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设辅修专业,培养新型复合人才

2009-06-17韩雪峰肖于波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4期

韩雪峰 肖于波

【摘要】开设辅修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鼓励各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素质的一条主要途径。文章首先在理论上明确开设辅修专业的重要意义;接着,探讨了美国高校辅修制度的经验;最后就如何办好辅修专业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辅修专业 新型复合人才 美国高校辅修制度

开设辅修专业,是贯彻因材施教、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为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鼓励各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发展特长,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多元化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一条主要途径。它把博与专有效地结合起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强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一、开设辅修专业的重要意义

1.适应目前社会对新型复合人才的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目前,由于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严峻。但仍有用人单位却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也就是说大学生中存在着结构性失业,这说明我们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社会调查显示,这个社会越来越需要新型复合人才,而我们培养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单学科、窄口径。所谓新型复合人才简单点说就是具有交叉学科能力、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人才。比如说理工科的学生仅仅懂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懂经济、或者懂管理、或者懂外语。

2.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在高校中,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学生,由于每个人的天赋、学习基础和勤奋程度的不同,其学习情况就会有较大差异。对某些学生来说,能学好本专业的课程,就算完成学习任务了。而那些能力较强、勤奋努力的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要,学习另一专业的课程,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辅修专业的开设,突破了原有专业设置的界限,使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主修一个专业的同时,再辅修一个既满足社会需求又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这样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和个性发展,提升学生的人力资本,为他们今后在人才市场上参与择业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3.促进学科间的融合,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既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上对高校培养的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对新型复合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辅修专业的开设,为促进各学科间渗透融合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学生通过辅修学习,开阔了视野,扩展了知识面,使之成为适应性强,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利用辅修等多种形式,加速培养了具有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具备了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能力,能与相关领域的专家们合作共事,为我国培养和造就高质量人才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美国高校辅修制度的经验借鉴

就主辅修制度而言,美国高校实行的时间比我国高校早且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美国高校的辅修制度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高校和院系非常重视辅修制度。美国的高校和院系非常重视辅修制度,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辅修专业,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并且大多数主修专业都提供相应的辅修专业,为具备良好的个人发展条件打下基础。如康奈尔大学的工程学院在12个领域为学生提供辅修专业。宾夕法尼亚大学文理学院为学生提供了50个主修科目和61个辅修科目,其中有12个是跨学院辅修科目。哥伦比亚大学福基金工程和应用科学研究生院共给本科生提供了13门辅修课程。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除了主修自己专业的课程外,还可以通过完成一个或更多的课程的要求来获得一个证书等等。

2.高校对辅修制度的管理比较科学化。高校一般都有专门的委员会对申报的辅修专业进行严格的审定,在学制上也有相应灵活的举措。什么样的学生可以选择辅修专业、可以选择什么类型的辅修专业,各大学有不同的规定,但很多学院或系提供的辅修专业对学生的主修专业都有严格的限制。一般而言,这些大学都要求辅修专业在专业性质和行政隶属关系上应与主修专业不同。学生不能选择本系提供的辅修专业,但其它学院或系提供的辅修专业对他是完全开放的。

3.学校在自由与规范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学校一方面尽最大的努力开设种类繁多的专业和数量丰富的选修课来满足学生个人的兴趣和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主修专业、课程、学分和成绩的要求以及对可能遇到困难的提前告知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把学生的自由限制在一定规范内。

三、办好辅修专业的政策建议

1.提供丰富的辅修专业,照顾学生需求。由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千差万别,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我们应借鉴美国的经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辅修专业,并且为大多数主修专业都提供相应的辅修专业,为学生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提供有利条件。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一个人才既可以作为技术人员又可以当管理者;二是技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一个人懂两门技术;三是技术与外语复合型人才,我国经济的外向性很强,外贸依存度接近70%,外语的作用也与日俱增。

2.加强辅修招生管理,保证生源质量。首先,在每届每科辅修班在招生前,由主办院系要拟出辅修细则,包括培养目标、开设课程及学分情况,并要上报教务处审批。然后,由教务处统一向全校发出招生通知,并规定报考条件,有的专业还可能对考生还有特殊要求。学生根据通知规定的条件,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到所在院系填表报名。最后,经所在院系审查合格后,再将名单报教务处审核。然后由主办院系按学校规定的程序和条件进行择优录取。这样,经过层层把关,使所招学生的起点相对较高,保证了生源的质量,使所招学生入学后有较充分的精力进行第二专业的学习。

3.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合理安排课程。我们在辅修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要坚持“因材施教、系统完整、整体优化、突出重点、注重实用”的原则。规定辅修课程的教学要求与主修课程基本相同,不能因为是辅修专业而降低教学要求,同时明确培养目标。对学分、课程门数、考试及学籍管理作了严格的规定,既不削弱基础和主修专业培养标准,又保证辅修专业的学生素质。

4.加强辅修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童。一是为了切实保证辅修专业的教学质量,要配备强有力的师资力量,要求给辅修专业学生上课的老师都要是在学生网上评教中,学生口碑较好、排名较为靠前的老师。二是也要加强教学管理。除了要求任课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外,还要加强各个环节的教学管理。

5.严格辅修考试和学籍管理,保证人才质量。对于辅修学生的考试也要同主修专业的考试一样,按学校的相关规定执行。辅修学生的考试成绩,由主办院系统一管理,并于每学期末送学生所在院系和教务处各一份。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并经考试取得相应学分后,结业时由主办院系将各期成绩交学生所在院系进档,并将一份总成绩报教务处审核,成绩合格者由学校统一发给辅修专业结业证书。因某种原因未能取得辅修专业结业证者,已获成绩和学分可作为选修课记载。

参考文献:

[1]刘崧.关于“主辅修、双学位”模式教育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7.

[2]宋鑫,卢晓东.美国高校辅修制度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02(3):108-111.

[3]朱红.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版).

沈阳化工学院教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5B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