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在校大学生的日语培训需求

2009-06-17王琰洁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需求

王琰洁

【摘要】文章以蚌埠大学城为例,通过具体数字,对1998年至2007年十年的日语培训特点进行了探讨。从参加日语培训的在校大学生所学专业、年级、性别、生源地、选班类型、学习期望值、考证率、流失率以及就业前景等九个方面,分析了在校大学生对日语培训的需求。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 日语培训 需求

笔者1998年至2007年在蚌埠同好外国语培训学校日语培训中心工作,历经十年,主要负责针对在校大学生举办的各种类型日语培训班。日语中心位于蚌埠大学城,园区内有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蚌埠学院和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园区外十余公里还有安徽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约9万人,本、专科在校学生按学科分类,涵盖了工科、管理学、文学、经济学、理学、法学、医学、教育学、农学、历史学和哲学11个学科,涉及近200个专业。因兴趣、爱好、就业等因素,有很多大学生在课余选择了日语培训班。笔者整理了1998年至2007年蚌埠大学城在校大学生参加日语培训的情况,拟从以下九个方面,对在校大学生的日语培训需求做一个初步探讨。

一、从在校大学生专业分布看日语培训需求

日语培训中心自1998年开始举办JLPT(日本语能力考试,又称“国际日语考试”或“日语托福”等)培训班。报名学习的学生专业分布如图1、图2所示(注:低于10人的专业列入其他):

图1 1998年至2002年各专业学生学习日语人数统计图

图2 2003年至2007年各专业学生学习日语人数统计图

从图1可以看出,1998年至2002年,在校大学生学习日语的人数相对较少,平均每年275人,学生多是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学二外日语。而在2003年至2007年,国家经济高速发展,GDP不断上升,高校已完成新校区建设,扩招步伐不断加快,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家长支持子女学习实用技能的热情逐渐增长,导致学习日语的学生不断增加,如图2所示,平均每年598人,其总人数是1998年至2002年的2.16倍。从专业分布看,2003年至2007年,除传统财经类的国贸、经济学、金融、会计学、市场营销等专业希望掌握二外技能之外,计算机类专业因动漫、游戏的兴起,学生渴望“两条腿(计算机加日语或韩语)”走路,学习日语的人数有较大增长。英语本科就业渐遇压力,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加入考研大军,参加日语培训人数增多。我国高校英语硕士点招考硕士研究生时,除少数高校可用法、德、俄语考试外,多以日语作为外语考试科目,考试难度多在JLPT2级上下,仅仅靠二本高校的二外日语教学计划是难以达到的。由此,导致英语专业需要考研的学生纷纷投入到专业的日语培训之中。医学类本科毕业生进入城市大医院的希望较小,所以图2所示医学类学习日语的人数是图1的4.5倍。图2农学类竟达图1的22.4倍。异军突起的旅游管理类引人注目,从图1可以看出该专业每年学习日语人数都在10人以下,被并入“其他”一项,而图2中作为单独一项达235人,从中折射出2003年至2007年我国宾馆、饭店、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业的繁荣景象。

二、从在校大学生所在年级看日语培训需求

在校大学生在不同的时期对日语培训有不同的需求。笔者将1998年至2007年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如图3所示:

图3 1998年至2007年学习日语总人数曲线显示图

由图3可以看出,大学一年级新生学习日语的热情最高,以后逐年下降,至第六学期又有一个小高峰。

高中三年,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绝大多数高中生埋头学习,与高考无关的兴趣和爱好相对地受到限制。一旦考进大学,兴趣和爱好得到释放,与此同时,高中时期的许多良好学习习惯作为一种惯性,也带进了大学第一学期。家长对刚进大学的子女充满期望,希望孩子多学本领,至少能有一技之长。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大一新生军训后报名学习日语的人数最多。

大学第二学期报名学习日语的同学也不少。大学一年级的同学有某种互相攀比的心理。经过第一学期约15周左右的日语学习,许多学生掌握了部分日语单词和句型,已能看懂简单的日语文章,并能进行简单的日语会话,会查日汉辞典,能登陆日文网站,等等。所有这些,对进大学时犹豫不决没有学习日语的同学震动很大。我国大多数高校日语系本科生是考进大学后,日语从零点起步开始学习。于是第一学期错过机会的同学在第二学期开始报名。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除正常学习以外,各种社团、交友等活动也比较多。一方面,锻炼了在校大学生接触社会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占用了不少课余时间。因为时间紧,所以第三、四、五学期报名学习日语的学生比较少。

第六学期出现小高峰的原因比较多。根据笔者与学生的接触,了解到有的三年制专科学生已面临毕业,他们在第五学期工作实习时,发现日语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而对更进一步地择业有较大帮助。还有的是为了专升本而报名学习日语等。

三、从在校大学生性别看日语培训需求

全国各地区各高校在校男女学生比例各有不同。蚌埠大学城各高校男女学生比例也有差异。经综合统计,男生为50%多,女生为40%多。按男女生比例,参加日语学生的人数如表1所示:

表1 1998年至2007年日语培训班男女学生统计人数

由表1看出,尽管需要学习日语的男女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女生人数增幅明显加大。

从兴趣开始,九十年代末,男生学习日语的人数比女生稍多些。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女生相对文静,对外语学习相对执着,女生学习日语的人数逐年增多,达到男生的2.7倍。

学习日语的女生比男生多的另一个原因是,女生比较善于理财。男女学生从家庭得到的生活费相对固定,如何调剂使用是女生的特长。刚进大学的女生一般比较朴素,用于购买服装和化妆品的开支相对不多,多余的钱一般多用于购买自己喜欢或需要的书籍,有的用来学习日语或韩语等。而男生的开支用于交友、旅游、同乡会、吃饭喝酒等。每月末,剩余的钱已经不多,只好放弃二外培训。这也是日语培训中,男生比女生数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从在校大学生生源所在地看日语培训需求

在校大学生日语培训实践证明,大学生对日语的需求与其生源所在地有较大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1998年至2007年日语学习学生生源所在地统计表

(注:1.安徽城镇:指考入大学前户口所在地为安徽城镇的学生。

2.安徽农村:指考入大学前户口所在地为安徽农村的学生。

3.鲁苏沪浙闽粤:指考入大学前户口所在地为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的城镇及农村的学生。)

蚌埠大学城各高校以二本为主,主要面向安徽省内投放招生指标。随着大学扩招,投向外省市的数量逐年增加。如表2所示,学习日语的学生以原籍安徽省内各城镇的学生为多。其中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1998年原籍安徽农村的学生学习日语仅12人,占当年总人数的5.4%左右;到2007年为183人,占当年总人数的26.4%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原籍农村的学生考入大学后,渴望掌握现代技能、毕业后到大城市求职工作的愿望不断提高,同时我国农村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农村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二是鲁苏沪浙闽粤均为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较发达,许多户籍在沿海地域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知道一些外资公司的工作性质和薪金待遇。他们进入大学后,立即主动寻找各种实用技能培训机构,其中不少学生选择了日语培训。

五、从办班类型看在校大学生的日语培训需求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每班大约20~40人。近年因为扩招等原因,有的已超过40人。日语培训在课余举行,初级班每班60人左右,中级班20人左右,高级班10人左右,一般在晚上或双休日举办。开班类型有:

1.普通(慢)班:每周上课1次,每次2课时。

2.快班:每周上课1次,每次4课时。

3.速成班:每周上课2次,每次4课时。

4.考证强化班:每周上课3次,每次4课时。

5.听力班:每周上课2次,每次4课时,每班20人左右。

6.会话班:每周上课2次,每次4课时,每班10人左右。

笔者整理了1998年至2007年日语初级班的开班资料,如表3所示:

表3 1998年至2007年日语初级班开班类型统计表

从表3可以看出,每周上课1次的普通班(2课时)和快班(4课时)是日语初级班的主要类型。听力班、会话班由于在完成日语语音入门后,迅速使用听力和会话教材,每班学生人数较少,师生互动性强。从2000年起,学生开始选报听力班;2002年起,学习日语的学生开始听力、会话并重,以后听说类型班逐年增加。速成班每周上课2次,考证强化班每周上课3次,较多地占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所以1998年至2002年成为空白。自2003年起就业压力显现,部分意志顽强的学生开始选报速成班;2004年起就业竞争加剧,少数学习愿望特别强烈的学生也开始选报考证强化班。因为该班教学强度大,每周上课3次,特别辛苦,所以每年只能开1个班。由此,可以折射出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促使许多学生刚进大学,就急于学习一项实用技能,其迫切的心情在选班类型上显现出来。

六、从学习期望值看在校大学生的日语培训需求

在校大学生学习日语一般是零点起步。首先完成JLPT四级教学内容,进而三级、二级乃至一级的学习内容。笔者根据1998年至2007年十年的调查情况,发现在校大学生有一半左右以三级考试为目标安排自己的学习。整理每年报名填表“学习目的(考证目标)”一栏的填写情况,统计如表4所示:

表4 1998年至2007年在校大学生学习日语期望值统计表

(表中数字为该项期望值人数占学习总人数的百分比数值)

注:百分比数值系舍去小数点后数值的近似值,有时各百分比数值相加后小于百分之百

七、从考证率看在校大学生的日语培训需求

笔者统计了1998年至2007年在校大学生日语考证情况,如表5所示(不完全统计):

表5 1998年至2007年日语证书考证情况统计表

注:表中数据分母表示报名成功人数,分子表示考证合格人数

为提高考证率,日语培训班鼓励学生报考难度低一个等级的证书。:完成JLPT一级课程后报考低于一级的二级考证;完成二级课程的学生报考低于二级的三级考证;依次类推。由于JLPT考试2002年起实行网上报名,各考点名额有限,网报时网络高度堵塞,许多学生报不上名,又不便于报考内蒙古、东北等遥远的考点,只好望网兴叹。因此,凡是好不容易报上名的学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考试机会,更加充分准备,发奋迎考,争取一次通过,拿到三级或最低的四级证书。

J-TEST实施以后,由于每年考试举办6次,实行现场报名,学生考证的机会增多。实力强的学生拿不到高中级A、B、C、D的A级,可以取得D级证书。大多数J-TEST初级考生即使拿不到初级E、F级的E级,至少可以拿到基本的F级证书。有了证书,对学习是一种促进,更在求职时可以证明自己初步了解日语,具有可雇佣性和职业发展性,增加了就业砝码。

八、从流失率看在校大学生的日语培训需求

各类型、各时间段的日语培训班,往往要跨年度实行学年教育,历经寒暑假和国家各种法定长短假期,必然产生学生的流失现象,这是各种培训机构都面临的问题。虽然可以通过点名、定期考试、奖励,甚至考出证书进行部分学费乃至全额学费退还,并颁发相对高额奖学金等措施减少流失现象,仍避免不了部分学生流失。笔者统计了1998年至2007年日语培训班学生流失的情况,如表6所示。表6中数据的分母表示第一次上课的人数,分子表示最后一次上课的实际人数。

表6 1998年至2007年学生流失情况统计表

从表6可以看出,流失率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少数学生流失后,并不代表流失的学生今后不参加考证,他们往往会在毕业前自己复习、预习,甚至自学日语,重返日语培训班选择相应的课程,但给培训工作者带来许多新的启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学生家庭逐渐走入小康或富裕,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大学校园生活的多彩化,某种程度上导致部分学生不太能专心致志学习,有的学生心态趋于浮躁。人们习惯于把教育和培训归于一类。例如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主页把“教育·培训”放在同一栏,但毕竟实际操作起来差异很大,起码师资的要求就不一样。高等院校四年制本科教育流失率几乎微不足道,而培训机构则不同。怎样能够生动活泼的教学,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紧紧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严肃课题。

九、从就业前景看在校大学生的日语培训需求

笔者历经十年,追踪了日语考试成功的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据不完全统计,该类学生多选择珠三角、长三角、山东半岛(青岛、威海、烟台等)、京津冀和辽东半岛(大连附近)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安徽省是一个中部的内陆省份,蚌埠市是安徽省的一个中等城市,几乎没有日本人做总经理的企业。学生考证成功后,往往奔向日资较多的地区。就业目的地分布如表7所示:

表7 1998年至2007年持日语证书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我国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就业机会不等。如表7所示,长三角、珠三角是吸引会日语的复合型毕业生就业的热门地区。同时,表7可以看出,十年来安徽省以合肥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步伐。1998年安徽省内就业仅4人,到2007年的为47人,证明了中国中部崛起的趋势。从“其他”地区1998年的7人到2007年的66人,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全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进程。

十、结束语

本文以蚌埠大学城为例,试图展现一个中部城市日语培训机构的具体状态,通过一些详细数据,阐述培训学校的工作价值,探索更为有效的培训方法,展示培训工作与国家经济发展、在校大学生就业以及培养复合型人力资源的密切关系,从一个侧面为培训事业的同行者提供一点启示。

猜你喜欢

在校大学生需求
在校大学生创业财务管理技能提升研究
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心理预防机制的构建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基于云端的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的研究
地方院校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状况实证研究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浅谈在校大学生兼职权益侵权现象