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柑桔潜叶蛾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

2009-06-21张志勇古子怀郭樱花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6期
关键词: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张志勇 古子怀 郭樱花

摘要介绍了柑桔潜叶蛾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及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法。以期为柑桔潜叶蛾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柑桔潜叶蛾;危害特点: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6.661.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126-01

柑桔潜叶蛾是柑桔类果树新梢上最主要的害虫,其对新梢抽放的质量影响较大。要提高产量必须扩大柑桔树体树冠,必须放出质量较好的新梢,而要管理好新梢。则要抓好柑桔潜叶蛾的防治。

1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仅2mm,翅展5.3mm左右。触角丝状。体翅全部白色。前翅尖叶形,有较长的缘毛,基部有黑色纵纹2条,中部有“Y”字形黑纹,近端部有一明显黑点;后翅针叶形,缘毛极长。足银白色,各足胫节末端有1个大型距:跗节5节,第1节最长。

(2)卵、扁圆形,长0.3~0.4mm,白色,透明。

(3)幼虫。体扁平,纺锤形,黄绿色;头部尖;足退化;腹部末端尖细,具有1对细长的尾状物。

(4)蛹。有前蛹期。蛹扁平纺锤形,长3mm左右,初为淡黄色,后变深褐色。腹部可见7节,第1节前缘的两侧及第2~6节两侧中央各有1瘤状突起,上生一长刚毛;末节后缘两侧各有一明显肉剌。蛹外有薄茧,茧金黄色。

2危害特点

以幼虫潜蛀入植株的新梢、嫩叶内,在上下表皮的夹层内形成迂回曲折的虫道,使整个新梢、叶片不能舒展,并易脱落;削弱光合作用,影响新梢充实,成为其他小型害虫的隐蔽场所,增加柑桔溃疡病病菌的侵染机会,严重时可使秋梢全部枯黄。

3发生规律

柑桔潜叶蛾在广东1年发生15代以上,完成1代需18d左右,以蛹和幼虫在被害叶上越冬。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虫开始危害,7~9月是发生盛期,危害严重,10月以后发生量减少。成虫大多在清晨羽化,白天栖息在叶背及杂草中,夜晚活动,趋光性强。交尾后于第2~3天傍晚产卵,卵多产在嫩叶背面中脉附近,每叶可产数粒。每头雌虫可产卵40~90粒,平均60粒左右。幼虫孵化后,即由卯底面潜入叶表皮下,在内取食叶肉,边食边前进,逐渐形成弯曲虫道。成熟时,大多蛀至叶缘处,虫体在其中吐丝结薄茧化蛹,常造成叶片边缘卷起。苗木和幼龄树,由于抽梢多而不整齐,适合成虫产卵和幼虫危害,常比成年树受害严重。

据多年观察发现潜叶蛾在一年中的不同节气存在着回升、盛发、下降的盛衰变化。回升期(清明至小满):清明以后,气温稳定上升,适逢柑桔迟春梢和早夏梢抽生。给潜叶蛾提供了食物,虫口回升。此时若没有柑桔新梢,潜叶蛾不能回升。盛发期(小满至小暑):柑桔夏梢盛发。再加气温又进一步升高,因而这一时期成为潜叶蛾的盛发期。下降期(小暑至处暑):此期为全年最高温期,这也是导致潜叶蛾虫口下降的原因。据观测续连10d的日最高气温平均达到33.2℃以上,潜叶蛾虫口就会下降。

4防治措施

4.1园艺防治

(1)抹芽控梢,统一放梢。放梢的标准:全园有70%~80%的植株抽梢,每株树有70%~80%的枝条抽梢时,一次性统一抹净,然后进行放梢。放梢时以去零留整、去早留齐、去少留多为原则。从放好柑桔夏梢和秋梢的大局出发,对迟春梢和早夏梢予以抹除,坚持到放梢前停止。冬春季影响潜叶蛾发生的主导因子是低温,夏秋季节影响潜叶蛾发生的主导因子是食物,主要是柑桔嫩梢。因此,控制虫源的根本措施是抹芽控梢、统一放梢。放梢的时期要抓住柑桔潜叶蛾的发生低峰期,一般小满至芒种(5月下旬至6月上旬)放夏梢,大暑至立秋(7月下旬至8月上旬)放秋梢。放梢时施好3次肥,分别在放梢前15d施促梢肥,放梢前2~3d施攻梢肥,放梢后3~4d施壮梢肥。

(2)不同年龄的柑桔树,放夏梢、秋梢的时间有所不同。未投产的幼树,于5月底或6月初放夏梢较为适合;投产的青年树,为防止夏季落果,于6月下旬初放夏梢较为理想。不论是5月底或6月下旬放夏梢,夏梢期均处在潜叶蛾的盛发期,都有招致严重危害的危险。潜叶蛾盛发期的虫源,直接来自于回升期繁殖的虫口。衰落期虫口很少,春梢很安全,没有防治的必要。因此,控制回升期虫口的回升,是安全放好夏梢的关键。

柑桔放秋梢的时间,老年树和盛产后期的衰弱树,于大暑过后放梢较为适合;中年盛产树于立秋放梢较为理想:青年树和幼树于处暑前后放梢较好。立秋前放梢可以利用潜叶蛾下降期虫口下降的机会,减轻为害。立秋后放梢到处暑尾叶还未完全展开,仍有遭受潜叶蛾次盛期为害的危险。

4.2药剂防治

成虫羽化期和低龄幼虫期是防治适期,防治成虫可在傍晚进行;防治幼虫,宜在晴天午后用药。在新梢1cm长时立即喷药,全园50%的树都抽梢第2次施药,7d后再喷1次。药剂选用10%二氯苯醚菊酯2000~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500倍液,或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杀虫和杀卵效果均好),或25%两维因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5%吡虫啉乳油1500倍液。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3~4次。

猜你喜欢

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黑绒金龟子在玉米上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双叉犀金龟在豫南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