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考评机制研究进程综述

2009-06-20任福全

消费导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素质大学生

任福全 刘 明 王 璐

[摘 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进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与评价机制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相关研究随着社会形势变化不断发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与评价机制问题研究对于培养人才非常重要,按照思政学科研究重心的变迁,可将研究进程划为1978年至1986年的思政学科初创、1986年至1992年对思想混乱的反省、1992年至2000年的思政改革探索、2001年至今的思政创新研究等四个阶段。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素质 考核与评价机制 研究进程

作者简介:任福全,河北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进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与评价机制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相关研究随着社会形势变化不断发展。但就整体状况而言,该研究数量少、水平低,成果寥寥。在现已发表文献中,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考核与评价的专项研究很少,论文二十余篇,专著尚无;对其有所涉及的相关研究相对成果丰富,论文近二百余篇,专著二十部左右,其中多数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途径和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对考核与评价机制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所得结论基本类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与评价机制问题研究对于培养人才非常重要,按照思政学科研究重心的变迁,可将研究进程划为四个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考核与评价研究在其中并无独立进程。

一、1978年至1986年的思政学科初创

高校重新招生是与国门大开、市场化、双轨制改革、西学入境、政企分离等等全新事物相伴而起的,党和国家对高校的思想控制工作面对前所未有的考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问题在所谓“小龄大学生”入学之日起就得到高度重视,[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官方主导下初步创制。该阶段主要成果有三: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1981年8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会议宣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学科,号召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逐步将该科学建设起来。

其二,专门研究机构的成立。较突出的如:北京市高等院校德育研究会于1982年2月6日宣布成立,并确立该研究会的主要任务“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研究大学德育在培养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大学德育的目的和对大学生进行德育过程中的各种客观规律”;[2] 1984年底,,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在上海同济大学成立,制定了1985一1990年的科学研究规划,内部出版《思想教育研究》会刊,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大学德育的学术团体和第一个全国性的大学德育的刊物。

其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调查的开始。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对21所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政治状况大调查。这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状况的大规模调查后来成了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教界了解和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途径,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研究的主要依据来源。

二、1986年至1992年对思想混乱的反省

1986年和1989年的两次大规模学潮和其间一系列小型学生运动,证明了自197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以来重新恢复的高校政治理论课还未起到到预期作用,高校的学生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用也比预想大有折扣,在个别学校甚至造成了反效果。

局势平静后,思政工作者把研究工作重心定位于反省大学生发生思想混乱的原因,将之主要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大学生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薄弱;第二大学生阅历简单头脑单纯;第三国外势力和思想的影响;第四教育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缺乏重视。提出的对策主要有五:第一加强政治理论课建设;第二充实政工干部和教师队伍;第三加强纪律控制;第四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第五在意识形态上抵制“和平演变”。[3]

此阶段最突出的成果是超越了以往对西方思潮对大学生影响力的认识水平。在上一阶段,主流观点认识到西方思想特别是社科思想和学说大规模涌入,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4] 但“西方”、“ 西方思潮”这样的关键词在研究者笔下却往往语焉不详、面目模糊,这样的理论准备当然不足以抵御西方学说对高校思想阵地的侵蚀和进攻,大学生思想混乱也就不足为奇了。此阶段,出现了深入研究西方思潮对大学生影响的著作,对西方思潮是什么、怎样影响中国大学生有了较全面地分析,揭示出西方思想的影响力在于其呼应了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5]

三、1992年至2000年的思政教育改革探索

邓小平1992年1月的南巡讲话发表后,89学潮引发的保守思潮暂停喧嚣,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成为社会科学理论界的主要研究方向。经过上阶段的反省,思政工作者们普遍深感既有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日渐困窘。高校思政工作改革特别是政治理论课改革成了思政研究的重心,一时间,改革成了思政研究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6][7]事实上,早有先行者预见到改革势在必行,[8]但如何改革乏人探讨。只在此阶段,对改革的设计才在学术意义上展开。

其一,在改革方向和目标上,主流声音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必须同党和国家现实目标契合,主张高校政治理论课效用在于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考核应当围绕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设计。

其二,在改革的主体设定上,多数研究者强调政府和学校的作用。[9] 也有研究开始挖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内核,肯定他们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情怀,揭示了近代以来学生运动在动机上的一贯性,不再将学生简单分类贴上好与坏的标签,而是作为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人来对待。[10]认为大学生自身也是改革主体。

其三,在改革方式上,部分研究者系统的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意义、现状、问题,提出了综合性对策,[11]这是之前少有的。

四、2001年至今的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2000年2月,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由此开始了我党在新世纪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展开的理论创新,大大改变了思政理论知识结构,更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范畴。执政党的理论创新,一方面要求思政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紧跟创新步伐,特别是要求有新的办法解决新问题,另一方面也给了思政研究更大的创新空间和创新激励。研究者越来越多的自觉进行创新性研究,[12] 创新主要有以下四项内容。

其一,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解读的创新。研究者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指导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分析综合,力求教学内同高度适应现实形势和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恢复政治理论的知识性、工具性,实现其理论价值。[13][14]

其二,教育培养方法创新。教育培养方法创新主要表现为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追求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提升,这是思政工作重灌输的传统的继承,也和多数研究者的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份有关;也有研究者探索了政治理论课之外的教育培养方法,就其实质而言都是对改革开放前全能政治教育监督机制的部分恢复。

其三,考核评价方法创新。多数观点认为传统考试方法只能检验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记忆,不能检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水平,提出了实践性考核,学业全程考核和课业分期考核,多种主体参与考核、在考试中引入讨论研究机制等等新的考核考试原则和办法。非量化评价也逐步得到研究者的认同。

其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考核与评价机制研究方法的创新,也即自身方法论的创新。研究者借鉴或借用了相关学科主要是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15]不断求新求变,使思政研究文献彻底摆脱了政策文件模式,具有了方法论意义上的学术价值。

总之,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考核与评价机制研究从无到有,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探索和研究成果必将进一步促进和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进行,使大学生培养工作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社会输送更好的人才服务。

注释

[1]《小年龄大学生政治思想的调查和分析》,邢元敏,《青年研究文选》(下),1982年

[2] 《北京市高校德育研究会成立》,载《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全文检索系统,1982年2月9日,第1版

[3] 《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兼析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郑德生,《青年研究》,1982年第7期

[4]《要造就大批继往开来的人才》,钟沛璋,《青年研究》,1982年第33期

[5]《西方思潮与当代中国大学生》,杨德广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年

[6]《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述要》,丁祯彦、朱贻庭等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7]《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唯一出路是改革》黄劭邦 张景舜《交通高教研究》1993年第3期1993年第3期

[8]《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亟待改革》,杨斌,《高等教育研究》,1984年第4期。

[9]《高等教育产业化趋势下的高校政治理论课教育》,许珞华,《科技进步与对策》,2O00年第l0期

[10]《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杨德广,晏开利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11]《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张文学,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全国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12]《谈政治理论课的创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任连娣,《教育与职业》2008年6月刊

[1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功能刍议》 方玉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5月刊

[14]《高校政治理论课价值的新思考》王俊《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年4月刊

[15]《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心理学思考》,施爱民,《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6 月刊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素质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武术训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影响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秦皇岛技师学院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
大众化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探究
论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养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