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唱发声中的七种常见问题剖析

2009-06-17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发声解决办法常见问题

朱 晔

【摘要】规范的发声是歌唱艺术的根本,但在歌唱实践中人们往往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本文在对“白嗓子”、“鼻音”、“喉音”、“抖音”、“漏气”、“尖嗓子”以及“假嗓子”等七种常见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发声 常见问题 解决办法

歌唱是一种语言和音符(包括休止符)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在目前我国艺术教育尚不够普及的情况下,很多音乐学习者在歌唱发声练习中往往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甚至有时会将错误的声音误认为是正确的,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噪音条件好,声音比较明亮,因此就大声喊唱,还有的为了追求某种声音效果,就压低舌根,撑大喉咙,这样时间一久,不但歌唱水平不能提高,且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及时纠正歌唱发声中的毛病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对几种常见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用“白嗓子”唱

这是初学歌唱发声中最常见的一种声音。这种声音乍听起来比较“亮”,但它是一种喊叫式的、失去共鸣的声音,它多以口腔前半部分的发音为主或过分使用喉部肌肉发声,其声音往往是“喊”、“挤”出来的。歌唱者由于盲目追求音量拼命唱强音,但又力不从心,喉咙越卡越紧,但结果出现又白又散的声音,如果唱的时间一长,就导致整个发声器官失调,使声音生硬,紧张、苍白无力、乃至失声。要使“白嗓子”得到纠正,必须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对其进行训练,也就是进行“混合声”的训练。著名声乐教育家吴其辉先生曾经说过:“要学好唱,首要的就是要打开喉咙。喉咙开得比较好,位置才能上得去……”良好的气息是建立美好声音的基础。有良好气息支持,再用适当的母音进行训练,容易打开喉咙,上下贯通,易找到头腔共鸣。

二、“鼻音”

鼻音唱起歌来声音晦涩,无光彩,缺乏力度,不畅通,不明亮。歌者由于软腭无力,舌中部抬得过度,使口、鼻腔的通道受到堵塞,使声音的音波流入鼻腔,造成歌唱声音仅仅从鼻腔中发出,失去了正确的共鸣,误将鼻音错认为是鼻腔共鸣,因而产生了不悦耳的鼻音,打开鼻腔是获得头腔共鸣和声音高位置的关键。歌者要纠正认识上的错误,分清鼻腔共鸣和鼻音。检查鼻音的方法是:用两个指头捏着自己的鼻子发音,听声音的变化,如果声音并无多少变化,头腔仍有振动感,则说明是面罩共鸣的唱法。分清了声音概念问题,还要在练习中选择好母音,停止用带有鼻音的母音,反复练习就会改掉鼻音的毛病。

三、“喉音”

这也是歌唱发声常见的声音。它生硬、沉重、紧迫、声嘶力竭。产生这种毛病的原因:一是歌唱发声时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舌根用力下压或舌根隆起,造成喉头肌肉过分紧张,咽喉腔不能充分打开,使声音停留在喉咙里,不能自如畅通。二是歌者盲目追求模仿厚实的声音,迫使喉头和舌下压,误以为找到了一种有共鸣的嘹亮的声音,实际上这种声音听起来生硬、笨重、缺乏表现力和音色变化。要想使喉音得到矫正,首先应正确的掌握歌唱呼吸方法,了解气息支持与共鸣的关系。在练声中先用哼鸣和u母音进行训练。如果在u母音前加上辅音训练更能取得好的效果。在练声时要求下腭自然松驰,舌面放平,舌根自然放松,喉头稳定,要求发声柔和,不能大声喊唱,这样就能逐步改掉喉音的毛病。

四、“抖音”

歌唱时声音无规则的抖动,这也是发声不正确造成的常见病。产生这种声音的原因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歌唱者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而又追求宏大音量和某种音响效果,喉腔开度过大,气息猛冲声带,使声带失去了应有的弹性,由于喉头超负荷工作,形成了不稳定的收缩,从而产生了近似“羊叫”的颤抖声音。第二种是声音观念不清,误以为美声唱法就是“抖”的声音,在歌唱时人为地机械地“抖”动,久而久之也形成了“抖”动的毛病。要纠正抖音的毛病,歌唱者应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区别自然颤音和人为的抖音。声乐教育家蒂赛尔认为:声音的波动好像好的音色一样,是优美歌声所需要的,也是应该具有的特点,是所有经过良好训练的歌唱者在发声时自然随之而产生的。由此我们可知颤音是需要的,是自然产生的,它不是人为的抖音。

五、“漏气”

这种毛病的特点是气多声少,发声时夹杂着一些气块。漏气的毛病,对发声器官十分不利,歌唱时常常感到气不够用,很费力,无法唱强音,音准也常会偏低。产生这种声音的原因有两种。一是由于声音病变引起声带闭合不好产生的;二是由于控制气息的横隔膜、腹肌软弱无力,不能很好的控制气息,而喉头声带没有和气及时协调,气息还没有和声带接触就漏掉了。纠正方法:要有意识地训练对气息的控制能力,可结合咬字、吐字训练做快呼快吸的深呼吸练习,唱歌时特别注意发声一刹那,声带的并拢和呼吸支点的用力。

六、“尖嗓子”

也就是那种“喉器上跑”的声音。意大利声乐家巴拉说:“歌唱好比风吹旗杆,旗杆不动,旗帜哗哗飘扬。”稳定的喉头就如“旗杆”牢固的根基一样,在发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尖嗓子”由于违反了发声的基本原理,盲目追求高音和音量或为了模仿别人某种声音故意提喉,使声音通道变得狭窄,唱出的声音尖锐刺耳,缺乏泛音。改正的方法是牢记利用共鸣来扩大自己的音量。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称基音,基音是很微弱的,它经过共鸣腔生产共鸣,就会丰满、圆润、有高位置。要得到良好的共鸣必须改掉“提喉”、“喊唱”的毛病,有意识的使喉头下放,多用ü、o等母音练声。

七、“假嗓子”

空乏、无亮音是假嗓子的特征。所谓“假嗓子”,是只用头腔共鸣。唱高音时声音尖细,唱中低音时声音虚弱无力,歌唱中往往会出现真假声“打架”的问题。其实歌唱追求的是“真假混合声”。矫正方法:明确共鸣腔是一个整体,在声区转时要逐渐调整上下共鸣的比例,逐渐过渡,而不是单一运用。根据声音的高低不同,唱低声区要以胸共鸣为主,口咽腔、头腔共鸣次之,声带是全振动;唱中声区以口咽腔、鼻腔为主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次之,声带部分振动;唱高声区以鼻腔、头腔共鸣为主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次之,声带边缘振动。也就是说唱较低的音真声用的多,唱较高的音假声用的多,只有把共鸣调节得当,才能获得最佳的声音。因喉咽腔是联合各共鸣组织的枢纽,所以在训练中要打开喉咙,使喉头稳定,喉咽腔能上下贯通。

良好的声音应该是优美、纯净、舒畅、自如的声音,有穿透力、且具有力度和音色的变化、有较宽的音域、声区协调统一、流动、灵活、行腔自如,这样的声音必定有气息的支持,有良好的共鸣,喉咙打开并稳定。因此学好声乐要以科学的方法为基础循序渐进的学习,不可急于求成而盲目的乱唱。所谓嗓子条件好的人,也只能是部分机能具备了歌唱的要求,但如果没有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也不能唱出优美感人的作品。因此学好声乐必须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并及时纠正歌唱发声中的毛病,刻苦练习,勤加思考,才能获得理想、美妙的歌声。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3]余开基.声乐理论基础与强化训练.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

[4]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歌唱得具体方法与训练.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5]龙军华.科学歌唱艺术.百家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发声解决办法常见问题
缺素症的症状及解决办法
辐射记录审核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婚外情的解决办法
机械自动化设计与制造的常见问题分析
公路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和一些改进措施
巴格达迪“发声”破重伤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