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中国花鸟画教学

2009-06-17刘明孝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当代花鸟画

刘明孝

【摘要】当今的时代背景巨变使得人们所接受的知识结构与传统文化相比产生了不少变化,人们的生活观念在变化,思想在变化,审美观念也在变化,当代花鸟画当然也在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而,给我们的花鸟画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既然当代教育从形式到本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传统艺术学科,中国花鸟画的教学如果不跟上时代的步伐,其命运是可以想象的。我们当代中国花鸟画教学在尊重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必须注入新的思想与内容,才能适应当下的文化需求,使传统艺术焕发新的活力。

【关键词】当代 花鸟画 中国画教学

任何意义上的教育都必须符合教育自身的规律,东西方的教育也各自有其特点。传统中国画教学是“师徒式”的,即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我们可以在传统中国画教学中看到各种“课徒画稿”,如《介子园画传》、《马贻画宝》等。这些画稿多讲授各家各派的具体技法,如各种花卉、草虫的画法。学生正是借助这些画稿入手,进入到传统花鸟画的学习,这里面有很多是教师的个人经验,画法上亦有许多“套路化”因素。

当代艺术教育较之于传统教育最大的变化是授课方式的改变。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远离了“师徒式”的传授方式。对于教师,从来都是面对众多的学生去讲授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系统地介绍传统文化,这里已经不只是教师个人的艺术经验的简单传承。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接受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艺术方式,从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艺术观。或许正是由于这种传授方式的改变,也同样改变着我们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老师再也不会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敬畏。教育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消费,从这种意义上讲,学生才是上帝,因为他们是消费者。

既然当代教育从形式到本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传统艺术学科,中国画的教学如果不跟上时代的步伐,其命运是可以想象的。我们当代中国画教学在尊重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必须注入新的思想与内容,才能适应当下的文化需求,使传统艺术焕发新的活力,这一点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当今的时代背景巨变使得人们所接受的知识结构与传统文化相比产生了不少变化,人们的生活观念在变化,思想在变化,审美观念也在变化,当代花鸟画当然也在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而,给我们的花鸟画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代花鸟画创作的时代背景已发生了变化。在政治上,中国的改革开放极好地顺应了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外来的思想文化与商品技术等一起涌入中国,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也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整个中国社会由意识形态中心转向了商品经济多元化,经济进一步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操纵者,市场经济的蓬勃兴起改变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操作运行方式,也改变了国人对待经济与效益的态度。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整个中国画艺术发展的时代大背景。艺术的话语空间得到拓展、自由度逐渐变宽。现代的中国与传统中国相比,一个根本的不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百年间遭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冲击。

与时代环境相对应的是,现代艺术家的创作心态与传统艺术家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打破了传统文人自娱自乐的封闭式创作状态,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国际身份和国际影响,开始参与国际性文化事业,前卫艺术家频繁地参加了国际上大大小小的展览,这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此外,西方哲学、文学、心理学对当代中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萨特等等一系列人以及他们的著作进入了当代艺术家的思想领域。“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女权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西方艺术理念的讨论此起彼伏。

面对文化的“万花筒”,人们似乎没有任何理由只选择一种文化而放弃其它,这一价值选择的困惑正是现代社会特别是全球化时代的人们所特有的历史境遇。

在这样的多元文化格局下,当代人的境遇和生存方式导致文化失重,造成心理压力和心灵困境。所谓“找不着北”就直观刻画了现代人的尴尬,人们仿佛是“被抛入了”一个全然陌生的原始森林而丧失了方位感,引发了人际交往的障碍、社会整合度的下降、人的精神焦虑、道德感的脆弱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精神生命的成长的困境,呼唤着生命家园的重建,人的存在的本体意义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以上所述的种种因素共同形成了当代花鸟画的时代大背景,这种时代背景对当代花鸟画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代花鸟画形成了与传统不同、具有时代特色的审美观念和与之对应所呈现出的语言特色。

其实,这已经对我们的花鸟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了解了这种审美差异,才能引导学生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的中国花鸟画作品。具体到当代中国花鸟画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一、当代花鸟画比兴观的减退及对题材的影响

花鸟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发展了一千多年,与之相伴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发展。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传统文化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也发生了一些改变,而比兴、寓意等传统手法在当代花鸟画创作中就很少再受到重视。如同为牡丹题材,古人会想:“花之于牡丹,必使之富贵”,而当代画家却不再这么认为。当代著名花鸟画家江宏伟说自己创作《牡丹册》的想法是:“面对的是一朵牡丹花,但又会忘记它是一朵牡丹。我并没有将这朵牡丹看成一个瞬间的虚幻。在这开放的瞬间。在‘如歌的旋律的伴奏下,我沉浸于线形与色韵的情致中”。由此可见,在他的创作思想中所关注的东西已与传统不同,传统比兴之意己不存在了,而画面的“线”、“形”、“色”和“韵”成为关注的重心,画面所呈现出的美感为画家所追逐。

比兴、寓意之传统绘画思想的减退使当代花鸟画创作取材摆脱了一定的束缚。取材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牡丹、芍药、寒鸦、野雁、鹰兔之类,而是随着时代背景、创作主体和审美标准的改变,创作者的视野开阔起来,当代花鸟画的创作题材也更加广泛,自然界的一切闲花野草、鸟虫飞禽,只要能表情达意,绘之于画,都已成为当代花鸟画家创作的题材。如各种热带植物、动物,甚至于干花、假花、珊瑚等古代很少涉及到的题材,都为当代花鸟画家所用,使当代花鸟画除了延续了传统的内容之外,更具有生活性和时代性。

二、当代花鸟画造型品评标准的变化

由于西方绘画观念和绘画语言对中国画本体语言产生着不可逆转的冲撞,加之现代画家对长久不变的传统程式与审美规范的不满足,使当代花鸟画超越定势、寻求突破成为必然。

当代画家面对中国花鸟造型已不是简单的继承传统,而是着力强化其写意性。画家的要求不再是客观真实事物的再现,而是要表现出对客观物象的感悟与自己的思想观念,并特别强调中国意识。因此,在创作中“画什么”与“怎么画”的问题上,“怎么画”便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对“怎么画”的思考,其实是围绕着造型中增强主观性而展开的。这个主观性一是要强化客观的本质特征,抓住其给予画家的主观感受,塑造出别有情趣的艺术形象;二是要探求造型表现语言的个性化。在当代花鸟画家的主观表现中,夸张与变形的艺术手法不仅被广泛地运用,而且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夸张法、变形法。有些作品甚至走向抽象的表现,画家只是将客观对象作为表达自己思想或情感的媒介,客观自然的形象只是作为画面的构成要素,服从于主观的支配,随画家的心理感受而变化。而在传统花鸟画中至关重要的笔墨所包含的内容在这时已褪去神秘,笔墨只是作为一种创作技法存在而已。我认为不要一谈到花鸟画的创作就是谈了百年的“笔墨”问题,其实笔墨只是归于创作技法。

在造型中,现代构成意识和解构意识被当代花鸟画家大量使用。现代构成原理在造型上的介入,使画家在表现客观自然物象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创造空间。平面构成是以二维的平面意识表现纷繁的客体,遵循协调、均衡、对比、秩序等审美原则,运用“分割”形式要素形成设计中的严整性、和谐性以及完整性,不断地创造新的形态,给人以某种视觉感受。一切自然物象被视作点、线、面的形态而相互依存,构筑于画面。当代画家运用这些构成原理,用点、线、面的形态来组织和经营画面,创作时物象以几何形态出现,并被理性地分析、应用,通过点的大小、线的动静、面的层次等因素来表现形态变化的秩序性,获得多元化中的统一。

另外,当代花鸟画在造型中还采用了西方现代美术中的“解构主义”等构成理念,把人们从习惯的造型真实感人和意境的幽深淡远的品评标准中,引向对平面视觉语言的观赏和形式意味的关注上。

三、当代花鸟画的满构图

当代花鸟画构图的一个重要特点——满。这里的“满”构图不同传统花鸟画中的全景式构图,如《山鹤棘雀图》、《芙蓉锦鸡图》这些传统花鸟画虽然描绘了很多内容,但画面处理多简单,精练,体现了“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的传统儒家审美特点。

这里的“满”构图更与传统花鸟画中的“空白”处理截然不同。传统花鸟画中空白的背景让整幅画虽全而不满,虽动而不躁,而当代花鸟画创作多喜欢通过对素材的堆积式或特写式描绘,或通过对画面的空间处理、色调处理、形式处理和肌理技法的使用把画面处理得很满,画面既呈现出当代对色彩和构成在视觉上的审美观念,也保留着“意境”。

另外当代花鸟画家还借鉴了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处理手法。借鉴了印象派之后更为灵活的绘画构图处理方法,借鉴了其对平面构成和超现实物象组合的认识。这些构图理念打破了传统绘画构图中的时空观念和构图样式,对传统中国花鸟画的构图而言是极大地扩展和补充。

四、当代花鸟画色彩缤纷

传统花鸟画在色彩的运用上深受传统礼教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色彩往往从属于线条和墨色的应用,作为绘画语言的独立性不强,并且中国古代用色理论讲究“随类赋彩”,用色着重于物体固有色,不以自然光线下真实对象作为描绘目的,因此在传统绘画中色彩的使用往往带有象征性和概念性,将主观规定的色彩对应于具体物象。近年来当代画家大量借鉴西方和日本绘画色彩,极大增强了花鸟画色彩语言的表现力。

当代花鸟画对现代色彩构成加以吸取和借鉴,加强了画面的装饰性。更加关注色彩语言自身的表现力,对当代工笔花鸟画有很大影响,近年来有一些作品更加注重色彩的对比、调和,色彩的节奏和均衡以及色彩的情感表达,产生了与传统作品不同的效果。

同时当代花鸟画创作者对民间绘画色彩的借鉴也丰富了当代花鸟画的缤纷色彩。民间绘画在用色上往往体现出质朴有趣、天真自然的风格。这都原于民间绘画中的色彩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流露,以返朴归真的心态,以自然坦荡之气和奔放之激情去描绘他们认为美的东西,只要美,颜色随心而欲。他们的作品可以说是人对美最直接、最本能的认识。这种没有外来因素约束的自由创作状态正是当代许多花鸟画家所追求与向往的,他们吸收借鉴了民间绘画用色的这些特点,在自己的创作中不囿于所见、不拘于成法地用色造境,表现出另一番色彩情趣。

五、当代花鸟画的材质之美

本人长期从事工笔花鸟画教学,教学之余,也创作了大量的工笔花鸟画,并于十年前开始潜心研究布面工笔画。一开始是对中国画材质的不满足,还有就是受中国古代帛画的启发。1996年我便开始了在布面上进行工笔画创作,当时还是选用的与绢非常接近的棉布,绘画效果也象是绢本工笔画。由于绘画基底的改变(由宣纸改为布面),自然就对中国画颜料产生了不满足。的确,中国画颜料品种太少,而且质量很差。我们能看到的中国画颜料永远都是那几种:石青、石绿、花青、藤黄、赭石、朱膘、朱砂等。也许是由于中国画从来都是以水墨为主,而且颜料用量太少,因而生产商没有太大的利益,从而也无心开发新产品之故吧。

由于上述原因,我选用了丙烯颜料作画。在使用过程中我发现,丙烯颜料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它是一种水溶性颜料,既可以如水墨般的薄染,也可以象油画一样厚涂,甚至可以“堆”出非常丰富的肌理效果。这些特性是中国画颜料无法想象的。

正是因为使用材料的改变,使我的画面出现了多种可能性,从而引发了我创作观念的改变。

我认为如“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传统中国画样式,早在明、清就已经发展到一种极端状态,这已是个不争的事实。后来的画家也只是或多或少的在继承而已,或是另辟蹊径,很难有实质上的突破。这里我无意为大家指一条路,也更没有能力为大家指一条路。我只觉得我所看到的中国画大多离生活太远,其表达的感受也不真实。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的花鸟画创作,必须思考当代性命题。可喜的是,现在有许多画家都在积极思考并且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样式的花鸟画作品。我也想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我对于生活,对花鸟画当代性的看法。

多年对中国画的教学与研究,使我对中国画的构成、意境表达、装饰性、色彩的单纯性等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更让我觉得花鸟画的当代性研究的必要性。

在材料的使用上,我对各种画布都进行了实验,从细腻的纯棉布到各种粗细的亚麻布。也实验了多种不一样的制底方法,它们与水墨、丙烯的结合会产生很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这种材质之美让我激动。我期望能创造一种介于传统中国画与油画之间的绘画风格,它可能具有油画的材质之美,又有水墨的随意浸染和东方神韵。让这些传统与非传统,中国与非中国的东西更好地为我的花鸟画服务,这也正合了我的中西融合之意。

绘画形式的图式化,从来就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强化。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又有那么多的画家在从事绘画创作,个性面貌成为了一个画家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可以说每个画家都在拼命想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绘画样式,这种样式最好是独有的,可以是构图、色彩或材料上的与众不同,而支撑这诸多不同的则是画家的观念。在这方面我也做了尝试,采用对称的、具有装饰感的形式,在画面的中正与平和中偶尔运用对立的因素。这种构图方式是受中国古典绘画中帝王图的启发,帝王总是庄重的端坐在龙椅上,那种纯正面的、对称的构图如同金字塔般地震撼,让人无法拒绝。的确。当这种对称式的构图一旦与众多以讲求分割、巧妙与变化的作品放在一起时,很容易显示出单纯的、装饰的美。

当代艺术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知识的系统性。因而,要成为一个好的教师,自己必须对中国花鸟画艺术有系统的认识并能运用自如,给学生以深入浅出地讲解。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艺术院校的教学方式变得异常活跃,有时更象是朋友间的聊天和交流,在这轻松的交流中,教师对艺术的理解与认识,以及教师本人的艺术实践正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着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当代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吴国良花鸟画选
工笔花鸟画
寧靜以致遠——简评张峻民的花鸟画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卓尔不群——顾光明花鸟画欣赏
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探析
论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三个转向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