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文学教学中应运用一种不确定性思维

2009-06-17师彩霞吴丽君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读者文本课程

师彩霞 吴丽君

【摘要】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具有不确定性,美国课程学家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也具有不确定性,这启发我们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应运用一种不确定性思维。文中从科学发展的要求、文学文本的需要、读者主体的决定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课程 不确定思维 文本 读者

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具有不确定性。美国课程学家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是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建立起来的全新的课程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课程也具有不确定性。这启发我们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应运用一种不确定性思维,这是由多方面决定的。

一、科学发展的要求

长期以来,确定性思维一直占居人类认识的主导地位,在这种确定性思维的支配下,追求确实可靠的确定性知识,成为学者们的传统。但后现代哲学对确定性思维的解构,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世界并非是完全确定的,不确定性是世界的另一本真面目。正如福特所说:“相对论消除了关于绝对空间和时间的幻想;量子力学则消除了关于可控测量过程的牛顿式的梦;而混沌则消除了拉普拉斯关于确定式可预测的幻想。”相对论时空观扬弃了牛顿时空观,认为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随速度的改变而改变,因而具有不确定性。量子力学、混沌学的发展也进一步论证了世界的不确定性,这不仅引起了物理学、数学及相关学科的革命性变革,而且改变了两千多年来西方以及整个人类形成的世界是有序的、可预见的确定性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思想的真正革命。数学一直被认为是确定性和精确性的典范,但现代数学的绝对确定性正逐渐丧失。总之,现代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新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冲击了传统的绝对确定性的观念。在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强调差异、矛盾、无序等的思维,被称之为“不确定性思维”。不确定性思维克服了确定性思维的片面性,反映了世界的无序性、随机性、模糊性、不稳定性、不可预见性等另一真实状态,提供了更深更广的思维空间,更有利于发挥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文学自然也不例外,在整个的运用不确定性思维认识世界的大的文化背景中,也要求我们运用不确定性思维来观照文学,这样,才能打破陈规,开阔思路,出成果,出新意。

二、文学文本的需要

在《牛津文学术语词典》中,克里斯·波尔蒂克从两方面定义了文学的不确定性,其中之一是:“就解构主义而言,指否定文本终极意义的不确定性”,这实际是指出了文学的文本具有不确定性。文学文本通常包括以下层面:第一,语言层。它是文学文本的第一层面,是文学文本的具体语言构造。后现代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不确定的,语言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文学意义的不确定性。作品没有终极意义,每一种都不过是人对世界的一种创造性的解释——多元的不断生成的解释中的一种解释。第二,形象层。是读者在阅读文本语言时在头脑里激发起来的想象性画面。文学艺术的形象具有间接性,它是在读者了解了文学文本的语言文字意义以后,经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浮现出的艺术形象。每个读者的文化素养、审美趣味和审美经验都不尽相同,因此他们通过联想和想象所得出的艺术形象也不尽相同。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导致了它的不确定性。第三,意蕴层。这是文学文本的形象所蕴含的富于生存体验的深长意味。第四,余意层。这是文学文本中预设的似乎连绵不断的余留意蕴。第五,衍意层。这是在特定社会境遇的读者阅读中可能衍生的文本意义。可以说,从第一层到第五层呈现出的文本的确定性越来越弱,而不确定性越来越强。况且社会生活本身是复杂多样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人类的主体认识感受能力是有限的,未来的事件、他参与过的或正在观察着的行进中的事件,都不可能被他毫无遗漏地完全真实地了解,作家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在反映本身就界限不清且在发展变化的事物时就不可能确切地表达,从而造成作品在情节、主题、艺术形象等方面的模糊性。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一种不确定性思维来进行研究。

三、读者主体的决定

在《牛津文学术语词典》中,克里斯·波尔蒂克定义文学的不确定性,其中之二是:“就读者反应理论而言,指文本中任何一个需要读者决定其意义的成分”。这实际指出了读者的阅读也造成了文学的不确定性。文学作品,一经完成,作品的控制权就交给了读者,它在读者的审美接受中才能发挥它的潜在价值。如德国学者伊塞尔所揭示的那样,读者对于文本意义的接受具有十分特殊的性质。作家创作的成果只是完成了作品的一半,另一半要由读者的介入甚至以写作者的身份参与文本意义的创造性解读才能完成。T·S·艾略特曾说:“谈到莎士比亚这样一位伟大的人,也许我们永远也谈不出真相;既然我们永远也谈不出真相,那么不如每过一段时间便从这样的假相改换为那样的假相。”艾略特可以说一语道破了文学接受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一部作品如果没有读者的积极解读和合理阐释,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而正是读者的介入导致了对文学理解的多义性和差异性。文本对读者的依赖越来越强,如读者的个人生存境遇、特定文化语境、社会阶层身份、民族文化传统等都可以影响到对文本的解读。这样,文学文本的意思,并不在文本里面,而多半在读者的阐释里,从而导致对作品理解的不同。于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艺术形象就出现了不同的审美结果,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色彩。这些因素也必然导致对作品解读的差异,决定了我们应运用不确定性思维来解读作品。

由上所述,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引入不确定性思维,确实是必需和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强调权威、教材到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意识到知识是开放的,不确定的,从而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转念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观念,最终使学生不囿于已学,怀疑现存,并启发学生重读经典,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教学促进科研,使学术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东生,曹磊.混沌:分形及其应用[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

[2]Baldick,Chris.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托·斯·艾略特.托·斯·艾略特论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资助经费重点课题《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策略研究》的子课题《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与文学教育》(O8010073)。

猜你喜欢

读者文本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