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见古文错误指正

2009-06-20付小平

消费导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春盘古体诗句读

付小平

一、“司母戊鼎”应该是“后母戊鼎”

《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尚书 泰誓下》:“虐我即仇,抚我即后。”

由以上古文可知,“后”,王也。所以司母戊鼎应正名为“后母戊鼎”,这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作的祭器。这样大的错误郭沫若居然没有发现,可能是走眼了,他老人家眼睛不好。

二、“贻我彤管”应该是“贻我彤菅”

《诗经·邶风·静女其姝》有云: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贻我彤管”应该是“贻我彤菅”。《说文解字》上注:菅,茅也。所以“贻我彤菅”的意思是赠给我红色的茅草。至于为什么叫茅草,其实是因为白茅草的花苞如同矛状,外面是红色的皮,里面是白色的可食用的花芽。后面有“自牧归荑”(放牧归来送给我花芽)当证明,归,通“馈”;荑,芽也,指“白色的可食用的茅草花芽”。《诗经》中的“手如茅荑”之说(形容女人的手像茅芽一样又软又嫩)也可以作证明。白茅草的花苞(西南方言称为“茅尖”)是可以吃的,其中红色的最好吃。民谣有“三月三,抽茅尖”的说法,正好是谈恋爱的好季节。

三、“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应该断句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中写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问题出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如此句读,且不说是否吻合原文语义,单说给翻译理解就带来重重障碍,致使出现了下列几种令人尴尬的情况:一是直译,则会叠床架屋,与《孟子》“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相背。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古代散文选》把“行拂乱其所为”解释为:“所行不顺,使他所作的事颠倒错乱。”释文语义重复且不通畅。二是意译,则会脱义不信,如,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把此句翻译为:“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训诂了“行拂”,却脱漏了“乱其所为”,译文“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单看是通畅的,而放在整个语段中则上下不连贯,语脉不畅,这与《孟子》“精练简约”“气势浩然”的文风不符。

其实,问题就出在句读上。应句读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乏”的本义就是“行而无资”(“乏困,本来行而无资叫乏,居而无食叫困)”。

因此,句读当在“行”字后。这样一来可以跟前面的句子对齐,带一点骈文的色彩,二来翻译畅通,译为“使他们出行缺乏资粮,使他们所做的事情受阻不顺。”

四、“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让”有“批评、责备之意

《史记·项羽本纪》中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今天的教科书解释“让”为“谦让”,说不通,应该解释为“批评、责备”。全句可以解释为“干大事管不了小细节,讲大礼不在乎小批评。”

五、崔颢《黄鹤楼》现行版本的两处大错

(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应该是“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平仄才能和谐。

(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应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游”,并且“游”是以前的繁体字“逰”。这样两句古诗才能对仗。

本来号称“唐人七言律诗第一”的好诗,硬是错成了古体诗,令人心寒。

六、“胡危命在破竹中”,应该是“胡命危在破竹中”

杜甫的《洗兵马》有云:中兴诸将收山东, 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 胡危命在破竹中。

“胡危命在破竹中”一句,应该是“胡命危在破竹中”。歌行体古体诗讲究明白如话,哪有那样拗口的说法。

七、“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应该是“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

杜甫《石壕吏》诗云: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现行版本写作“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应该是“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这样“村”、“人”、“门”三字才能押韵。这是古体诗,不讲究对偶而讲究押韵。老杜辛辛苦苦四句四句一压韵,还是珍惜他老人家的劳动成果吧。

八、“茷”并非指“草木茂盛”,而是“一种很长的草”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中间有一句“斫榛莽,焚茅茷”,大陆现行书籍几乎都解释“茷”为“草木茂盛”。形容词放在修饰语的后面,好象是屈原的专利,什么“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说文解字》说:茷,草长也。这并不是说“茷”是“草木茂盛”,而是“一种很长的草”。其实只要到南方的水稻产区问一问农民伯伯,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南方农民把稻田的稗草叫“茷草”,经常“钓茷草”(很可能是“蓧茷草”)或者“清茷草”。

九、“蓼茸蒿笋试春盘”应该是“蓼茸茭笋试春盘”

苏轼的《浣溪沙·人间有味是清欢》中的“蓼茸蒿笋试春盘”应该是“蓼茸茭笋试春盘”。“茭笋”即茭白,形状如竹笋,城里大鱼大肉吃多了的人可以吃点败败火。南方人读“茭”为“高”,可能是犯错的原因。这首词明摆着写春天景色,小序说“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那是隆冬季节啊,也有矛盾。

十、苏轼的《荔枝叹》最后四句也不押韵

苏轼的《荔枝叹》文学水平不太高,因为思想境界高,所以时常选入教材。最后四句现行版本作“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纵观全文,大苏是每四句一压韵,其中的第三句不压韵。所以原文应该是“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显得很俗气,正好符合钱钟书的“中国歌行体古体诗最后一句往往软弱无力”的判断。所以这个错误还是一个很有水平的错误。

十一、“三寸丁谷树皮”应是“三寸丁,榖树皮”

施耐庵的《水浒传》现行版本中武大郎的外号“三寸丁谷树皮”,一般人看不懂了,其实这里面包含一个重大的小错误。

“三寸丁”即“三寸钉”,又叫“长命钉”,钉棺材用的,这个基本上是公认的。那什么叫“谷树皮”呢?这就是汉字简化不认真造成的错误。

“稻谷”的“谷”的繁体字是“榖”(“山谷”的“谷”没有繁体字),这个字是由“殼”(即“壳”的繁体字)和“禾”组成的形声字。还有一个字与“榖”是一笔之差,而且同音:榖,由“殼”和“木”字组成的一个形声字。榖树,又叫楮树,就是构树,生命力顽强,分布广泛,落叶乔木,树叶卵形或三叉戟形,树皮韧性极好,是造纸的好材料,果实如杨梅,红色,易招虫蚁。榖树皮呈黄黑色,比较粗糙,用来形容武大郎皮肤又黑又粗。所以原文是“三寸丁,榖树皮”,形容武大郎又矮又丑。

猜你喜欢

春盘古体诗句读
什么是春盘
天台山观景(古体诗)
立春吃“春盘"
“大美罗平”全国古体诗词大赛获奖作品
现当代文学不承认古体诗词与文化失语症之关系
短句(主语+谓语)
“咬文嚼字”三篇
释“咬春”
古体诗词确实是无用之用有大用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