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知识分享的障碍及解决对策

2009-06-20郭如心

消费导刊 2009年9期

郭如心

[摘 要]本文以知识分享过程中的障碍为研究对象,根据知识分享障碍产生的载体不同,将知识分享的障碍总结归为知识本身的障碍、主体障碍和客体障碍三种,提出了解决知识分享的障碍要从客体障碍入手。

[关键词]知识分享 主体障碍 客体障碍

一、绪言

从彼得·德鲁克(1954)首次提出知识作为组织资源的重要性以来,知识管理不到五十年的发展,已经为企业、政府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

在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ant提出的知识管理概念中,将知识管理用公式定义为:KM=(P+K)S。其中,KM表示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 t);P指人员(people);符号“+”是指以信息通讯技术协助知识管理的建构;K是知识(knowledge);最后, 以s (share) 分享为次方。公式说明了人员、知识和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性,知识分享在知识管理的成效上尤其发挥着重要作用。当s= 0 时,KM只会等于1。由此可见,知识分享可使知识管理产生指数成长的效果,促使其效能充分地发挥。

二、知识分享的障碍因素分析

将知识分享的障碍因素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点导致的障碍,知识分享主体导致的障碍,知识分享客体导致的障碍。这里知识分享的主体主要是指广泛意义上的人,即知识的拥有者和知识的需求者。而知识分享的客体主要是指知识分享的支持辅助因素。

(一)知识本身的特点导致的障碍因素分析

知识分为明晰知识和默会知识两种形式。明晰知识是可以客观描述的概念,如文件、程序和手册等,是一种能够在个人、组织之间进行系统传递的正式和规范的知识,很容易通过文字语言等形式传递转移。默会知识的概念由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1958)最早提出,默会知识是特定情况下的主观的知识,是难以形式化或结构化的知识,所以难以与他人进行分享。主观的洞察力、直觉判断等都是默会知识,它植根于个人的行为、经验、观念、价值观、情感等之中。

默会知识由于其独特的特点会在知识分享中形成障碍,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默会知识具有对主体的忠诚和依附性。默会知识对主体的忠诚和依附性使其难以完全学习和模仿,并且默会知识本身是无法脱离主体而单独存在的。

2.默会知识具有情景的依赖性。默会知识植根于一定的情景,只能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发挥效益。而且,在不同的情景中相同的默会知识发生的作用是不同的。

3.对默会知识的绩效衡量是模糊的。默会知识主体对于其知识的实际收益一般都是一种主观上的估计,很难度量这些知识所带来的收益,这种度量的模糊性导致默会知识在分享过程中形成分享障碍。

(二)知识分享主体导致的障碍因素分析

缺少知识分享的意愿。很多组织的员工将知识看作一种权力,认为拥有知识就拥有专家权利,便可以获得资源、影响别人,所以不愿意因为分享知识而丧失权力和牺牲利益。

个体之间缺乏信任。相互信任是知识分享的前提和灵魂,但在实际中,人们在地位和利益上的竞争关系,往往会造成彼此之间的相互不信任。这种彼此不信任的人际关系,给知识分享活动造成很大障碍。

缺乏时间和精力。多数员工都认为知识分享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一份2000年KPMG对世界范围内423家年营业额超过2亿英镑的公司的调查报告中表明:在实现知识管理的公司中有62%的受访者认为知识分享缺少时间,并且持有这一观点的人数有着上升趋势。

分享知识的心理障碍。对于知识的拥有者来说,一般会因为害怕别人不认同他的知识而嘲笑他,从而很难主动进行分享知识。对于知识的需求者来说,担心在别人眼中造成无知的形象,从而遇到问题不肯虚心请教他人,不愿进行知识分享。

(三)知识分享客体导致的障碍因素分析

组织结构与知识分享之间存在较低的融合性。传统上认为扁平的组织结构更有利于知识的分享,但在理论界,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组织结构和知识分享并没有绝对的好坏,只要所采用的知识分享的方法与组织结构相兼容,知识分享就能带来组织绩效的提高。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之前谈到过默会知识的特点,默会知识是具有对主体的依附性的,员工不会主动分享知识,这就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激励制度来鼓励员工进行知识分享,并在此过程中满足员工的分享动机并实现分享知识应得到的价值。如果一个组织缺乏有效的针对的激励制度,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无法刺激员工进行知识分享,二是无法保证所分享的知识的质量。

基于核心价值观的组织文化与组织所采用的知识分享方法之间存在偏差。克服知识分享组织文化方面的障碍,其实更多的努力应该放在如何设计和实施知识分享系统,而不是去改变组织的文化(Richard McDermott,Carla ODell,2001)。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组织文化,非正式的知识分享要比结构化的、正式的知识分享有更大作用,相反,在一个比较严谨的组织文化中,正式的、结构化的知识分享优于非正式的知识分享。

知识分享系统的缺乏有效性和易用性。知识分享的进行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样才能保证知识分享的顺利进行。信息技术和交流平台的不完善,以及信息技术和交流手段方法的不恰当使用都会造成知识分享的低效率,从而阻碍个人进行知识分享的积极性。

三、总结与建议

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1982)博士曾经提出“系统驱动行为”这一观点,即人的行为是由所在的系统决定的,并且对人的改变是困难的,需要通过对所在客观环境的改去影响人的行为,从而改变人的行为。借此笔者认为,克服知识分享的障碍应该从客体入手,即通过改善支持知识分享的环境,创造有利于知识分享的条件来鼓励组织成员分享知识,从而作用于主体,并且弱化知识本身不利于分享的特点,进而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分享系统,使系统来驱动知识分享行为。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知识分享障碍。一是建立起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二是使知识分享系统与组织先匹配,三是进行文化融合,四是加强知识分享技术应用,最后要着重注意激励体制的建设。本文只是对造成知识分享的障碍进行了分析,更多的关于知识分享障碍的问题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2]Richard McDermott, Carla ODell, overcoming cultural barriers to sharing knowledge[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1

[3]李珈,企业知识共享中个体主体主观障碍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6

[4]丁诚,基于组织知识共享的障碍及策略[J],管理现代化,2008年 01期

[5]王秀红等,主体隐性知识共享调查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