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史上动人的小女孩

2009-06-19袁复生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09年8期
关键词:赛尔洗脑汉斯

袁复生

这绝对不是一个德国版的“孔乙己故事”。其实,我们从未走进过孔乙己的内心,我们的视角都是表面而外在的,孔乙己被我们机智而势利地归为“他者”。所以,在孔乙己的身上,我们根本体悟不到读书人的灵魂脉动。

但在《偷书贼》里,我们能感知到阅读与灵魂的刹那颤动或绵长润泽。

故事很简单:德国小女孩(从10岁到14岁)莉赛尔·梅明格,在父亲被纳粹杀害后,母亲不得不把她送给一个爱拉手风琴的粉刷匠汉斯·休伯曼收养。在被送去收养的途中,她无意中偷到另一个年仅14岁的小掘墓人的《掘墓人手册》,然后她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去偷书来读。在阅读中,她与养父母一道,小心翼翼地收留了一个远道投奔而来的犹太拳击手马克斯,范登伯格(在一战中,他父亲是汉斯·休伯曼的战友和拉手风琴的老师)。在地下室偷生的马克斯,也在与莉赛尔一起阅读的过程中,在《我的奋斗》的书页上涂了油漆,然后写了两本叫《监视者》与《撷取文字的人》的书。最后的结果很悲惨,无论是小镇上的德国人,还是犹太人,或是参加了战争的退伍士兵,先后在战场或盟军的大轰炸中丧生。作者在安排结构时,死神以“我”的口吻交代了一切,它无所不在,见证了最冷酷的残忍与最柔韧的温暖。

按照惯例,我们接下来要发表类似观感:阅读使人心灵美好,这是阅读史上的一个典范。然后赞美一下人性的光辉,再抒发一下人性本善的美好愿望。

但在表态之前,必须先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酷爱阅读的小女孩,与她对犹太朋友的善心(拗口点说,是超越被舆论和暴力机器无限扩大的强制性的种族歧视观念,对生命本能的尊重与爱护)之间,真的有因果关系吗?

莉赛尔的“偷书”,完全不是孔乙己为了卖书喝酒吃茴香豆的偷书,而是可与普罗米修斯盗火相提并论的行为。因为在人手一本《我的奋斗》的时代,《掘墓人手册》《耸耸肩膀》《小狗浮士德》《灯塔》《吹口哨的人》《泥人》《梦的挑夫》《黑暗中的歌》《最后的人间陌路人》就意味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那是不轻易被纳粹同化、控制的力量。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火把,它使阅读者摆脱纳粹舆论洗脑机器的控制,去守护自己内心的纯良,并在最后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用“写得好极了”的笔触写出《偷书贼》的故事。

除了这些书。莉赛尔的养父(养父这个角色的安排,也许在提示我们,对一个人的精神培育,比肉体更重要)汉斯·休伯曼,作为一个落魄的混不开的小粉刷匠,不断地给予她以温暖和言传身教。这个酷爱拉手风琴的小人物,浑身散发出艺术带来的高贵。

即便是多数人被时代所裹挟,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比如汉斯·休伯曼),一个再柔弱不堪的人(比如莉赛尔),照样可以在诸如纳粹这样残暴的洗脑机器面前,保持着自己灵魂的纯净独立,并逐步丰满自己的内心。尽管他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偷偷摸摸,但这种力量,是无法阻挡的。

猜你喜欢

赛尔洗脑汉斯
魔鬼与天使
你是我的天使
你是我的天使
怎样培养学生一颗善良的心
反“洗脑”
《赛尔号大电影7》暑期回归 掀国产动画浪潮
龙赛尔,开创莱赛尔家族新局面
洗脑
你是我的天使
雷伊大战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