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现代民族声乐的唱腔传承

2009-06-17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唱腔传承

王 晓

【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唱腔在多种传承模式下,以传统民族声乐为“依托”,通过曲作家的大胆创新、歌唱者的二度创作等,逐步形成了民族性、时代性相统一的特点。

【关键词】现代民族声乐 唱腔 传承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在国家文化政策的指引、曲作家们的大胆创新、歌唱者们的二度创作下,以传统民族声乐为“依托”和“根基”而发展。它传承的是中国文化,是通过客观、主观两个方面来实现唱腔传承的。

一、在客观历史发展方面的唱腔传承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大背景下,现代民族声乐唱腔艺术以中国文化这个大背景为它发展的“根基”,传承的是“中国民族特色”。

首先,它传承的是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因为要体现唱腔的民族性,则必须以地方性、区域性特色为基础。中国存在56个民族大聚居的现象,但由于历史文化发展的差异,各民族不论是民歌、说唱还是戏曲,它们的唱腔都体现了区域性、民族性。如汉族说唱中的“北鼓南弹”,它们因南北气候、地势、历史发展源流等的不同,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唱腔特点。各种唱腔种类又因演唱者嗓音条件、生活阅历、专业修养等不同,产生了如“刘派”、“白派”、“少白派”、“骆派”等众多唱腔流派。

其次,体现在创作民族声乐作品时对音乐素材的挑选。它包括对唱腔特点、唱腔内容的选用等。如“曲歌”《重整河山待后生》就融合了京韵大鼓的唱腔特点,把宏伟、高亢的气势与现代音乐旋律相结合,选用了京韵大鼓中苍凉而悲壮的板腔体为主要音乐素材,大胆采用慢板中的平腔、挑腔、甩腔、长腔、落腔等音乐唱腔,使旋律跌宕起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一种激昂高亢、悲壮苍凉的音乐神韵。

再次,在唱腔内容方面,选用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故事等,或以原始民歌作为素材,进行整理、改编、创作。这不仅涵盖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还反映了人民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带有浓郁的地方语言色彩和地方民族特色。如《乌苏里船歌》的唱腔旋律就以赫哲族民歌《嫁令阔》为音乐素材,采用带再现的三段体宫调式,全曲自由节奏和摇桨节奏的结合与对比,加上真假声对比、衬词的运用,使唱腔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

二、在主观方面的唱腔传承

1.曲作家的传承

曲作家的传承是一种“有选择、有针对性”的传承,它包括“采风整理”与“选择创新”两个步骤。自汉乐府确立以来,许多音乐工作者深入民间实地采风、收集民风民俗、广泛吸收音乐素材,改编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声乐作品。但是,曲作家的采风创作跟他本人的喜好、审美观、敏锐的洞察力分不开。曲作家们在采风中得到的第一手资料,经整理后,选择其中优秀的、典型的音乐素材作为创作的“原料”,这是对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唱腔收集后的一种“优选性”整理。如在作品的结构、旋律走向、和声织体、调式调性、唱腔流派等方面吸收和传承,属于一种书面文字下的唱腔传承。

根据个人的喜好、审美观等,为迎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现代社会的流行趋势,曲作家对各类唱腔进行有选择性、有目的性的筛选。他们有的根据音乐原体,对唱腔的旋律进行艺术化加工。如流行于青海一带的小调《草原情歌》就被王洛宾改编成了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其中出现了增二度音程,增添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唱词精炼、比喻生动、用语俏皮,深刻地表达了对姑娘的爱慕之情;有的加进民族音乐的音调、风格、节奏、律动等,结合自己的意见,来创作、处理声乐作品,既具民族性,又富时代感和创新意识。

2.演唱者的传承

声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书面传承还需要由演唱者把作品演绎出来,这就是演唱者的唱腔传承。它包括演唱者的“吐字行腔”、对“润腔技法”的掌握、对作品声情并茂的“二度创作”等方面。

由于汉语发音特征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民族声乐唱腔艺术十分强调“字正腔圆”、“依字行腔”、“吐字归韵”等,现代民族声乐唱腔就传承了传统民族声乐对字的处理,发音时强调“喷口唱法”,运腔中注意旋律与咬字相结合,吐字时,保持正确稳定的口型,让字腹圆而不变形,充分发挥母音的共鸣作用;在收声归韵时,要求完整准确清晰,并运用“穿鼻”、“展铺”、“敛唇”、“抵腭”、“直喉”、“闭口”等收声方法,以保持腔体的圆润性。

唱腔传承还表现在演唱者对唱腔技巧的传承及灵活运用。我国著名的说唱鼓词家、京韵大鼓“骆派”唱腔代表人物骆玉笙先生,就是运用说唱的润腔技巧“倒字”、“加装饰音”、“改腔就字”、“改词就腔”,把曲歌《重整河山待后生》中的阳平字都用阳平声演唱,以此来调整字音、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润腔技巧因地方民族差异而显得丰富多彩,像陕北信天游的“哭腔”、“评剧”的“疙瘩音”、西北“花儿”的纯真声、纯假声、真假声交替的技法等都为现代民族声乐唱腔艺术在不同程度上吸收、运用。另外,对唱腔的传承还包括了巧妙地控制和运用气息、对共鸣腔体的灵活应用、强调共腔点的集中、高位置发声、在通畅的共鸣腔中“念”字、语气的变化与处理等。

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演唱者依着极富情感的声音去感染、打动听众,使之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这要求演唱者在熟练地掌握唱腔技巧的同时,自身应有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与感悟。现代民族声乐唱腔艺术的传承,有很大的程度都是演唱者们在二度创作中的传承。演唱者对唱腔“韵”的把握是成功演绎声乐作品的一大关键,作曲家在创作音乐作品对所追求的“韵”,需要通过演唱者的声音来实现,也就是把“书面上的音符”变成“有声有情的艺术”。演唱者对“韵”的传承与把握,与他们个人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嗓音、咬字吐字等各方面因素有关。

总之,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唱腔艺术在传承传统民族声乐唱腔的民族特色与地方风格时,不仅建立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这个大背景之上,还要经过曲作家和演唱者共同努力,通过形式多样的唱腔传承模式来实现,逐步形成了民族性、时代性相统一的特点。这集中体现了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底蕴的延流,是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典范。

参考文献:

[1]姜家祥.民族唱法探索[A].歌唱与声音训练(音乐论丛<五>)[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103.

[2]李晓贰. 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9.

[3]管林编.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8.

[4]李萍.重视现代民族声乐理论的建设与发展[J].音乐研究,2006,2.

[5]程宁敏.读歌唱传统解以字行腔——源于对传统唱论及歌唱传统学习的认识[J].中国音乐,2007,1.

猜你喜欢

唱腔传承
浅谈藏族唱腔美学在合唱作品中的应用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