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个性化发展

2009-06-20黄文静

消费导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雷同民生新闻个性发展

黄文静

[摘 要]目前,全国各地的地方电视台都在民生新闻上大下功夫,试图打造自己的新闻品牌。但我们也发现,很多地方台的民生新闻节目常有诸多雷同,本文就研究了民生新闻雷同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民生新闻 雷同 个性发展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雷同”以及负面影响

(一)受众定位

民生新闻力求做到以平民视角关注普通人身边发生的事,以目前各地方台民生新闻的现状来看,这个“普通人”更多指的是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

(二)新闻选题

在同城民生新闻的竞争中,媒体获得独家新闻的机率越来越小,获得相同信息的情况普遍存在。另外,大家对民生新闻的理解仍局限在“小民生”的层面,新闻大多反映的是老百姓的家常里短,生活琐事,展现的是平凡生活的“原生态”。

(三)主持人风格

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纷纷抛弃“播报”“说教”的口吻,用彼此熟悉的方言、俗语聊身边的人与事,但有相当一部分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还只限于“模仿”,缺少对民生新闻深入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模仿只能流于表面化。

二、电视民生新闻如何避免“雷同”

受众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电视节目市场也应保持多样性、多层次,电视民生新闻的健康合理发展,应是各同类媒体之间呈一种互补性竞争关系。差异化是突破新闻同质化的根本途径,最大限度的“同”中求“异”,才能彰显栏目的鲜明个性。

(一)构建差异化竞争策略

1.定位差异化

定位从传播的角度看,可以理解为媒介为应对市场竞争而对传媒产品所作的差异性确定,目的是在受众心目中占据有利的位置。有了明确的定位,采编播等具体工作才能准确有效地展开,栏目定位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为了避免恶性竞争,一些同城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已经在有意识地进行差异化定位,如有的侧重人际冲突、人情冷暖,有的侧重帮忙服务、排忧解难,有的侧重现场,有的侧重深度等。避免正面交锋的同时,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凸显了栏目特色。

2.内容形式差异化

在新闻争夺之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营造信息的附加值,可以提高栏目的竞争优势,从同质化中脱颖而出。拓宽新闻题材。民生新闻以关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为主,除了关注身边人、身边事,还应关注本地具有公共价值的新闻题材,关注关系国计民生根本利益的大事,做到重大事件不缺位,热点问题不失语,通过低视角、小切口,将“硬新闻”软化。这样不仅丰富了题材来源,增强了内容的权威性,也可以摆脱低端竞争,塑造栏目品格。个性化新闻表达。同城民生新闻因共享新闻资源与题材,在“同题竞争”的情况下,个性化的叙述方式、新颖的节目编排、独到的视角及评论成为打造附加值的有效方式。

3.品牌差异化

民生新闻在全国范围内的风生水起证实了中国电视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市场重视收视率,也关注由收视率和节目品质构成的综合指数“影响力”及由影响力带来的品牌效应。因此,在栏目形成个性后,就应立即展开品牌经营,全面提升竞争力。从栏目名称、栏目标识、主持人、宣传口号等多个方面进行包装,体现品牌特征。并通过统一操作平台,利用整合营销传播以实现品牌的扩张。

(二)提升民生新闻理念

民生新闻的本土化追求必然与有限的节目资源产生冲突,但并不等于要减少节目数量,回避竞争。民生新闻,突出的是一种“民本取向”,民生新闻代表的是老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不仅仅是一种内容,更是一种立场、一种视角、一种操作手段,因此民生新闻不能被“民生”二字限制住。

1.从“小民生”向“大民生”理念转变

所谓的“小民生”,通常指节目内容以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为主,侧重传递百姓的声音;所谓的“大民生”则更多指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及走势,以及“从民生角度对国计所进行的解读和诠释”,更侧重于一种视角,一种操作手段。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民生新闻应实现由“小民生”理念向“大民生”理念的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民生新闻就要完全放弃“小民生”,放弃对百姓平凡生活的写照,而是将“小民生”放到“大民生”当中去,“用大手笔写小文章”。对于百姓的家长里短,记者应将特殊性和普遍性统一起来,把百姓的声音放到更具典型意义的大环境中去审视、去解读,更好地为百姓服务。“大民生”不仅可以扩大受众范围,开拓新闻视野,还有利于整合资源,将平日里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充分挖掘,使其新闻价值最大化。这样不仅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解读融入到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之中,又将民生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提升到普遍性来认识,为党和国家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参考和依据。

2.公共新闻的初步尝试

20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了“公共新闻”,意在塑造现代社会的公共空间。其特点是新闻报道与媒介活动相结合,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还以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到公众事务中,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在沟通社会信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美国社会的稳定发展方面,美国新闻界的“公共新闻”理论及其实践的确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江苏电视台《1860新闻眼》对江苏省公推公选22名副厅级以上干部进行电视直播之举,被认为是国内新闻媒体实践“公共新闻”的开始。国内学者孙旭培把“公共新闻”概括为:“培育和营造公民社会,监督和构建公共领域,报道和指导公共事务,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他认为公共新闻与民生新闻并不冲突。民生新闻是关怀民众,情为民所系,公共新闻则是尊重公民作用,想办法提高公众在应对社会问题、解决公共事务中的能力。两者定位不同,因而表现的主体也就各有侧重。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公共新闻在国内还没有产生民生新闻诞生之初的巨大影响,公共新闻能否实现民生新闻的“凤凰涅槃”,还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需要新闻从业者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三、小结

总之,同质化不仅对有限的信息资源造成极大浪费,也使媒体忽略对潜在受众的挖掘和开发,从而削弱媒体竞争力,致使节目发展处于停滞阶段。一个栏目只有有了自己鲜明的个性,才能实现独一无二、不可替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低端竞争状态,从根本上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败竞争对手,独领风骚。因此,谁能高瞻远瞩,策划早、动手快、下工夫,谁才会成为最后的赢家。作为电视民生新闻的从业者,应尽早做好准备,迎接全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黄淑敏, 任志明,媒介环境与发展:电视民生新闻的演变律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06) :130-13

[2]王振铎, 蔡冬丽,文化交融历程中的媒介互动互补[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04) :125-12

[3]张少泉,试论综合材料绘画的归属[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4) :305-306

[4]陈万怀,传播学视角下网络谣言的认知与消解[J]新闻界, 2008, (06) :50-51

猜你喜欢

雷同民生新闻个性发展
这些较大及以上燃气事故原因如此雷同
圣诞化妆品包装很雷同?那是因为你没看见这些!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行书章法浅析(七)相邻字偏旁相同避免雷同
雷同报道的真正“雷” 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