠下自然整枝现象,短期内单位面积总产量达到3750kg,是4m×4m试区的1.5倍,但单株产量已经出现下降趋势,需及时间伐确保单株板栗光照和营养空间。

2.2不同类型种苗对建园的影响

果树常规建园技术主要采用嫁接苗。为了验证不同种苗类型的优越性,本试验采取二年生嫁接苗、一年生实生苗、五年生实生大树3种方式建园。进行速生丰产指标测定,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采用嫁接苗建园,无需再嫁接,挂果时间可缩短到造林后第2年,但有果无产;由于在苗床上2~3年内,根系庞大易受损伤,生长迅速,造林后缓苗期达2~4年,直到第5~6年才能达到成园标准,7~8年后才可能进入丰产期。采用一年生实生苗造林,由于根系幼嫩、无缓苗期,2年后地径粗度可以达到4cm左右,第3年嫁接;由于粗度适宜、嫁接成活率高,当年即可基本愈合,不会出现皮部病虫害和自然腐烂现象;可以达到嫁接后1年成型、2年成园、3年丰产的目标,比嫁接苗成园期缩短1~2年,丰产期缩短2~3年。对于树龄达到5年以上的实生大树而言,嫁接时间需推迟到第6年,按照一年成型、2年挂果、3年丰产的目标进行管理,嫁接前无年始挂果,第8年丰产;对比一年生实生苗造林,成园和挂果时间推迟3年。丰产时间推迟3年;同时,由于砧木高大、粗壮,技术上只能采用高接换头或矮砧多穗的嫁接方式,接穗数量为4~10枝以上,成本成倍增加,并且由于粗砧当年愈合率低于60%,极易感染病虫害。

2.3良种选择对建园的影响

板栗属适应性广泛的干果,北到辽宁、南至两广均有分布,气候地理条件的巨大差异形成大量的地带性品系。因此,在品种选择上应以地方品种为主,适当选择一些特用品种,如安徽省的乌早、叶里藏、蜜蜂球、大红袍、处署红、二水早、二新早、早粟子、黄栗蒲,粘底板、大腰栗、软刺早,江苏省的青扎、焦扎、九家种、大底青、重阳蒲。以及日本的银寄、丹泽、筑波等。通过对比栽培和筛选,确定建园目标。一是成熟期。,早熟品种主要有乌早、早栗子、二水早、二新早等,尤其以二水早最突出,可早于其他品种20d成熟;中熟品种主要有处署红、蜜蜂球、大红袍等;晚熟品种有重阳蒲、大底青等。二是树冠类型。紧密型的主要有蜜蜂球;松散型的主要有叶里藏、青扎、焦扎、大腰栗,树冠枝条开张、结实稀疏,不适合密植栽培。三是果实采集方式。绝大多数品种栗子可以自然脱落,但也有粘底板、大底青等少数品种不脱落,采收难度较大。四是特珠用途。日本银寄、丹泽、筑波作为罐头品种适合机械脱皮和耐贮藏,耐干旱瘠薄品种有黄栗蒲等。

2.4树形对板栗丰产性的影响

为了探索板栗丰产性,试区对树形进行了专项调查。从表3可以看出,树冠形状与板栗丰产性有直接的影响。扁平式树冠主要是单位面积板栗树数量较大,郁闭度大于0.8,板栗叶片集中在树冠最顶部,形成平面,营养面积在10000m2/hm2左右,结实量最低。乔木式树形,因树冠狭小,叶面积指数在13000~15000m2/hm2之间。板栗只在平行枝以上的外围结果。因此,此类栗园果实也只能在树冠顶端,产量略高于扁平式树冠,丰产性一般。馒头形树冠,叶面积指数达到40000~50000m2/hm2,营养空间呈主体式构造,挂果面增加了3~5倍,是最具丰产性特征的树形。

3结论

(1)板栗为强阳性树种,单位面积数量对丰产园建立有显著影响,初植密度宜选择4m×4m或4m×5m,避免出现成园周期长或密度较大而及早间伐的现象。

(2)苗木类型选择是建立速生丰产园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采用一年生实生苗造林,造林后第3年及时进行矮砧嫁接,通过强度摘心、骨干枝培养和及时整形修剪,可以实现嫁接后“1年成形,2年挂果,3年丰产”的目标。

(3)优良品种的选择是速生丰产的种质基础,除特殊用途和目的外,宜选择树冠紧凑、耐修剪品质好、成熟期较早的品种,主要有二水早、蜜蜂球、处署红、大红袍等。

(4)板栗具有在树冠表面结果的特殊性状,因此选择适宜的冠形是速生丰产的重要保障,馒头形(圆球形)具有采光足、叶面积指数高、树冠饱满圆润的特点,是丰产栗园的首选树形。

猜你喜欢

板栗
捡板栗
炒板栗
打板栗
打板栗
板栗价格走高建议勿囤货惜售
愉快的板栗节
糖炒栗子的新口袋
板栗“收割机”
板粟壳这样剥最轻松
兴隆早熟板栗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