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SWOT分析

2009-06-20孙思远胡树华

消费导刊 2009年9期
关键词:湖北省建设

孙思远 胡树华

[摘 要]农村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其农村信息化程度将直接左右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以及中央“中部崛起”政策的贯彻力度。因此,对湖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SWOT分析,对于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以及推动“中部崛起”,促进湖北的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 建设 SWOT 湖北省

作者简介:孙思远(1986-),男,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创新;胡树华(1961-),男,湖北鄂州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管理学科首席教授,研究方向为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区域创新。

一、引言

农村信息化就是以信息媒体技术装备农村相关领域,使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充分开发、应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逐步由农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和中部地区的龙头,其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对于国家农业战略选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SWOT分析法,是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于1971年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的。SWOT的4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 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 hreats)。对湖北省农村信息化基础进行SWOT分析,不仅将从理论上为湖北省农业的发展辨清现状,还对“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优势(Strengths)分析

(一)网络基础设施优势

据统计,至2006年底,湖北省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20765公里;新增局用交换机58.7万门,达到913.6万门;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84万户,达到1073.9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有789.8万户,乡村电话用户284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55.5万户,达到1129.8万户。

通信、广电、计算机网络覆盖全省,技术水平和业务范围不断提高、拓展。湖北省农村通信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6年底,2万多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惠及农村人口近4000万。邮政短信业务量增长较快,截至2007年3月底,全省邮政累计发展包月短信用户23.09万户,订制邮政短信业务量达到82.9万条,实现短信扣账收入60余万元。针对农村土特产经销户、蔬菜种植户资金往来频繁的特点,湖北邮政在农村重点推介邮储余额变动短信通知业务,方便农户及时获知账户变动情况。如长阳县资丘镇,该镇是国内高山无公害蔬菜的发源地,全镇有200多名蔬菜商贩和个体工商户。每到蔬菜收购季节,异地交易频繁,不少菜农为确定一笔交易款是否到账,经常要往返邮局数次后才敢发货。资丘支局通过窗口营销与入户营销相结合,不仅使200多名蔬菜商贩都办理了邮储短信通知业务,还带动了其他个体工商户、绿卡用户办理此项业务。截至3月底,该支局共发展储蓄包月短信用户2725户,累计实现短信扣账收入3万余元。

(二)科技优势

始建于2007年的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目前已有32个农作物新品系或组合通过审定前的现场考察,有168个品系或组合参加国家、省级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有18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了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另外,全省农业科研人员有5000多人,其中包括8位中科院院士和4位工程院院士。农业科研机构近70个,涉农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10个。在农业生物技术、油菜、瘦肉猪育种、柑橘等多个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2005年,湖北在全国率先提出:依托省农科院,建立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并以此为基础争创国家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2006年,省政府决定设立300个农业科技创新岗位,省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每个岗位每年10万元,资助其科研活动。禀着“开放、流动、竞争、协调”主旨,整合中央在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省市院所资源,搭建起新型创新机制的农业科技开发平台,进入创新中心的18个农业应用研发机构,9个分中心、4个综合试验站和64个创新团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上下联动,共同发展。创新岗位滚动管理,每个团队及每个岗位围绕当前农业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制订了4年总目标和年度分目标,并用合同规定清楚,到期完不成目标,将自动离岗,失去待遇。

湖北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仅一年时间,已取得重大科技成果45项,科技人员发表科技论文近400篇,其中被SCI收录50余篇,申请新品种保护权和专利36项,获得新品种保护权和国家专利15项。各类农作物新品种种植面积超过5000万亩,农民当年增收25亿元以上,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200多万人次,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达到了45%。

(三)经济优势

湖北是农业大省,农业在湖北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2002年湖北农业总产值就已经突破了1200亿元,占湖北国内生产总值的24.2%,2007年全省实现农业总产值1871.0亿元,在全国排第8位。据测算,全省国民收入中的38%来自农业,75%的轻工业依赖于农业提供的原料。从全国看,湖北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猪生产基地,其农产品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居全国第4位,仅次于上海、江苏和浙江。

另外,农民收入高速增长。2007年,预计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920元以上,比2002年增加1476元,比上年增加500元以上,是历史上增收最多的一年,增速由2002年的3.9%,提高。到2007年的14.6%,打破了“十五”前三年收入增长缓慢格局,进入新的较快增长期。2005~2007年农民增收连续三年超过200元,历史上前所未有。

(四)地理区位优势

湖北是中国的中心所在,自古有“九省通衢”之称,地理区位优势极其明显。今日之湖北,“铁水公空”四大运输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个内畅外联、接南纳北的现代交通网络正在构架中。武汉7条在建的高速出口,联通188公里长武汉外环线,即将成为连通武汉城市圈的经典之作。 拥有百年铁路史的武汉,火车直达27个省市自治区。根据全国铁路建设规划,武汉将成为中国铁路四大枢纽之一、六大客运中心之一、还将成为国内唯一拥有武汉、武昌、汉口三大客运站和亚洲最大火车编组站的大都市。 黄金水道,百舸争流。湖北水运振兴计划付诸实施,武汉航运中心建设已经启动。未来,武汉港将成为江海国际航运中心在长江上的最大“喂给港”。

三、劣势(Weaknesses)分析

(一)涉农部门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湖北省涉农信息由不同部门归口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信息服务管理机制,各部门和各单位分别依靠各自独立、相对薄弱、不尽规范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采集和资源开发,标准不够统一,体系建设存在交叉重复,信息资源尚不能得到充分共享。

(二)认识不到位、基础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对比发达省市,湖北省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有较大差距,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发布等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多数地方领导已有了农村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概念,但对具体实施方法和所需要的支撑体系不够了解。有的地市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所谓信息化不外乎就是电脑打字、计算机上网,在互联网上有那么几个网页等水平上;还有的地市领导认为,虽然互联网、信息化很重要,但现在实施还太早,起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存在着等待、观望的思想,从而造成本地与信息化建设先进地市、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在投入方面,不仅是资金投入不足,还存在政策、人力和组织机构投入不足的问题。

(三)网上信息重复现象严重,实用性差

除了几个有影响的网站外,一些地方性的网站建设水平还不够高,一家有的内容多家都有,甚至栏目的设置也都差不多;在内容上宣传本地农业、为领导服务的信息较多,而指导农民生产、真正适用于农业的信息太少,直观反映的信息较多,有分析、协助领导决策和帮助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较少。

(四)农村信息体系整体服务水平不高

到目前为止,湖北省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专业化农村信息服务队伍,现有的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人才不足,培训工作滞后,影响了信息服务质量。涉外农村信息采集渠道少,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国际市场信息,影响了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开拓。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不健全,向基层网络延伸才刚刚起步,涉农企业、生产和经销大户入网率低。在不少地方,传统媒体与信息网络之间缺乏有效合作,使得信息服务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四、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一)各级政府积极出台政策,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中也提出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整合湖北省山区信息化建设、“金农”工程和科技信息“直通车”工程的资源和成果,加快建设农村信息服务、动植物疫病预警、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等信息系统。探索无线射频识别(RFID)、现场数据智能采集、基于本体的农业知识管理、空间数据挖掘、3S技术和计算机仿真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建设农村防灾减灾信息化体系和预警服务发布系统,确保重大灾害性预报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广大农民中。

(五)“数字湖北”的建设将为农村信息化提供强力支撑

早在2002年,省委俞书记在我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中就明确提出 “建设数字湖北”。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政府批准同意,成立了“数字湖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鄂政办发[2002]68号)。“数字湖北”的建设将充分利用数字化及其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湖北省的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实现多分辨率、多维的存储、处理与可视化描述,并提供区域管理、服务与决策的信息支撑体系,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自然、经济和社会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有机结合GPS、RFID、GIS 等技术,可以对湖北的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等进行准确定位,同时对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立体污染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监控。数字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互为补充、互为支撑、相得益障,这无疑为湖北省农村信息化的普及应用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五、威胁(Threats)分析

(一)信息意识薄弱

由于受农村经济条件和农村发展状况的限制,人们习惯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不易接受信息化的思潮。甚至有些基层领导干部简单的认为,信息化就是上上网,浏览网页、画面、游戏等,与农村工作、生活不相干,缺乏接纳信息化的动力。

(二)利益和职权分割交叉,实际操作不便推进

农村信息化涉及农业、水利、国土、信息等各个部门,要各部门共同协作方可共同完成,但由于各部门利益和职权交叉,为推进湖北农村信息化实际操作带来不便。

(三)资金不足,限制了“进村入户”

由于农村信息服务的特殊性,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会立马显现,因此前期硬件设施投资、技术人员的培训等需要政府先买单,或者专项资金来支持。但是有些基层政府还没有充分地意识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深远意义和重要性,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并没有落实资金投入。此外,资金的投入和落实不仅只是完善网络软硬件设备,还应该包括网络系统建成后的维护、农村信息员及农户培训、信息更新等资金保障。目前,农民培训的费用、信息员的工作报酬、信息服务站的运行维护费用等日常经费没有固定的来源,更没有纳入各级财政的预算资金范畴。

(四)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虽然湖北省农村信息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庞杂的信息量,信息资源未能很好的实现分类;其次,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政府机构等不同单位间有一堵无形的墙,不能完全实现共享,尤其是一些专业知识方面的文件。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湖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一方面,湖北省在网络基础设施、科技、经济、地理区位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另一方面,涉农部门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认识不到位,基础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网上信息重复现象严重,实用性差,农村信息体系整体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也阻碍着湖北省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另外,信息意识薄弱,利益和职权分割交叉,实际操作不便推进,资金不足,农村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等潜在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认为,加强湖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应紧紧抓住国家政策及 “数字湖北”的建设契机,积极与国家相关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协会、学会和企业合作,努力提高农村信息化业务员的专业素质,建立县、乡联网信息示范点,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提高农村信息建设的科技含金量,避免重复建设,完善湖北省的农业信息化体系。

参考文献

[1]吴永章,罗红梅等,加快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06,7:34-36

[2]杨超,基于项目的农村信息化一般规律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21(1):24-26

[3]杨晓蓉,王文生等,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世界农业,2008,3:19-21

[4]韩黛娜,许心,陕西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21(3):29-33

[5]沈蓉蓉,浅议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4):103-105

猜你喜欢

湖北省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
湖北省今年将建成农村公路1.5万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