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来务工子女孤独感的调查研究

2009-06-17徐建成梁竹青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孤独感成因对策

徐建成 梁竹青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京市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小学四五年级学生进行的孤独感问卷调查,努力了解外来务工子女的孤独感程度,分析外来务工子女与城市本地学生孤独感的差异,探讨外来务工子女孤独感的成因及防止或减轻外来务工子女孤独感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 孤独感 成因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二元制城乡结构中户籍限制的逐步放松,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乡村的土地进入城市谋求发展,不少外出务工人员举家外迁,并由此带给城市人口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外来务工子女。他们由于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在城市生活中又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等等原因,常常会出现苦闷、胆怯、猜疑、孤独等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反应,影响自身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其中,孤独感又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有待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一般认为,孤独感是指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距离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也有人认为,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令他满意的程度低于他的期望时,孤独感就产生了,它是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数量的多少和质量好坏的感受。我们认为,孤独感有三个方面的重要特征:第一,孤独感源自于人际关系缺陷,它是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的;第二,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而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一个人可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也可以在众人环绕中深感孤独;第三,孤独感体验是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学校背景下的孤独感通常是人际关系的结果变量,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虽然轻微的、短暂的孤独感不会导致心理与行为的紊乱,但长期的或严重的孤独感则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年龄越小,危害可能越大,给以后的矫正也就可能带来更大的困难。为了便于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以部分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务工子女为调查对象,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研究方法

1.被试的选择。本研究中的被试都是南京市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一半为南京市外来务工子女,另一半为南京市本地的学生。最后得到有效被试146名。其中,外来务工子女80名,本地小学生66名,平均年龄12岁。

2.测量程序与研究工具。测量程序:将孤独感量表题目编排于试卷上,构成调查问卷,被试人手一份。量表前附有指导语(见附录),引导学生看清指导语后逐项填写完成。进行测量时,由江苏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应用心理专业的四年级大学生完成施测工作。完成时间为2008年3月。

主要测量工具:《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调查问卷》(见附录),该问卷是参考了Asher、Hymel和Renshaw于1984年编制的《UCLA孤独量表》、Russell等人于1978年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a)》及美国心理学家Piers及Harris于1969年编制的《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PHCSS)》的部分项目编制,共46题。其中,第1、3、5、7、9、12、15、18、25、28、32、33、38、41、43、46题为儿童孤独感量表题目,共16个;第2、4、6、8、11、13、14、17、20、22、23、26、29、30、34、36、37、40、42、45为UCLA孤独量表题目,共20个;第10、16、19、21、24、27、31、35、39、44题为幸福感量表题目,共10个。

为了保证量表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性,我们对调查统计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儿童孤独量表16个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892,UCLA孤独量表的20个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857,幸福和满足感分量表8个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672。说明三个量表均有较好的信度。(2)儿童孤独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的测试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43,幸福和满足感分量表与儿童孤独量表、UCLA孤独量表测试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9、–0.618,相关程度较高,从而证实了我们的预期,即幸福和满足感可以作为分析孤独感的佐证,说明三个量表具有较好的相容效度,同时也表明我们编制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3.数据的处理与统计方法。调查结束后,全部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统计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1:两个学校高年级学生孤独感和幸福感测验结果比较

注:* P<0.05,** P<0.01

1.外来务工子女与城市本地学生孤独感对比分析。小学生孤独感在城乡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儿童孤独量表项目上,外来务工子女的社会孤独感远远高于城市本地学生,外来务工子女小学的孤独感平均数明显高于城市本地小学;在UCLA孤独量表的项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外来务工子女小学的孤独感平均数远远高出城市本地小学;而且,在幸福和满足感的项目中可以看出差距同样显著。由于前面我们已经通过分析得知,三个量表具有比较好的相容效度。因此,本研究的结果可以说明,外来务工子女小学生与城市本地小学生的社会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外来务工子女不仅在社会孤独感方面明显地高于城市本地学生,而且,幸福感也明显低于城市本地学生。

2.外来务工子女孤独感现状分析。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在城市中长大的小学生更容易适应城市环境,与同学交往、与学校老师交流等方面也都比较主动和自如,适应性问题少;相反,来自农村的小学生,身处一个与以往生活环境差距较大的环境中,对于一般人际、生活事件的处理相对比较为难,容易出现社交困难及各种人际适应不良现象,极易引发孤独感。同样地道理,从幸福感的研究结果来看,由于外来务工子女多是随父母来到城市,虽然有父母在身边,但是,由于父母整天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和精神生活,使得他们对陌生的城市环境充满了距离感;再加上缺乏与同学间、老师间的必要感情交流,许多刚来的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忧郁寡欢,很难产生幸福感。

四、讨论与建议

(一)外来务工子女孤独感的成因

1.父母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调查发现,这些外来务工子女的父母大多是打工或类似做早点一类的小个体,平时工作时间较长,文化水平较低,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很少顾及子女的情绪情感变化,对孩子学习上的帮助也很小。结果,导致外来务工子女与自己父母之间较少交流和沟通,难以享受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社会孤独感。

2.学校教育因素。近几年,党和政府为解决城市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文件。然而,由于城市外来务工子女的户口不在当地,而我国义务教育的经费与户籍挂钩,因此,当地教育部门从地方利益考虑而不愿承担城市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费用,所以,虽然中央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做好城市外来务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但地方上的执行力度不大,使得城市外来务工子女享受不到与当地人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3.环境的因素。人的心理状态往往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孤单的环境、陌生的环境、突变的环境等情境很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城市的外来务工子女大多是刚从异地或农村转学而来,这些学生初来乍到,面对的是一个既新奇又陌生的环境,生活习惯、学习方法、语言环境、人际关系的差异都使他们难以调适。由于对这种陌生的城市环境充满了疑虑,又缺乏与同学间、老师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结果许多刚来的学生很多时候都无所适从、郁郁寡欢。这种现象在许多城市外来务工子女中都普遍存在。

4.自身因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建立,产生了了解别人内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需要。他们很关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视他人的评价。Margalit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在各种社会情境中儿童的孤独感经常是和同伴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正因为这样,他们会将自己隐藏起来。

(二)防止和降低外来务工子女孤独感的对策

1.外来务工人员应承担其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又是一个学习型社会,要跟上时代步伐,每个人都应加强自身学习。外来务工人员本来就属于低知识群体,其基本素养对教育孩子来说本来就不够,所以更应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涵养,以便在孩子们心目中树立自己为人父母的形象,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所以,外来务工人员首先应该学会做父母,尽可能地在工作之余多跟子女沟通、交流,了解他们每天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给他们实际的关怀,及时将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外来务工子女学校要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应该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明确办学宗旨,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尽可能地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同城里孩子一样的学习、生活、成长的环境。而不是将学校看作外来务工子女的收容所。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特别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老师明白自己身上所担负的责任,尽职尽责,不断学习,提高各方面的修养,以满足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

3.外来务工子女应该做到自尊、自立、自信和自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除了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人的主观因素,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的意志努力的程度。外来务工子女首先需要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把自己同别人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敢于竞争,不要退缩。其次,善于把外界的环境压力转化为奋斗的动力,学会取舍,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再次,外来务工子女与城市子女相比虽然有不少劣势,但并不是没有值得称赞的优点,比如:诚实、俭朴、勤劳、刻苦等等。外来务工子女完全可以拿出勇气来表现自己所具有的这些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将之发扬光大,融入整个社会的主旋律中。

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的建设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已是社会公认的事实,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庭却得不到社会应有的理解和关心,这也应当引起我们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外来务工子女,作为第二代农民移民,不应当让他们为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的因素而输在了起跑线上。因此,消除阻碍外来务工子女城市生活适应的各种社会因素,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有利于外来务工子女在城市生活中健康成长,而且,也有利于我们整个城市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伟.浅析青少年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3 (1):19.

[2]黄洁华.人本主义对孤独感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 (1),92.

[3]罗敏.建筑工地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4(1):24-25.

[4]肖洁.城市暂住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健康教育对策[I].中国健康教育,1998(11),21.

[5] Margalit M.Ben—Dov I.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socia environments:Kibbum versus city comparisons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compet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I of Behaviora De velopment,1995,18(3):519-563.

猜你喜欢

孤独感成因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