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学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的思考

2009-06-20

消费导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大学生

俞 燕

[摘 要]素质教育在大学推进不力,首先是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其次是没有重视在建设大学文化的基础上推进素质教育。不少大学没能从大学教育的本质出发,真正认识素质教育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而不仅仅是课程改革。对此,本文试图从大学文化建设的视角,重新认识素质教育,提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文化 大学生 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俞燕(1982-),女,管理学硕士,大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大学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大学文化的含义及特点

大学文化就是以学校文化为主导的、多元的、高品位的文化,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交融的一种文化。它是以大学为载体的文化,其主体是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大学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先导性。大学师生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敏感性,使大学成为时代的晴雨表,最先感受人类社会以及宇宙空间物质和精神的变化;二是创新性。创造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力所在,世界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科技发明都源于大学这块沃土;三是综合性。大学里有众多学科,彼此联系、交叉、渗透,这种机制是产生新学科、创造新知识的催化剂。①

(二)素质教育的含义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按照教育规律进行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总体上可分为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及身心素质等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②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做人,其内涵包括: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事,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学会辨别是非,学会理性地面对失败,明确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构筑坚强的精神支柱。

二、大学素质教育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为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许多高校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加强了大学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三个层次是:第一课堂(主课堂),即文化素质教育内容要进入主课堂,进入教学计划,列入课程体系;第二课堂 (辅课堂),即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突出抓好探索性的工作,逐步建立完整的第二课堂体系;第三课堂(社会大课堂),即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们在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完善、丰富自己。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实践模式:1.调整学科、专业及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2.开展文化讲座、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建设校园文化;3.增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开列阅读书目,丰富文化知识,提高文化修养;4.强调通过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全面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一方面,对素质教育内涵、规律和方法的研究尚不深入,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理论认识;另一方面,不少素质教育研究缺乏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大学素质教育的实践的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撑。

三、大学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素质教育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过:“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人生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加强素质教育,更注重向学生传授“为人”、“做人”所必备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更注重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发展思路;更注重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做事能力;更注重养成学生与他人交往、与社会融合、与团队合作的做人能力;更注重养成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良好个性。

(二)素质教育应贯穿于高校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大学文化以它潜在的、独具特色的方式熏陶、感染、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对人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有着尤为特殊的意义。因此,素质教育应该贯穿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通过它的培养和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三)素质教育要着眼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人才竞争不仅是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竞争,更重要的是综合素质的竞争。从某种意义讲,当社会中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潜在能力和天然禀赋等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这个社会才是最有活力的、最有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的。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并非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和社会未来发展的教育思想。

四、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确立素质教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

大学素质教育关系到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关系到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指挥水平的提升。因此,必须确立素质教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使之成为大学教育教学体系的内涵,成为学校发展的理念。学校要把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方方面面,使学校各项工作成为素质教育的自然载体,全面规划、深入细化、不断创新。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发展。所有老师,包括任课教师、辅导员、教辅人员等在教学活动、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中,都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发展,重视教书育人。

(三)增强大学生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意识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不能停留在上课、读书、听报告这个层面上,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我设计、主动参与,在生活实践、社会调查、科研活动和社团活动中自觉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

(四)融入人文与科学,构建文化素质教育的平台

构建文化素质教育平台要在应有的认识高度、深度和广度的基础上,规划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以达到预期的理想和目标。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可以为学生提供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广博而丰厚文化底蕴的支持。

(五)重视大学文化的创新

大学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反映了学校管理层在认识上的片面性,对学校文化内涵建设上的不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行大学评估体系“重硬性指标,轻文化内涵,重专业能力,轻综合素质”的不足。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是大学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通过制度文化创新,推进决策、管理的民主化,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也是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注释

①陆婕:《浅议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载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②岳龙:《关于素质教育与人文精神再反思》,载于《教育参考》1999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编:《素质教育新世纪的教育使命》,学苑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2]沈文通:《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纵论》,载于《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4期

[3]李金贵:《大学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提高》,载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4]沈亚平、索海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回顾与思考》,载于《高等理科教育》2001年第3期

[5]韩淑华:《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之综述》载于《大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6]徐涛:《大学素质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载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从校园生活谈当前大学的两种校园文化
论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大学文化战略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