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工学交替”提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

2009-06-17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工学交替双师型高职院校

李 君

【摘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以形成职业技能为导向,尤其注重智力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造就一支颇具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需要,而且十分紧迫。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学交替 双师型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的评估指标标准说明中指出,“‘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讲师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

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良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二、“双师型”教师面临的问题

由于发展历史较短,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现状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政策倾斜不够。“双师型”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必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与企业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紧密结合。这是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形成的共识,但从实际看,大多学校在这方面并没有像对待提高教师学历那样,从政治上、待遇上制定得力的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这一方面使得教师不太重视培养和提高自己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校企结合又缺少政策性的支持和外部条件作保障,缺乏提高实践素质的机会和环境。

2.学校关注欠缺。由于高职教育发展历史不长,对高职的理性认识还不够,鄙薄高职教育,在社会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专家的认识未能变为一般教师的理念。同时,他们自身较多地关注提高学历和晋升职称,却对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技术素质积极性不高,从而制约着自身“双师型”素质的提高。

3.师资来源狭窄。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从企事业单位进人渠道并不十分畅通,教师的来源主要还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由于从校门到校门,先天不足,这部分教师普遍感到“双师型”教师的目标要求比较高,达到目标困难较大,产生畏难情绪,不愿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缺少追求目标的原动力。

4.兼职教师问题多。兼职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条重要举措,能密切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关系,促进校企结合,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目前各校的兼职教师大都不具有教师任职资格、缺少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有兼职动机的功利性、不太了解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党和国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时间上、精力上难以符合教学要求,教学的责任心差等,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在外兼职同样存在精力分散、研究学生不够的问题。

5.优秀人才留不住。高职教师一旦有了高学历、高职称,掌握了工程实践知识,具备了工程应用能力,就成为较好的企业和普通本科院校挖掘的对象。同时,由于地区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不同,也使得“双师型”教师向发达地区流动,从而造成了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严重流失和畸形流动,合理稳定和良性运转的兼职教师队伍很难形成。

6.企业认识度不高。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企业不欢迎教师到企业内调研、锻炼。一些企业虽然接受了少数教师到其企业内挂职锻炼,但是大都建立在个人关系基础之上,关键技术、关键岗位和整个生产过程也不愿对教师开放,人为地把教育与生产隔离开来,使得产教结合不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缺少工程实践和先进技术的支撑。

三、“双师型”教师能力的提高

实施“工学交替”,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是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学校利用“工学交替”的有利条件,让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工学交替”,实际上教师也同时进行“工教交替”,全方位提高他们的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1.提高教学能力。实施“工学交替”,教师积极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等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及时在教学中补充反映企业生产的新科技,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水平。

2.提高科研能力。实施“工学交替”,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合作,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不断提高自己,主动适应变化的新形势,更有利于发现问题,更好地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积累丰富的材料,有更多能力进行科研开发,撰写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攻克企业实践的难题。

3.提高实践能力。实施“工学交替”,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熟练的职业技能,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经常性沟通与联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增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4.遵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中约定俗成的,从业人员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实施“工学交替”,教师更加自觉遵守职业道德,通过言传身教,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规范行为准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自觉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

5.提高职业素质。实施“工学交替”,教师了解社会用人部门对本专业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注重学生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并能正确完成技能操作示范。

6.提高管理能力。实施“工学交替”,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工学交替”,加强班级管理;按企业行业管理规律办事,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等,教师的管理能力得到了发挥。

7.提高协调能力。实施“工学交替”,教师树立市场观、质量观、效益观、产业观,自觉协调与企业的关系,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办事,使学校走向社会、走进市场,加强校企合作,扩大接触面和活动范围,提高交往协调能力。

总之,“双师型”师资队伍不仅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关键,更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学校实施“工学交替”,使高职教育更紧密地贴近生产和科技的发展,让教师从基本掌握相关技能到熟练掌握相关技能;从实际操作到得心应手操作;从顺利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到拥有一项以上专业技能的“绝活”,全面提高能力,造就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刘征.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43-44.

猜你喜欢

工学交替双师型高职院校
“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以承接旅游服务外包为特色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