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如何适应市场需求

2009-06-17王诗群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市场需求艺术设计

王诗群

【摘要】在市场经济中,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既要遵循自身的规律,又要适应市场。基础教育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觉完成审美意象的能力,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应为学生将来从事与美术相关职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审美理论基础与审美表达能力。

【关键词】艺术设计 基础教育 市场需求

在市场经济中,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既要遵循自身的规律,又要适应市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紧跟市场,才能让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在劳动力市场中实现交换价值。一般人认为“基础教学”是基础训练,基本功训练。让人联想的是技术、技巧、基本技法等。因此,基础教学课程就变成了技法训练课,贯穿基础教学的主线就是造型训练、色彩搭配、表现技巧的训练。然而,基础教学是要为专业学习服务的,专业的学习方向则是根据时代与市场需要不断变化而发展的,所以,作为“基础”的教学同样要适应市场需求,不应该也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创新意识、精神、思维和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才的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素质的形成受影响于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合理的课程设置以及丰富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掌握艺术的表现能力、体会艺术的感受能力、懂得艺术鉴赏、培养艺术的综合能力。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应为学生将来从事与审美相关职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审美理论基础与审美表达能力。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目的、规律

蔡元培曾经说,要以美育代替宗教,陈逸飞非常推崇此道,并一直感到有责任把自己在艺术中对美的感悟和创造,通过各种手段和载体,作用于社会,把城市变得更加美好。他认为这不仅仅关联人们的生活品质,甚至影响中国的经济竞争力和民族尊严感。城市的视觉形象,是我们每个置身其中的人都必须时时面对的,是一个强迫你去接受的视觉作品。一个糟糕的视觉环境无疑是给我们和下一代建造了一所不好的学校。如果任凭视觉垃圾充斥我们的视野,那么就个人而言,我们本该有的审美敏感度将会钝化,就国家而言,我们整个民族的审美趣味将会造成致命的缺陷,从而丧失尊严。

“能否把‘人的教育作为艺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是我们艺术教育能否自觉遵循艺术教育规律的关键之一”的观点。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把社会实践课的主旨规定为“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和审美水平”。

对于高等教育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少量的基础课学习时间不可能进行较系统和完善的造型训练,而且,现代审美观念和现代的商业设计潮流已经不再停留在完美的再现手法和精到的技法表现上了,取而代之的是在更现代、更有创意和更切合时代要求下的创作设计观念的更新与表达。当人类逐渐步入知识经济、网络社会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元化,创造力作为一个人的重要素质已为人们所共识。作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更要与市场、与时代紧密结合,与时俱进。因此,高校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为主,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为目的。

2000年,英国高等教育推出了基础学位资格证书,目的是扩大中间水平的学位学习,增进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基础学位的制定有以下特征:(1)雇主与教育部门紧密合作设计学位。雇主提供产业部门最新的职业能力要求指标,雇主参与基础学位的教育和培训过程,例如,配合教育部门发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评估学生的技能素养等。(2)技能与学术知识的协调发展。基础学位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知识仍然重要,技能学习分化也不是过分的确与此同时职业分工完全一致,强调学生应对社会职业变迁迅速而需要的确一般技能。

艺术设计基础课中的视觉形式作为设计基础的一个核心内容,其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视觉思维的能力。这种视觉思维能力,首先,就是通过设计基础的系统训练,养成的对视觉形式的感受能力。视觉思维要求作为未来设计师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双能够自觉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其次,是对于视觉形式语言的把握能力,是通过设计基础的研究,按照形式语言的规律对一切有关于形式的基础语言符号进行解构,以便探究视觉形式的构成规律。再次,是通过系统的形式的训练课程,建立起个人的视觉形式的语言技巧,形成形式语言的驾驭能力和创造能力,最终培养学生能够对于形式进行创意性表达的设计能力。

设计起源于人类生存的需要,它的终极目标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辩证统一。从哲学的角度讲,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人类所具有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设计”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标志,也是人类自身进步和发展的标志。作为设计的基础造型训练,也要随着设计的发展需要而改变。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与审美意象的形成

创新意识、精神、思维和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才的其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素质的形成受影响于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合理的课程设置以及丰富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搭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掌握艺术的表现能力、体会艺术的感受能力、懂得艺术鉴赏、培养艺术的综合能力(包括想象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掌握相关的科技与材料知识,使艺术学科的创新人才具有自信心、创造欲、求知欲、挑战意识,成为思想自由、个性独立的人。

当人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审美形式感逐渐走向成熟,并与人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相统一时,便标志着审美意识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这时,审美活动得以从人类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开始以其独立形式审视和指导人的生活与生产劳动。这便是从审美哲学的角度理解的艺术设计构思。狭义的指美术家在孕育具体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如果说艺术发现主要是审美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那么,艺术构思则是审美认识过程中的理性认识阶段。艺术构思的目的在于实现对艺术发现的质的飞跃,在于在内心形成典型化的审美意象。在这个过程中,美术家的审美意识会不断产生作用,对艺术发现(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综合、加工、合成,最后形成了一个他认为负载了他的审美理想的内心形象,即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的形成,标志着艺术设计构思活动的完成。

完整的美术创作过程应该是以丰富的生活感受为起点,也可以说以市场需求为起点,经过精神的创造活动,进而到形象或形式的创造过程,最后体现为物化形态的美术作品。即美术创作是一个从审美认识到审美表现,从艺术构思到艺术传达的过程。可见,美术创作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和两个阶段:第一,审美认识阶段;第二,审美表现阶段。在美术创作领域中,主要是美术知识、技能、审美经验以及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技能、经验的策略。在这里,知识和技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文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知识;二是在美术制作中对材料和工具操作等技巧性的知识和技能。而审美经验主要指在美术基础课、生活中发现美和体验美的心理活动或审美意识。综合掌握和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策略,学生能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善于进行交流合作、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作为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只需让学生掌握使用最初级的艺术词汇的技能,为更为复杂的专业创作和专业设计提供能量储备。这两方面学习可以通过欣赏和实践两个途径来实施。实践即是基本造型能力的训练,结合该专业特点,切合市场需要,实用够用为度。而欣赏则更为重要,身处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接受和信息更新都非常快,今天的学生再也不会信息闭塞、思维枯竭,而更多的是“眼高手低”。开眼界是很快的,基本功积累却很慢。当学生眼界更为开阔,思维更加丰富时,再加上积累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审美法则,以及现代高科技可以弥补其技巧或造型方面的某些不足,这样,创作或设计就更容易与市场接轨,更合乎市场要求。

三、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新思路、新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最基本的素质是善于使用各种不同信息,不同文化、不同要素在自己头脑中交叉和整合,从而不断产生出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新的发明。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把握主动。“学习社会”和“创意经济”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建立适应时代变化的艺术教育质量观是关键。

设计基础的装饰设计素描、表现设计素描、抽象设计素描、意向设计素描训练可根据一定形式美感法则来表现对象,更能创造并无“对象”可供再现的不存在的“新”的形态或抽象形态,同时也能训练培养一种创新思维。传统的绘画素描体系是对造型能力的培养、对自然规律的研究,但对材质媒介的使用是有限的。在设计基础的材质媒介综合性设计素描训练中,发挥众多材质媒介自身的物理特性和审美价值,有创造性地发现、选择、运用不同的材质媒介去设计、构架不同题材内容的画面,这又是设计所需的创作实践的另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材质媒介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国内逐渐展开,对材料本身所引发的人文关怀,以及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实施等进行疏理与设想,旨在利用材料的介入,拓宽设计教学思路,提高形式语言,转换学生的思维观念。

设计色彩训练将使学生从色彩符号出发,并深入理解。色彩符号不仅具有审美功能同时也具有以辨识、呈诉与驱动的实用功能。从具象到抽象的色彩训练,要求学生除了从色彩可以被感知的色相、明度、纯度等方面来认识色彩的能指。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进行画面色彩的演变时注意对画面色彩的所指作深入研究,使最终的抽象画面中的色彩既有能指的特性又具备了传达画面内容与形象的所指。学生在平面中表达空间效果时就应采用审美联想,产品中的空间安排,如陶瓷中的空间,建筑中的大空间,环境中的大空间分割意识,办公场所的主次空间分割等都可以采用构图中的审美联想。采集重构,引导学生观察市场,从生活素材和图像资料中提取审美元素,以色彩构成的设计要求和形式法则,对所采得的人工、自然色彩进行理性和逻辑化的简化,平面归纳,以求得具有时代感,有形式美感和设计意图的重构色彩图形。

注重课题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实现性的设计与运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造潜力,以及审美修养。解决以往教学中存在的课题训练单一、重技术、轻能力和创造力弱的不良倾向。加强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运用创造理论与设计技法,实现学生由被动表现到创造(主动表现)的思维转换。解决艺术设计基础与专业设计技能的过渡与衔接,为学生进入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建立以下的课程评价、评分等措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测试、小论文和其他课程作业、课外作业、实践技能测试、创作作业、个人设计作品、同学评议、口试、自我评估、校外学习评估、经验性工作报告。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创新不断取代技术创新而占主导地位。什么叫创新,具备扩展,发散,联系,变通的思维方式,具有立体多角度,全方位的关照能力。学会发现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具备历史的辨证的,有前瞻意识的能力。改造人们的审美惯性,引导学生的思维运动力。设计基础教育应使有志于学习设计的学生从已有的习惯性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从一个“自然人”的思想模式逐步转变为审美主体的思考状态中来,是打造具有开拓性的优秀设计人才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无论市场需求怎么变化,无论从事的是否为设计工作,只要从事与审美有关的职业,审美意向自始至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艺术世界.2005,(180):53.55.

[2]邵大箴.美术研究.2004,(113):5.

[3]邵大箴.美术研究.2009,(133):105.

[4]邵大箴.美术研究.2008,(132):85.

[5]邵大箴.美术研究.2007,(128):87.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市场需求艺术设计
麻纺标准紧贴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不旺 红枣行情暂稳
《星.云.海》
《花月夜》
全球磷肥市场需求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