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对李、杨爱情的态度

2009-06-17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思想内容长恨歌

杨 柏

【摘要】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的思想内容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其主题思想的开掘深度,以及艺术手法上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的有机结合,都别具一格。笔者从“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评论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论述了《长恨歌》的思想内容的复杂性。另外,文章还从文艺作品的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两方面,论述了《长恨歌》中所表现出的作者对李、杨爱情的态度。最后,进一步肯定了作品的无限艺术价值。

【关键词】《长恨歌》 思想内容 李、杨爱情

《长恨歌》是白居易早期创作的一首长篇歌行体诗。这是一首历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中写了唐明皇李隆基因迷恋女色,荒废国事而导致叛乱,几乎亡国的故事。诗中写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当玄宗选中了杨贵妃后即沉醉于花红柳绿,“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皇帝从此不理朝政,这样的结果只能招来“渔阳顰鼓”的安史之乱,惊破了“霓裳羽衣曲”的幻梦!作品的第一部分点明了主题。这里显示出作者鲜明的爱与憎,对玄宗昏庸误国是一个严厉的鞭笞。第二部分写了逃亡中的玄宗无可奈何让人将杨贵妃缢死军前。玄宗不忍目睹,又救不得,只见贵妃的血泪合流。马嵬兵变、杨贵妃的缢死,给玄宗留下深刻的心理创伤。第三部分写出了玄宗对杨贵妃的情丝不断。不论在“蜀江水碧蜀山青”的逃亡路上,还是在“行宫见月”,“雨夜闻铃”的宫廷中,无不触景伤情,由此可见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至深。第四部分诗人以奇特的幻想写出了杨玉环的仙境幽思,从而更加说明了李、杨爱情的忠贞与专一。在这里诗人唱出了一首爱情的颂歌。

《长恨歌》的思想内容是复杂的。他是作者思想复杂性的产物,其主旨在于揭露玄宗昏聩误国,沉醉于缠绵的爱情之中,以至于不理朝政,这是“安史之乱”的根源所在。但是诗人在鞭笞的同时又流露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惋惜与同情之情。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来描写李隆基的缠绵哀思,触景睹物、情丝不断,以及杨贵妃的仙境幽思。此时,诗人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以浪漫手法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诗人越是这样大肆渲染尽情抒写,也就越发地发人深思,引人联想。引导人们进一步地探究导致李、杨爱情的症结所在。李、杨爱情悲剧固然值得同情与惋惜,但这样的爱情是否值得歌颂呢,回答是否定的。如果说是人在这里歌颂了一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生死相依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话,那么亦只能是一种借题发挥,用李、杨忠贞爱情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罢了。这正是这篇作品之所以具有巨大艺术魅力与感染力的原因。

一首《长恨歌》能够流传百世,成为千古绝唱,可见作者的艺术造诣至深。在本篇作品主题思想的开掘深度,以及艺术手法上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的有机结合,都别具一格。正是由于这样,才引起长久以来对《长恨歌》思想内容的许多不同观点。笔者认为,那种认为所谓“歌颂李、杨炽热爱情”的观点恐怕并不是作者真正意旨之所在。从白居易许多创作诗歌总的倾向来看,作者思想感情是积极向上的。例如,《卖炭翁》中就是直言不讳地对统治者进行批判,对广大劳苦大众(卖炭翁)报以无限的同情。而长恨歌是直接写皇帝与皇妃的爱情故事,在当时社会情况下作者是不能过于直露的(但对玄宗昏庸误国的批判之情已有表露),只能用曲笔来反映。同时,这里也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复杂性,他对李、杨爱情悲剧是报以怜悯与惋惜之情的,更主要是作者的借题发挥。

对于《长恨歌》的思想内容,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其中之一是“讽喻说”,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在于讽喻唐玄宗的贪色误国、荒淫无度。此种说法认为,不仅是作品的开头阶段,而且后面所描写的李、杨思念的双方表现也都是立足揭露,而且表现了唐明皇的至死也不觉悟;第二种说法是“爱情说”,就认为《长恨歌》歌颂的是李、杨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而没有对李、杨爱情的讽喻之意;第三种说法是“双重主题说”,指出《长恨歌》具有互相矛盾的两个主题,即既有讽喻,又有歌颂。讽喻的是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歌颂的是李、杨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

在分析《长恨歌》的思想主题上,笔者的看法比较倾向于“双重主题说”。《长恨歌》描绘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极其悲剧,作者一方面对李、杨生活荒淫放荡而招致祸乱,做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挚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因此说《长恨歌》的思想内容是复杂的,他是作者思想复杂性的产物。

关于怎样认识作者对李、杨爱情的态度,笔者认为应该从文艺作品的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两方面加以认识:从历史的真实角度上,李、杨之间是一种君王与后妃之爱,有他自己的本质属性。这样的爱情生活首先就表现出封建性与腐朽性。李、杨爱情的出发点是唐明皇的“重色”(根本谈不到有共同的理想)由“汉皇重色思倾国”的欣赏美色而发展到对杨妃的宠爱,而李、杨爱情的基础是共同的享乐生活“春从春游夜专夜”、“玉楼宴罢醉和春”。他们的享乐是建立在劳动人民血泪之上的。表现于李、杨爱情腐朽性、封建性的另一方面是杨家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样也就造成了政治的腐败“外戚专权”,“姊妹弟兄皆列士”,导致的直接恶果就是社会危机的产生与社会矛盾的爆发。李、杨爱情历史真实的第二方面是李、杨之间爱情又具有一定的强烈性和专一性,这是具有特色的帝王爱情。封建帝王一般有几千个良家美女,而李、杨之间的爱情是专一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是一种进步的爱情观点,是能被民众所接受的。这里所谓的强烈性,似乎具有一些“爱情至上”的味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如果说这里写出了李、杨的荒淫误国,那么另一方面也就写出了也就写出了李隆基对杨贵妃情感的强烈性。从玄宗的晚年来看,玄宗虽无权,可物质上仍能得到满足。在爱情上另选美女亦是完全可办得到的,但是他却对杨妃日思夜想,痴情的派方士去寻找杨贵妃。

从艺术的真实的角度来看,作者在长诗里描叙的李、杨爱情的悲剧已超出了帝王生活的本身,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一个人在无可奈何中失去了自己的爱人,此后又终身不渝地思念追求她,这在封建时代是许多不同身份的人所可能会有的爱情悲剧。在这一点上,作品后半部的李、杨已经不单纯是帝王与后妃的形象了,他概括某些无辜的普通人的生活经历,概括了许多神话传说故事。“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这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怎能不叫人万古传颂呢?!

猜你喜欢

思想内容长恨歌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物化爱情——用马克思“交换—消费”系统解读
长恨歌
——笔画设计
长恨歌
古诗歌教学的反思
浅论李安电影中民族文化的表现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创新是艺术的长青树
课外阅读走出“零散”困境的路径
兰峪水,长恨歌
理性思考 深切同情——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之法探究《长恨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