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纪录片娱乐化的文本表达探析

2009-06-20

消费导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

刘 珺

[摘 要]本文通过对电视纪录片娱乐化文本表达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重点探析、提出了电视纪录片娱乐化要适度、适情、适时的理念,表达了自己对电视纪录片娱乐化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 文本表达 娱乐适度 积极的娱乐

作者简介:刘珺,1973年4月出生,女,讲师,新闻学硕士,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人文与法学系教师,研究方向是新闻应用、影视传播。

电视是一种文本,当节目与任何一个观众发生互动的时候,就会刺激意义和快乐的产生,作为电视节目类型之一的电视纪录片,是电视文本的一种表达样式。那么在当前这种娱乐化风潮之下,电视纪录片娱乐化的文本表达是如何建构的?如何用影像语言和电子编码来营造好看、精彩、生动的文本?这些都是我们将要关注的问题,文章将通过电视纪录片的文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解析电视记录片娱乐化的文本表达方式。

一、电视纪录片娱乐化的文本表达之内容题材篇

电视纪录片娱乐化的题材选取首先具有一般纪录片选题的共同特征,但是在当下娱乐化的风潮之下,电视纪录片要赢得受众的关注,其文本的内容表达就显得愈发重要,以内容为王的电视纪录片要体现娱乐性的特质就要在文本的题材选择、主题表现等方面呈现新的面貌、突出娱乐的新特点:

(一)突破陈规,选题注重重大性、新闻性、时效性

从新闻角度选择纪录片的题材,把生活中刚刚发生的重大事情及时地报告出来,聚焦世界重大时事,强化纪录片的时事性、新闻性和时效性、直接触及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必然会引起较大的反响。诚然,纪录片的时效性没有新闻那么强,但是纪录片时效性的价值在于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否能够及时地抓住生活中最新的东西,及时解答人们的疑问。与新闻专题报道相比,着眼于时事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更追求报道中的艺术性、在制作和播出方面提供更大的空间,艺术性地再现新闻事件,从而弥补特别报道的不足。把纪录片与新闻、时政联系起来并不是一个新观念,历史上最成功的电视纪录片和新闻结合的例子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1968年开始播出的新闻杂志型栏目“60分钟”。国外的纪录片导演为寻得片子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往往从当时的新闻热点中寻找内容和素材。题材在时事上的关注让“电视记录片继承了媒体设置社会议题的功能,通过媒介的方式,把人们关注的或者潜在关注的某些社会思潮、社会倾向,让它显露出来,公开化,进入公众领域。注重和当下的社会、文化、历史热连接起来,给社会舆论加温,激发纪录片潜在的可能性”,[1]引起社会和公众的极大关注,赢得纪录片的高收视率。

(二)关注历史、关注人文、全球化视野、本土化策略

今天我们看到能在国际上频频获得大奖的纪录片作品,几乎都离不开全人类所共同关注的话题:情感,战争、灾难、环保、命运、情感、人性等等,这些作品包含着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这个时代所发生的事件和人物命运的反思,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作品的深度和震撼力。人们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寻求某种现实的灵感和启迪,从而通过正确认识历史达到更加深刻认识现实的目的。“纪录片直接关注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维。它以人为核心向外辐射出世界的纷纭、社会的动态、科学的进步等。题材的人文特征是纪录片的特点,它的主题趋向更为深层更为永恒的东西。”[2]其实娱乐不仅仅是猎奇、搞笑、滑稽的代名词,并非只有相声、小品、歌舞才是娱乐。娱乐是一个大概念,让人激动、产生共鸣、甚至感觉悲壮,滴下崇高的眼泪也一样是娱乐。

关注历史,关注人文,在一种普世的意识形态框架中选择题材;全球化视野、本土化策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这样才能赢得世人的关注。因为纪录片是要用来享受的,观众享受的是纪录片的真实、知识、历史和一种人文的情怀,这也是纪录片娱乐化的一种题材内容选择表现。

(三)现实题材选取具有较强娱乐性的故事和人物

针对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如果选拍的题材本身很有特性,很适合画面表现,或者被摄者个性张扬,很愿意在镜头前表现自己,那么这部纪录片一定好看。所以娱乐化的纪录片与选材有很大关系,具有时代性、新鲜性、复杂性和人文性的现实题材是我们的首选。

比如浙江卫视拍摄的《阮奶奶征婚》,表现的是安徽一位82岁的阮奶奶,在报纸上刊登征婚广告,在全国选老伴的故事,观众是在欢乐愉悦中观看这部15分钟的纪录片的,节目结束的时候观众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纪录片《三节草》讲述了一个16岁嫁入泸沽湖摩梭人土司做压寨夫人的汉族女子肖淑明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反映了她从一个正在接受现代教育的中学生转变为摩梭人母系社会的土司夫人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主人公丰富的经历就为选择素材提供了好看的卖点,同时也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不好看也难。

二、电视纪录片娱乐化的文本表达之外在形式篇

电视纪录片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的包装,在确定了电视纪录片的表达主题和内容之后,好看是电视纪录片追逐的。电视纪录片娱乐化的好看形式有些什么新的变化,新的特点?将在本节一一讲述:

(一)故事化故事形态展现真实内容

故事化是“文艺作品中用来表现主题的情节”,它具备连续性、富有吸引力、能够感染人。对于纪录片来说,故事化是手段,纪实才是目的,纪录化的故事片可以看作是在纪录片这个特定领域内向影视剧靠拢、借鉴、互补和融合,它得到的仍然是真实。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只要守住真实的底线,故事化处理就不会偏离纪录片的本质,关键在于纪录片对真实故事的处置方式。故事的叙事方式在故事片和纪录片中没有多大的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冲突、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故事”对于故事片来说是虚构的,但“故事”对于纪录片来说却是真实的,它来源于被纪录的真实故事本身和编导的艺术性处理。

国外的纪录片如美国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aphy、Discovery发现频道、历史频道的纪录片节目、英国BBC的纪录片都追求故事化叙事的模式,如《失落的文明》、《华氏911》等纪录片都是故事化叙事的典范。我国纪录片在真实性的基础上正逐渐走向故事化,《清宫密档》、《复活的军团》、《故宫》使纪录片的内容由无情节的“事”变为被采访者“说的故事”,再由“说的故事”变为“看到的故事”。许多人物纪录片《最后的山神》、《舟舟的世界》、《英与白》等都充溢着表现人物命运和事件历程的故事,吸引了受众的目光。

(二)情景化情景再现代替语言讲述

关于情景再现,一直还有一个更为普及的名字真实再现。真实再现最初常常用于叙事人叙述的事件无法用影像资料展现时,是为了缝合画面的叙事断点,出现了一些带有表演特性的真实再现的段落,在叙事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修辞的作用。简单的说,情景再现就是让电视纪录片在面对历史题材的时候也能够坚持“让画面说话”。在2005年几部大型的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中,无论是《1405郑和下西洋》、《故宫》,还是2006年播出的《新丝绸之路》、《再说长江》,在谈及还原历史面貌的表现手法时,都采用了“情景再现”的手法。情景再现,突破了“画面缺失”的历史语境,充分发挥了影像表述的魅力以一种文字无法表达的意境方式阐释了历史,同时又不会陷入缺乏细节的叙事尴尬中。

在当代数字影像技术的影响下,情景再现也可以通过数码特技创造出符合历史事实的“影像奇观”,使得历史记录片越来越好看。情景再现中的历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史实堆积或者乏善可陈的考据论证,而是一个可感知、可体验的影像化的语境,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视觉感受和审美需要,从而弥补了情景再现固有的信息缺失。

(三)音乐化音乐渲染情境,拓展主题表达空间

美国匹兹堡公共电视台执行副总裁托马斯·斯金纳先生说:“增强纪录片感染力的另一种手法是音乐。”尤其是在现在强调纪录片的故事性,用音乐来增强其可视性和感染力的潮流中,音乐在纪录片中的功能地位便愈加凸显。它对纪录片叙述节奏的影响,对纪录片中情感、气氛的抒发、渲染和烘托,对纪录片叙事的补充,内容的拓展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使纪录片主题表现得更为丰满、鲜明、深刻。

音乐具有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变化,表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思想冲突等等的特有功能,它可以推动剧情的发展,音乐不仅可以参与纪录片情节发展的叙述,还可以在纪录片中参与讲故事,通过事件的发展,人物情感的变化,用音乐贯穿其中,达到娱乐强化效果。正如托马斯·斯金纳所言:要求作曲家用音符将拍摄素材的内容组合起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音乐讲故事,“在故事的起伏和高潮部分进行情绪渲染,创造出立体的第三种意境。让受众在视听中产生情感,其情感又因人而异,这种立体的效果是音乐在纪录片中表现的最高境界。”[4]

(四)幽默化注重策划与创意 严肃主题表达轻松化

优秀好看的纪录片讲究画面语言的叙述,讲究剪辑的力量,讲究创作的工整流畅。每个纪录片人都想拍到好看的故事,可是有的时候,拍到的却是一些好看故事的“碎片”。这个时候就只有通过巧加工,进行创意化剪辑,通过作者在后期剪辑时,有意识地把这些好看的“碎片”编辑成一组拟人化的很搞笑的情节,同样令人忍俊不禁,娱乐效果很强。用幽默的态度和手法创作纪录片,在纪录片中大量地运用拍摄到的幽默情节和故事,包括一些幽默的对话, 对一些主题严肃的题材和悲剧题材另辟蹊径,运用幽默的故事和表达形式,可能会带给观众一些喜剧轻松的色彩;让观众在轻松接受的同时感受创作者的良苦用心,这就是纪录片娱乐化创作的一条经典的、世界的、通用的路径。比利时纪录片导演菲利普·杜提尔在法国FIFA电影电视节播放的获奖纪录片《老鳄鱼与小雏鸡》为我们记录了一个半残疾的白人老人和一位年轻的黑人女性的联姻,经过许多困难他们终于能走到一起,其中是有许多艰辛的。但是他没有用一种悲惨的遭遇和痛苦的过程来反映情况,而是用一种幽默和轻松的方式,观众看到无论是那位黑人女孩生活的环境还是白人老人生活的环境,大家都是乐观的。

(五)另类化追求视听效果,探索创作表达空间

突破陈规,力求创新的纪录片人给纪录片的创作与表达带来了万千气象,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关于纪录片界限的争论和探讨:象背景重建、手绘纪录片这两种表现手法是这两年在业界争议颇多,今天的另类也许会成为明天表达方式的主流,但有待时间的检验!。

说起背景重建不得不说英国BBC在2003年制作的历史人文纪录片《庞贝古城:最后的一天》、《金字塔》,这些作品很难用传统的纪录片概念去为它归类。作品出现了人们以往在纪录片中看不到的因素:片中有精彩的对话、有查无实据却充满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有英国式的幽默。更为关键的是:这些人物的许多故事,却不是实实在在记录在历史上的。“背景重建比真实再现更进一步挑战了纪录片虚构的底线。之所以称之为背景重建是因为在展现大背景上,作品是尊重事实的,在一些小细节上却是重建的,根据历史资料设想可能的历史情境再加以表现,而不是再现的;这种背景重建能够蕴藏更多创作者的主观倾向,也更能够贴近受众的情感需求,它是否会成为一种成熟的知识类人文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作品的创作模式还有待时间的检验。”[5]

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制作的中国首部手绘纪录片《大唐西游记》,为纪录片的表现形式探索新的空间,一种全新的手绘特效画面成为这部纪录片的影像主体。手绘的纪录片吸引了六岁以下的儿童对纪录片的关注,把它看成一部动画片;把纪录片当动画片看也是纪录片娱乐化创作形式的一大突破和创新吧。

三、电视纪录片娱乐化的适度、适情、适时

在娱乐化、市场化的兴奋剂的支撑下,我们的纪录片还能跑多远?解决之道就是电视纪录片娱乐化要适度、适情、适时。也就是说电视纪录片娱乐化要注重合适、合情、合理、合时的积极的娱乐。这种“积极的娱乐”是相比于一笑而过的浅表的、甚至媚俗化的没有太多深刻意义的消极娱乐而言的,它让观众在轻松、愉快地收看节目的过程中同时获得知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高层次的心理满足。“积极的娱乐”最大的效应就是创造了“娱乐的过程即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的奇迹。[6]电视纪录片娱乐化的最高境界应当是:不露声色地融文化性与知识性在好看的故事里,在故事背后隐藏某种理念或文化,在趣味性与知识性、观赏性与文化性的结合中创造了强大的市场效应。

注释

[1]钟大年、朱冰著,纪录是一种态度[J] 现代传播 ,2006,2:88

[2]朱羽君著,现代电视纪实[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98

[3]俞凡著, 从《探索·发现》看纪录片娱乐化[J] 电视研究 , 2004,12:67

[4]王一夫著 ,论音乐在记录片中的作用[J]当代电视 2006, 1:58

[5]江逐浪著,背景重建:挑战纪录片与剧情片的界限从《庞贝古城》看纪录片的新发展[J]现代传播 ,2006,1:114,115(参考了此文)

[6]陈勇志著,纪录片的栏目化生存与市场化发展探索兼及云南卫视《经典人文地理》的运作[J]广州:南方电视学刊,2006,2:85

猜你喜欢

电视纪录片
浅谈电视纪录片剪辑的节奏把握
电视纪录片的摄影原则与相关问题
电视纪录片的摄像思维与创新
探析电视记录片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研究
论中国电视纪录片原型叙事中的奇石符号
电视纪录片解说者应具备的素养及风格的形成
全球化纪录片的中国之路
电视纪录为载体的中医文化传播新范式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