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生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2009-06-21蒋春艳周美玲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6期
关键词:防治

吴 烨 蒋春艳 张 川 周美玲

摘要总结了花生茎腐病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以期为花生茎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花生茎腐病: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136-01

花生是福建省第三大作物,也是油用与食用兼用型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1万公顷。龙岩市种植花生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1200hm2,总产4500t,大部分用来加工湿烤咸酥花生。据文献显示,茎腐病的主要发生地为北方,但是近几年,随着南方花生栽培面积的扩大,重茬地增多,花生茎腐病在龙岩市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保证花生生产的顺利进行,做好花生茎腐病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1茎腐病的病原

花生茎腐病(Diplodiagossypma(Cke)MeGuire&Cooper.;)俗称烂脖子、掐脖子、烂脚病,真菌半知菌亚门类色二孢属,是花生的主要病害之一。病菌分生孢子器散生或集生,球形或烧瓶形,在寄主表皮下埋生,成熟后暴露。孢子器暗褐至黑色,单腔壁厚,有一乳头状突出口。病菌菌丝生长适温为23~35℃,有耐干燥和水浸特点。田间采集病株在室外贮放226d.在室内存放869d,病菌仍具侵染能力。培养菌丝体在水浸243d情况下,致病力无变化。

2发生规律

茎腐病病菌主要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混入土杂肥中越冬,也可以粘附在种荚和种仁上越冬,借风雨或农事操作而传播,从寄主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致病。茎腐病发生流行同天气、种子、栽培管理和品种抗性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花生幼苗在出土前即可感病,病菌常从子叶或幼根侵入植株,受害子叶呈黑褐色,发展引起基部组织腐烂,扩展环绕茎基,使地上部萎蔫枯死;潮湿时,病部产生密集黑色小突起,表皮易剥落,纤维组织外露;干燥时病部凹陷,最后全株枯死。收获期若雨水多,种荚未充分晒干就入库,或入库后保管不善造成种荚发霉,种子生活力降低,种子带菌率增加,播种后易发病;连作地,土壤结构和肥力差的地块,或施用带病残体的土杂肥,发病较重;春花生较夏花生发病重,早播春花生较迟播的发病重。

3危害特点

茎腐病的发病部位主要在第1对分生处或根茎的中上部。幼苗期首先侵染子叶,使2片子叶发生黑褐色腐烂,然后侵染接近地面的茎基部或地下的根茎部产生黄褐色水渍病斑,逐渐扩成大斑块,呈黑色,并绕茎四周扩展成一环形病斑,使维管束腐烂。成株感病初期,地上部叶色变午间叶柄下垂,复叶闭合,早晨复原,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叶柄全部萎蔫。在天气干旱的情况下褐色枯死,在阴雨天,病株腐烂变色。苗期病株从症状出现到死亡约3~4d,其他生育期,从出现症状到死亡约10~40d。茎腐病发生在整个大田生长期,田间通常表现在花生开花期和结果期有2次明显的发病高峰。据观察,在5~6月随着温度的升高,相对湿度加大,有利于病害发生。重病年份,发病面积甚至达50%以上。一般田块发病率为10%左右,严重时成片死亡,颗粒无收,严重影响产量。

4防治对策

4.1物理防治

茎腐病的病原寄主范围包括20多种植物,除花生外,还有大豆、棉花、绿豆、菜豆、甘薯等。合理轮作时应注意避开茎腐病的寄主范围。病轻的与禾本科等非寄生作物轮作1~2年,病重的则需轮作3~4年才可有效防治。花生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株,并深翻,可有效减少土壤中的病菌量。

4.2保证种子质量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对种子充分晒干后安全贮藏。播前晒种和选种可减少种子带菌量,提高花生生命活力和抗病性。

4.3化学防治

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用多菌灵拌种、浸种或喷雾。拌种用25%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分别按种子量的0.5%或0.3%拌种。浸种用25%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分别按种子量的1%或0.5%浸种,用水25~30kg,将药粉在水中混合均匀再加入50kg种子浸24h,并翻动几次,当种子将药水完全吸干即可播种。除多菌灵外还可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防治花生茎腐病,喷雾的效果比浸种和拌种的效果差一些,但可作为预防花生苗期发病的一项补救措施。用25%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分别配制500倍液或1000倍液,或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在花生全苗后喷雾,在开花前再喷1次,可基本抑制该病的扩展蔓延。此外,要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5结语

近年来,由于作物栽培中的连作以及培肥地力措施被忽视等,使一些土传病害日趋严重,成为生产中的重要障碍之一。

猜你喜欢

防治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